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n cover

孤舟蓑笠翁閒話古今

6會員數
20內容數

鎌倉公方的系譜(1):鎌倉幕府末年的關東紛爭

去年(2022)的大河劇《鎌倉殿の13人》描繪了從源平合戰開始的故事,講述了鎌倉幕府的創立歷程,從源賴朝的起兵,到十三人合議制的形成,再到源氏將軍大權的衰落,最終被北条氏得宗一門世代掌握職權。劇中以鎌倉幕府的政治權力中心,武士之都鎌倉作為最主要的舞台。而為了管理遠在近畿地區的京都,鎌倉幕府成立了六波羅探題,負責京都的警備和監視朝廷動向等工作。
然而,進入南北朝和室町時代後,無論是南北朝還是足利將軍,他們的權力中心都回到了近畿地區。就像政治中心在關東的鎌倉幕府必須設置六波羅探題、鎮西探題等方面大將來管理遠國一樣,政治中心在京都的室町幕府也設立了鎌倉公方來負責東日本地區的軍事和政治事務。
接下來,我們將從鎌倉幕府的滅亡開始說明鎌倉公方成立的原因和影響。

両統迭立

在鎌倉幕府時代,後嵯峨天皇的長子宗尊親王被幕府迎立為征夷大將軍,成為鎌倉幕府的第六代將軍,也是第一位皇族將軍。隨後,後嵯峨天皇讓位給次子久仁親王,即後深草天皇,並自己開啟院政以繼續控制朝廷。
然而,後深草天皇身體虛弱多病。幾年後,他讓位給弟弟恒仁親王,即龜山天皇。此時,掌握朝廷的後嵯峨上皇去世,龜山天皇立自己的兒子世仁為皇太子,之後自己也讓位給世仁,成為後宇多天皇,龜山則以上皇的身份開始院政。後深草上皇認為,儘管因為病弱而退位,但弟弟應該讓位給自己的子嗣繼承皇位,他不願意接受太上天皇的尊號,並表示要出家以示抗議。
鎌倉幕府不得不介入調解天皇繼承的紛爭。或許是出於對後深草上皇遭遇的同情,鎌倉幕府讓後宇多天皇立後深草太上皇的皇子熈仁親王為皇太子,儘管熈仁親王比後宇多天皇年長。隨後,後宇多天皇在20多歲時就退位,讓熈仁親王成為伏見天皇。
後嵯峨天皇的家系。
Paradox Interactive的《Crusader Kings 3》的mod《Shogunate》遊戲截圖
在後伏見天皇即位後,他立自己的兒子胤仁為皇太子,即後來的後伏見天皇。然而,這次換成龜山上皇出家抗議後伏見天皇繼承大統,使得鎌倉幕府不得不再次調解。幕府讓後伏見天皇冊立後宇多上皇的子邦治親王為皇太子,並在霜月騷動之後,後宇多上皇退位,邦治親王登基成為後二条天皇。
伏見天皇去世的地方叫作持明院,因此後深草天皇的系統被稱為「持明院統」。而龜山天皇的系統則因後宇多上皇在院政時期在大覺寺執政,被稱為「大覺寺統」。在鎌倉幕府時代,這兩個家系長期爭奪繼承權,最終導致南北朝的分裂。
為了解決雙方的爭議,幕府提出一項解決方案,即雙方約定彼此指定對方的繼承人為皇太子,使天皇的位子在兩個家系之間輪流繼承。看似天皇繼承的問題解決了,卻迎來了後醍醐天皇的登場。
後醍醐天皇是後宇多上皇的次子,也就是後二条天皇的弟弟,他本名尊治。在他兄長去世後,天皇的位子傳給了伏見天皇的次子,即花園天皇。根據後宇多上皇的意願,本來應該讓自己的長孫、後二条天皇的兒子邦良親王成為下一任天皇。然而,邦良親王在花園天皇繼位時只有8歲,如果以他作為皇太子的候選人,持明院統可能以他年幼不適任為理由拒絕交出皇位。
因此,後宇多上皇請求幕府協調,讓花園天皇同意立尊治親王為皇太子。而尊治親王則要在邦良親王成年後讓位給他。換句話說,尊治親王只是作為過渡的天皇繼位,並非後宇多上皇的理想人選。

