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佔據大半小亞細亞的塞爾柱突厥「羅姆蘇丹國」蘇丹,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II. Kılıç Arslan,直譯「利劍之獅」),在1176年,面對強敵,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大軍遠征。
此戰拜占庭精銳盡出,人數遠過基利傑.阿爾斯蘭的軍隊。乍看之下,乃是拜占庭最有希望收復全部小亞細亞的一次。
然而,基利傑.阿爾斯蘭一方面堅壁清野,另一方面訴諸於草原傳統的戰術:假作戰敗、誘敵深入、中道埋伏等打法,最後使拜占庭陣形崩潰,大敗收場。
此戰拜占庭其實並未丟失太多有生力量,但這場「密列奧塞法隆戰役」卻是拜占庭最後一次有可能全盤收復小亞細亞的失地。此後拜占庭困於內部爭鬥,每況愈下,直至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
而基利傑.阿爾斯蘭以少擊多,卻獲得全面勝利。這位「利劍之獅」蘇丹的威名,也從此寫在了突厥人和拜占庭的歷史上了……

佔據大半小亞細亞的塞爾柱突厥「羅姆蘇丹國」蘇丹,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II. Kılıç Arslan,直譯「利劍之獅」),在1176年,面對強敵,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大軍遠征。
此戰拜占庭精銳盡出,人數遠過基利傑.阿爾斯蘭的軍隊。乍看之下,乃是拜占庭最有希望收復全部小亞細亞的一次。
然而,基利傑.阿爾斯蘭一方面堅壁清野,另一方面訴諸於草原傳統的戰術:假作戰敗、誘敵深入、中道埋伏等打法,最後使拜占庭陣形崩潰,大敗收場。
此戰拜占庭其實並未丟失太多有生力量,但這場「密列奧塞法隆戰役」卻是拜占庭最後一次有可能全盤收復小亞細亞的失地。此後拜占庭困於內部爭鬥,每況愈下,直至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
而基利傑.阿爾斯蘭以少擊多,卻獲得全面勝利。這位「利劍之獅」蘇丹的威名,也從此寫在了突厥人和拜占庭的歷史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