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浮生記:從『大都會』到『人都會』
雙十連假的最後一天午後,趁著心血來潮,
想去台北故宮看那場從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遠道而來的畫展。彷彿若不趕在人潮散去前一睹為快,
便要錯過了某種集體的、時代性的美學儀式。
一心想著:這將是一場與古典美學的幽會!
或許能尋得一絲寧靜,
讓被俗務磨鈍的感官重新敏銳起來。
誰知道,一到現場,那種所謂的「儀式感」立刻被一種更為原始、更為生猛的「生活感」所取代。
排隊入場,竟足足耗費了將近三十分鐘的光陰。
這三十分鐘,我站在隊伍裡看著一張張寫滿期待的臉孔。
我不禁思考,「美」的力量是否真能如此強大?
讓這麼多人願意在台北炎熱的午後,
以近乎朝聖的姿態,
把自己壓縮成一條緩慢移動的「人龍」?
終於踏進展廳,那「人龍」立刻變成了「人海」。
我尋思著那幅費盡千辛萬苦才抵達台灣的印象派名作,
但眼前卻是一片晃動的背影、高舉的手機,
以及各種試圖在人縫中探頭、伸長脖子的「美學偵探」。
那一刻,我忽然有了種錯覺:
分不清究竟是自己「來晚了」,
還是「根本不該來」🤣
我站在一幅點描派 秀拉的畫作前,試圖找個空隙,
讓自己的目光能與畫布上的光影描寫做一次專注而私密的交流。
然而,前面數排晃動的人影
讓我很難單獨『入戲』
客觀上近在咫尺的名畫,情感上卻遙如天涯。
如何將所有現場全體觀眾和名畫同時『平等入鏡』,
『觀想』成一個全新的作品
彷彿是一種精神修煉。
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這不就是現代生活的縮影嗎?
我們渴望美,追求美
但我們更渴望被看見,被認可。
故宮,本應是一個供人凝視靜默、與古人對話的空間
如今卻成了摩肩擦踵的現代交流會。
那些名畫,不再只是靜靜地懸掛在那裡。
它們成了眾人目光的焦點,
成了社群媒體的背景,
成了「我來過」的最佳證明。
忘了是誰說過:「眾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或許,當我們如此急切地、集體地去追逐某一種被定義出來的「美」時,那份真正的、內在的感動,反而容易在人潮的推擠中被遺失了。
當然,肯定不是說追逐「美」是盲目的。
每張臉孔背後,都藏著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我們最終沒有看清楚幾張畫。
但那又如何呢?
我們至少看見了這時代裡,
人們對美的熱情,
對「參與」的渴望,
以及那份努力在熱鬧中尋求片刻安靜的、
如此可愛的掙扎。
走出台北故宮,午後的陽光依舊熾烈。
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回頭望著入口,依舊是是長長的人龍。
會後悔來這一回嗎?
不會。
美學的修煉,或許從來就不只是面對畫作,
更是面對人群,面對自己。
至少,我為故宮的這場「人潮美學」下了一個註腳,
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畢竟,能讓這麼多人為「美」而焦躁、而擁擠,
這份熱情本身,不也是一種令人眩目的美嗎?
我是如此安慰自己的。
然後,悄悄地我離開了
正如我悄悄地來
帶著一點兒未能與大師穿越時空獨處的遺憾,
以及更多的,
對現世生活的莞爾一笑。
😊🙏
#美國大都會名作展
#台北故宮
#人多好修行
#野獸派
#印象派
#點描派
#馬蒂斯
#秀拉
故宮浮生記:從『大都會』到『人都會』
雙十連假的最後一天午後,趁著心血來潮,
想去台北故宮看那場從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遠道而來的畫展。彷彿若不趕在人潮散去前一睹為快,
便要錯過了某種集體的、時代性的美學儀式。
一心想著:這將是一場與古典美學的幽會!
或許能尋得一絲寧靜,
讓被俗務磨鈍的感官重新敏銳起來。
誰知道,一到現場,那種所謂的「儀式感」立刻被一種更為原始、更為生猛的「生活感」所取代。
排隊入場,竟足足耗費了將近三十分鐘的光陰。
這三十分鐘,我站在隊伍裡看著一張張寫滿期待的臉孔。
我不禁思考,「美」的力量是否真能如此強大?
讓這麼多人願意在台北炎熱的午後,
以近乎朝聖的姿態,
把自己壓縮成一條緩慢移動的「人龍」?
終於踏進展廳,那「人龍」立刻變成了「人海」。
我尋思著那幅費盡千辛萬苦才抵達台灣的印象派名作,
但眼前卻是一片晃動的背影、高舉的手機,
以及各種試圖在人縫中探頭、伸長脖子的「美學偵探」。
那一刻,我忽然有了種錯覺:
分不清究竟是自己「來晚了」,
還是「根本不該來」🤣
我站在一幅點描派 秀拉的畫作前,試圖找個空隙,
讓自己的目光能與畫布上的光影描寫做一次專注而私密的交流。
然而,前面數排晃動的人影
讓我很難單獨『入戲』
客觀上近在咫尺的名畫,情感上卻遙如天涯。
如何將所有現場全體觀眾和名畫同時『平等入鏡』,
『觀想』成一個全新的作品
彷彿是一種精神修煉。
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這不就是現代生活的縮影嗎?
我們渴望美,追求美
但我們更渴望被看見,被認可。
故宮,本應是一個供人凝視靜默、與古人對話的空間
如今卻成了摩肩擦踵的現代交流會。
那些名畫,不再只是靜靜地懸掛在那裡。
它們成了眾人目光的焦點,
成了社群媒體的背景,
成了「我來過」的最佳證明。
忘了是誰說過:「眾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或許,當我們如此急切地、集體地去追逐某一種被定義出來的「美」時,那份真正的、內在的感動,反而容易在人潮的推擠中被遺失了。
當然,肯定不是說追逐「美」是盲目的。
每張臉孔背後,都藏著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我們最終沒有看清楚幾張畫。
但那又如何呢?
我們至少看見了這時代裡,
人們對美的熱情,
對「參與」的渴望,
以及那份努力在熱鬧中尋求片刻安靜的、
如此可愛的掙扎。
走出台北故宮,午後的陽光依舊熾烈。
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回頭望著入口,依舊是是長長的人龍。
會後悔來這一回嗎?
不會。
美學的修煉,或許從來就不只是面對畫作,
更是面對人群,面對自己。
至少,我為故宮的這場「人潮美學」下了一個註腳,
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畢竟,能讓這麼多人為「美」而焦躁、而擁擠,
這份熱情本身,不也是一種令人眩目的美嗎?
我是如此安慰自己的。
然後,悄悄地我離開了
正如我悄悄地來
帶著一點兒未能與大師穿越時空獨處的遺憾,
以及更多的,
對現世生活的莞爾一笑。
😊🙏
#美國大都會名作展
#台北故宮
#人多好修行
#野獸派
#印象派
#點描派
#馬蒂斯
#秀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