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的第二堂課開始囉!這次是從學生的視角去看如何幫助孩子們使用AI。
「你覺得AI是什麼?」這樣問學生們。他們有的說是ChatGPT,有的說是機器人,也有人舉出Youtube推薦演算法。這些答案看似簡單,卻道出了AI已經悄悄地進入我們生活中。
莊老師說:「AI素養,其實是多種能力的融合。」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場跨領域的整合:英文素養、數學邏輯、資訊判斷、甚至還有道德倫理。當AI開始幫助學生產出內容,我們應該教的是「你如何判斷AI講的是對的?」
我們設計了一個練習:讓學生比較Google搜尋與生成式AI的差異。學生一邊操作,一邊發現「原來Google給的是事實,但AI給的是建議」。這樣的比較,反而讓學生在實驗中建構了批判性思維。
也教學生如何下提示詞。從「請幫我寫一封簡訊」變成「請幫我以一個小學生視角,針對考試沒考好寫出一封50字的訊息給媽媽,最後要提出改進方案」。這樣的引導,讓學生不再只是使用者,而是思考者、指揮者。
課堂中每位老師開始利用NotebookLM建立自己的AI學習筆記本,甚至產出測驗題目、心智圖、簡報卡。天啊!就是點來點去就生成了耶!
有位老師跟我說:「我覺得AI有時說的話不像我自己,因為說的比我還好。」這句話讓我微笑。
學AI,不是為了讓老師或學生成為科技專家,而是讓我們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的世界時,還有一個可以對話、可以辨別、可以依賴的思維工具。我很喜歡吳老師課中說的:你對真實世界理解的愈多,你對AI的表達會更詳細!所得到的回饋會精确!
AI 我來囉!
十月中的第二堂課開始囉!這次是從學生的視角去看如何幫助孩子們使用AI。
「你覺得AI是什麼?」這樣問學生們。他們有的說是ChatGPT,有的說是機器人,也有人舉出Youtube推薦演算法。這些答案看似簡單,卻道出了AI已經悄悄地進入我們生活中。
莊老師說:「AI素養,其實是多種能力的融合。」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場跨領域的整合:英文素養、數學邏輯、資訊判斷、甚至還有道德倫理。當AI開始幫助學生產出內容,我們應該教的是「你如何判斷AI講的是對的?」
我們設計了一個練習:讓學生比較Google搜尋與生成式AI的差異。學生一邊操作,一邊發現「原來Google給的是事實,但AI給的是建議」。這樣的比較,反而讓學生在實驗中建構了批判性思維。
也教學生如何下提示詞。從「請幫我寫一封簡訊」變成「請幫我以一個小學生視角,針對考試沒考好寫出一封50字的訊息給媽媽,最後要提出改進方案」。這樣的引導,讓學生不再只是使用者,而是思考者、指揮者。
課堂中每位老師開始利用NotebookLM建立自己的AI學習筆記本,甚至產出測驗題目、心智圖、簡報卡。天啊!就是點來點去就生成了耶!
有位老師跟我說:「我覺得AI有時說的話不像我自己,因為說的比我還好。」這句話讓我微笑。
學AI,不是為了讓老師或學生成為科技專家,而是讓我們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的世界時,還有一個可以對話、可以辨別、可以依賴的思維工具。我很喜歡吳老師課中說的:你對真實世界理解的愈多,你對AI的表達會更詳細!所得到的回饋會精确!
AI 我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