正中之變

花園天皇在位10年之後,於1318年讓位給尊治,即後醍醐天皇,並由出家了的後宇多法皇實行院政。
根據《太平記》的敘述,尊治親王在就任之前,為了獲得能決定天皇廢立的鎌倉幕府支持,鞏固確保自己的繼承權,刻意誘拐已經退休的前任太政大臣西園寺実兼的小女兒、左大臣西園寺公衡的么妹西園寺禧子。在兩人的情事暴露之後,只得以既成事實讓兩人成親,西園寺禧子在成婚之後也成為後醍醐天皇的皇后。
西園寺一族出身藤原氏,在鎌倉幕府初創階段的1221年,西園寺一族將後鳥羽天皇陰謀討伐北條義時的計畫通知北條氏,引發了承久之亂。後鳥羽天皇的失敗,確立了幕府對於朝廷的控制,也終結了平安朝以來天皇退位後以上皇之姿把持朝政的院政政治。而西園寺一族,則因此功績得到了北條氏的信賴,以「關東申次」的身分成為朝廷與幕府溝通的橋樑,終鎌倉幕府時代把持著莫大的權勢。
後醍醐天皇和西園寺一族結親,鞏固了與鎌倉幕府的關係。而自幼體弱多病的邦良親王,則是迎娶了自己的叔母禖子內親王,以血統的尊貴純粹作為賣點作為對抗,並且順利生下了兒子康仁親王。
《太平記》的記述中,後醍醐天皇迎娶西園寺禧子只是權宜之計,其實他對禧子無情無愛,從來沒有碰過禧子,而是一昧寵愛美貌的小妾阿野廉子。然而康仁親王誕生後,自己與皇后禧子依然無後的情形反而讓自己陷入困境。於是後醍醐天皇心一橫,決定打倒鎌倉幕府,終結幕府主導的兩統迭立。後醍醐天皇假稱要為禧子祈禱安產,以祭祀為名暗中進行詛咒鎌倉幕府的法術,同時和側近們招開荒誕的酒宴,暗地裡卻積極招集倒幕志士。正中元年(1324年),這場陰謀洩漏,天皇的側近或者遭到幕府處刑或者流放,陰謀以失敗告終。
不過事實上,後醍醐天皇其實是在邦良親王突然病死之後,為了能有繼承人而進行安產祈禱,時間是在正中之變之後的1326年。同時天皇與西園寺禧子之間其實是有子嗣的,絕非《太平記》所云從來沒有碰過禧子。

