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雪FB昨天後來有一篇補充,說到柔然之名與北魏蔑稱,大略搬過來加上底下留言內容再說點感想:
島嶼人曰:【
我想這可能是個誤會。如果根據《魏書》的記載,柔然是第二代首領車鹿會的自稱:「木骨閭死,子車鹿會雄健,始有部眾,自號柔然。」
北魏確實鄙夷地給柔然取了蔑稱,代表是「蠕蠕」:「後世祖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為蠕蠕。」
】
底下有網友Jaest Chen補充:【
柔然,《魏書》作蠕蠕;《宋書》、《南齊書》、《梁書》作芮芮;《北齊書》、《周書》、《隋書》作茹茹;《晉書》作蝚蠕;《宋書》又稱其為大檀,檀檀(大檀可汗之名)。另外,柔然君主有過一段使用年號的時期。
】
因此留言有相關見解認為,這可能是相同詞彙的不同音譯寫法。我個人也認為這個見解很有可能。
但話又說回來,我認為音譯這件事情在漢字文化圈的系統上有個要注意的地方是:漢字的表意性。如果是歐洲語言常用的拉丁字母、希臘字母等文字體系,這些拼音字母的表音性較強,相同的音拼寫起來寫法有限。但漢字文化圈的狀況則是「當我有這麼多同音/近似音異字的漢字時,我為何選擇寫作蠕蠕,而非柔然?」
漢字選擇的好也能造就兼顧音譯與意譯的音義兼譯(不過按照維基百科音義兼譯條目的內容,這並非漢字文化圈獨有的。)因此我認為,儘管可解讀為同詞彙不同翻譯,但是否為蔑稱,可能還是要回到漢字表意機能與歷史脈絡當中。
正如島嶼人引述的《魏書》記載,便寫了「柔然」與「蠕蠕」的詞源,這便是可參考的佐證(除非找到其他證據證明說,編寫魏書的人寫這段的時候在唬爛瞎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