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4cFG6DBc/
其實很想跟各位出版人們說,其實網路內容平台早就在做這件事了。
雖然像方格子,現在因為營運策略,看起來讓很多高品質內容的能見度被稀釋,但「好內容已經在網路平台扎根」是這幾年來的事實。
「我認為書店會是拿回內容選擇權和注意力,治療數位成癮和焦慮最好的地方。很多個人和公共議題,真的因為數位成癮而讓討論的門檻變得很高,而仇恨通膨與情緒煽動的堆疊,會把人推離需要靜心沉澱才能進行的閱讀行為。」
不否認書店確實具備這樣的價值,但到目前為止,我其實感受不太到出版業、書店有想朝這個方向重新定義與行銷書籍的價值;這個論點甚至從幾年前的國際書展結束,就談了好幾次。可是依然沒有人做。
現代人真的不是不閱讀,而是他們已經很被動接受資訊。在智慧型手機誕生那一刻,早就注定人們的資訊習慣會被手機綁死,也因此,如何建立一個適合的數位環境,讓人們重新接觸書就是個問題。
這對網路平台是課題,而對出版業卻是難題。網路平台能靠數位傳播、行銷、推出手機APP來輕易接觸讀者;可是出版業不能,實體書不能這樣玩,或者至少出版社自己想像不出來能不能這樣玩。
A編這篇貼文,其實每段分開來看,真的都是看了好幾次、大家講了好幾次的東西,但就......
算惹不說ㄌ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4cFG6DBc/
其實很想跟各位出版人們說,其實網路內容平台早就在做這件事了。
雖然像方格子,現在因為營運策略,看起來讓很多高品質內容的能見度被稀釋,但「好內容已經在網路平台扎根」是這幾年來的事實。
「我認為書店會是拿回內容選擇權和注意力,治療數位成癮和焦慮最好的地方。很多個人和公共議題,真的因為數位成癮而讓討論的門檻變得很高,而仇恨通膨與情緒煽動的堆疊,會把人推離需要靜心沉澱才能進行的閱讀行為。」
不否認書店確實具備這樣的價值,但到目前為止,我其實感受不太到出版業、書店有想朝這個方向重新定義與行銷書籍的價值;這個論點甚至從幾年前的國際書展結束,就談了好幾次。可是依然沒有人做。
現代人真的不是不閱讀,而是他們已經很被動接受資訊。在智慧型手機誕生那一刻,早就注定人們的資訊習慣會被手機綁死,也因此,如何建立一個適合的數位環境,讓人們重新接觸書就是個問題。
這對網路平台是課題,而對出版業卻是難題。網路平台能靠數位傳播、行銷、推出手機APP來輕易接觸讀者;可是出版業不能,實體書不能這樣玩,或者至少出版社自己想像不出來能不能這樣玩。
A編這篇貼文,其實每段分開來看,真的都是看了好幾次、大家講了好幾次的東西,但就......
算惹不說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