元弘之亂

正中之變失敗後,幕府經過調查,認定後醍醐天皇無關陰謀倒幕,僅針對天皇身邊的幾名親信進行定罪處刑,而後醍醐天皇本人得以保持皇位。
儘管西園寺禧子未能為後醍醐天皇生下男性繼承人,但阿野廉子卻連續為他誕下了尊良親王等數位皇子。然而,這並不代表後醍醐天皇的皇位穩固,因為他仍需將天皇之位傳予持明院統的皇太子。或許正因如此,後醍醐天皇依然堅信推翻鎌倉幕府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策劃推翻幕府的陰謀,但這次也再次洩漏出去。後醍醐天皇的側近吉田定房,向六波羅探題報告了此事。得知計劃暴露後,後醍醐天皇在夜間偽裝成女性逃離京都,並在比叡山尋求天台宗座主、同時也是後醍醐天皇的兒子大塔宮尊雲法親王的協助。尊雲法親王將天皇安置在東大寺,然而六波羅探題很快就查到了東大寺。為了保護天皇的安全,尊雲法親王派遣替身扮作天皇,送上比叡山,並在比叡山舉兵倒幕。與此同時,尊雲法親王秘密將後醍醐天皇送往笠置山建立行宮。
這場最後將導致鎌倉幕府滅亡的元弘之亂,就此展開。
《笠置寺縁起絵巻》局部
描繪笠置山之戰的場景
指定文化財/笠置寺收藏
聽聞後醍醐天皇在比叡山舉兵後,楠木正成也在赤坂城呼應。比叡山的僧兵曾一度擊敗六波羅探題的追兵,但天皇只是替身的事實敗露後,僧兵們迅速崩潰瓦解,也使得幕府軍獲知天皇實際所在地──笠置山。儘管幕府軍兵力占絕對優勢,但他們不敢貿然進攻天皇所在地。加上宮方在上山要道佈陣防守,幕府軍只得將笠置山緊緊包圍。最終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足利高氏(後來的尊氏)率領家臣冒著風雨在夜間發動火攻,成功削弱宮方的防禦優勢,這才攻陷了笠置山。
後醍醐天皇遭到幕府軍逮捕,並在交出天皇家族的三神器後被迫退位。他的幾名親信被幕府處刑,而天皇本人被流放至隠岐島。天皇之位由後醍醐天皇的族子、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繼承,即光嚴天皇。
另一方面,笠置山失守後,大塔宮尊雲法親王逃入楠木正成所在的赤坂城。起初,幕府軍並未將楠木正成和赤坂城的4、500人城兵視為重要威脅,然而,討伐軍卻在楠木正成多次出奇制勝下慘敗而返。幕府軍這才組織起超過4萬人的大軍再次進攻。楠木正成意識到不再大意的幕府軍已不是能輕易以策略擊敗的對手後,安排了大塔宮的流亡路線,然後自己縱火焚毀了赤坂城,並偽造楠木一族以身殉城的假象。雖然幕府軍攻陷了赤坂城並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他們未能實現戰略目標──捕獲尊雲法親王。
尊雲法親王流亡民間,得知父皇被流放至隠岐後,還俗改名為護良親王,並在近畿一帶以天皇代理人自居,積極聯絡可能支持宮方的御家人,包括楠木正成也是在這段時間被授予右衛門尉的官職。他的聯絡對象不僅限於近畿地區,甚至遠至九州的原田氏、阿蘇氏也收到親王的朝廷綸旨。此外,護良親王還持續與寺社領主和武裝豪商聯絡,組建了一支寺侍僧兵部隊。
《大塔宮吉野落図》局部。歌川豊宣 作
在吉野起兵的護良親王在與幕府軍激戰,身中七箭一度打算自盡,但身中十六箭的村上義光穿上了親王的甲冑代替其自盡,讓護良親王逃出生天。
經過約半年的蟄伏,楠木正成於1332年4月發動奇襲行動,成功奪回了赤坂城,並在近畿與幕府軍長期對峙。次年1月,護良親王在吉野城舉兵。當時奉命討伐楠木正成和護良親王的幕府軍隊中,包括了擔任大番役(地方武士輪調前往京都,維持治安的職責)的新田義貞。新田義貞收到了護良親王的密旨,他和家臣船田義昌商討應對之策。雖然沒有立即決定倒戈,但卻於3月假稱病重,未經主帥同意便擅自率眾離開京都,返回位於上野的領地新田莊,至少避免了與護良親王等宮軍作戰的局面。
4月,後醍醐天皇成功逃出流放地隠岐島,獲得了位於伯耆的豪族名和長年支持,在船上山舉兵倒幕。為了打倒反幕府的勢力,鎌倉幕府派遣北条一族的名越高家和御家人足利高氏擔任主副將,從鎌倉出發,率領軍隊前往討伐。
《小学日本略史 後醍醐天皇 名和長重》局部。小林清親 作
後醍醐天皇逃出隠岐島,伯耆的名和長年派弟弟名和長重迎接,長重揹著後醍醐天皇上岸
楠木正成擅長非對稱作戰,憑藉著層出不窮的游擊戰術,依靠京都附近複雜的地形和寺社根植地方的力量,率領著少數兵力在近畿頑強而靈巧地長期抵抗,使得幕府的六波羅探題疲於奔命。
為了討伐楠木正成,幕府必須籌集龐大的軍需物資,因此他們將目標對準了由新田義貞控制的豐饒領地,特別是世良田宿和長樂寺門前町。幕府派遣了北條氏得宗一族的金沢出雲介和御內人黑沼彥四郎前往新田宿,以所謂的「天役」之名,在短短五天內強徵高達六萬貫文的有德錢,並在新田義貞的領地內逕行強制徵收。
雖然新田氏的領地算得上是富庶,但所費不貲的長樂寺重建工程才剛完成,眼下實在無法負擔這樣的額外開支。幕府的稅官並未顧及人民的苦衷,反而更加跋扈囂張,其行徑使得人民怨聲載道,新田館前泣訴的人民接踵而至,新田義貞憤而斬殺黑沼,將其首級曝於世良田宿以平息民怨,而金沢則因為與船田義昌有姻親關係而逃過一劫,僅被幽禁限制自由。
根據《太平記》的記載,新田義貞透過他出身得宗家被官安東氏的妻子得知幕府將出兵討伐自己。他召集了一族郎黨進行評定,起初,新田義貞並沒有打算成為倒幕的大將,甚至並未打算起兵反抗幕府,他更傾向於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防禦戰。直到他的弟弟脇屋義助激勵之下,這才轉變為主動出擊,並於5月8日掀起了倒幕的旗幟,舉兵起義。
新田義貞帶頭舉兵的消息在關東立刻傳開,甲斐、信濃的源氏一黨紛紛趕來助陣,一時之間關東倒幕軍軍容旺盛。
在近畿地區,幕軍主將名越高家在與宮軍的赤松則村、千種忠顯和結城親光作戰時不幸戰死,而副將足利高氏雖身患重病,卻在4月29日宣布支持後醍醐天皇,正式叛離幕府。
這些消息很快傳到了關東地區,原本還在觀望的各地御家人和領主地侍紛紛蜂起,足利高氏被幕府留在鎌倉作為人質的嫡長子、年僅三歲的足利千壽王(後來的二代將軍足利義詮)也在家臣的保護下逃出鎌倉,率領著200騎與新田義貞會合,使得新田領導的倒幕軍勢力日益強大,人數不斷增加。

