avatar-avatar
喬安小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1️⃣ 看招募職缺還有誰


這是在評估中、小型公司時,我會特別留意的重點。除了自己應徵的職位外,也建議瀏覽一下其他職缺的內容。


如果你發現自己應徵的職位上下游都在開缺,就要留意這塊是新事業成立、既有業務擴編、還是之前的人做不起來全員撤退?


這也是在評估:若你上下游的缺沒徵到人,你入職後,是否會有無限補位的風險。


建議提問舉例:


👉「留意到貴公司開了其他跟該職位有關聯的缺,請教未來如何跟他們一起合作?」

👉「這次公司擴大徵才,是未來有什麼業務上的相關規劃嗎?」


2️⃣ 看你所屬團隊多少人


聽完職缺介紹後,可詢問公司如何評估部門及個人績效。例如:每個月總共要達到多少營業額、轉換率。團隊人數至關重要,避免若有人事異動,會背負過重的績效壓力。


建議提問舉例:


👉「請問目前負責該業務的同仁有幾位?近期規劃的完整編制會有幾人?」


小提醒:

不是所有職位都人越多越好,若是中小型公司,卻招募跟公司規模相比數量偏多的特助、秘書等高階主管輔佐人員,請留心該公司管理階層可能存在治理問題。


3️⃣ 看組織架構與職能分工


常理而言,大型公司的組織架構較完善,而且每個職位的工作內容也比較明確,因此面試時,我會偏重詢問這個職缺會需接觸到哪些利害關係人。


若是專案團隊編制,則會詢問團隊大小、人員組成、該職缺負責的工作內容範圍。


建議提問舉例:


👉「請問我在這份工作上,會比較常跟哪些部門接觸?」


若是中小型公司,一人分飾多角是常態,但仍需為自己的職務做最基本的邊界劃分,往後才有判斷權責範圍的基準。


建議提問舉例:


👉「是否方便請教貴公司的組織編制?這個職位比較常跟哪些部門互動?」

👉「請問這份職位的工作內容如何跟其他部門夥伴協作?我的職責範圍到哪裡?」


之所以強調制度與職能分工,是因為過往經驗發現,那些職能交界的灰色空間,時常是人情攻防的內耗來源。


雖然實務上難以杜絕,但若組織具備一定的制度規範,便能稍微降低這種困擾,避免總是讓負責任的人在補位接球。


林位青-avatar-img
林位青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喬安小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1️⃣ 看招募職缺還有誰


這是在評估中、小型公司時,我會特別留意的重點。除了自己應徵的職位外,也建議瀏覽一下其他職缺的內容。


如果你發現自己應徵的職位上下游都在開缺,就要留意這塊是新事業成立、既有業務擴編、還是之前的人做不起來全員撤退?


這也是在評估:若你上下游的缺沒徵到人,你入職後,是否會有無限補位的風險。


建議提問舉例:


👉「留意到貴公司開了其他跟該職位有關聯的缺,請教未來如何跟他們一起合作?」

👉「這次公司擴大徵才,是未來有什麼業務上的相關規劃嗎?」


2️⃣ 看你所屬團隊多少人


聽完職缺介紹後,可詢問公司如何評估部門及個人績效。例如:每個月總共要達到多少營業額、轉換率。團隊人數至關重要,避免若有人事異動,會背負過重的績效壓力。


建議提問舉例:


👉「請問目前負責該業務的同仁有幾位?近期規劃的完整編制會有幾人?」


小提醒:

不是所有職位都人越多越好,若是中小型公司,卻招募跟公司規模相比數量偏多的特助、秘書等高階主管輔佐人員,請留心該公司管理階層可能存在治理問題。


3️⃣ 看組織架構與職能分工


常理而言,大型公司的組織架構較完善,而且每個職位的工作內容也比較明確,因此面試時,我會偏重詢問這個職缺會需接觸到哪些利害關係人。


若是專案團隊編制,則會詢問團隊大小、人員組成、該職缺負責的工作內容範圍。


建議提問舉例:


👉「請問我在這份工作上,會比較常跟哪些部門接觸?」


若是中小型公司,一人分飾多角是常態,但仍需為自己的職務做最基本的邊界劃分,往後才有判斷權責範圍的基準。


建議提問舉例:


👉「是否方便請教貴公司的組織編制?這個職位比較常跟哪些部門互動?」

👉「請問這份職位的工作內容如何跟其他部門夥伴協作?我的職責範圍到哪裡?」


之所以強調制度與職能分工,是因為過往經驗發現,那些職能交界的灰色空間,時常是人情攻防的內耗來源。


雖然實務上難以杜絕,但若組織具備一定的制度規範,便能稍微降低這種困擾,避免總是讓負責任的人在補位接球。


林位青-avatar-img
林位青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