鎌倉幕府的滅亡

消滅鎌倉幕府的關鍵,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是新田義貞率先在關東地區舉兵,掀起了反幕府的浪潮;也有人認為是源家嫡流足利高氏的嫡子足利千寿王加入了新田義貞的陣營,才促使關東諸侯願意聚集在新田義貞的旗幟下,因此足利家的動向才是關鍵。
事實上,足利氏和新田氏的關係非常密切,兩家都可以追溯到八幡太郎源義家的三男源義国。源義国的長子源義重和次子源義康分別繼承了新田莊和足利莊的領地,因此被稱為新田義重和足利義康。從尊卑的角度來看,新田氏才是嫡流,而安房里見氏、一度領有天下六分之一的山名氏等名門世家都是新田氏的庶族。
然而,新田義重在源賴朝舉兵時反抗平家政權時觀望了一段時間,沒有立即響應。而足利義康之子足利義兼卻是源氏一族中最早投奔源賴朝的人之一。因此,在鎌倉幕府建立之後,足利氏崛起,世代與鎌倉幕府執權的北条氏聯姻並受到重用,成為幕府的有力御家人。
而原本為嫡流的新田氏,則沒落了數代。到了第四代的新田政義時,他的妻子是足利氏的家主足利義氏之女。本應藉著岳父和幕府執權的北条氏的關係來重振家門,然而他卻在京都擔任大番役期間違反了幕府法規,未獲得幕府許可就擅自向朝廷請求出任検非違使一職。朝廷為了不激怒幕府,拒絕了新田政義的請求,而新田政義求官失敗後,逕自棄官出家,返回新田莊並拒絕前往幕府出仕的命令。如此誇張的行為就算是被沒收所領也不足為奇,但在出身足利家的妻子出面斡旋之下,僅被沒收了部分的領地。原本還因為身為源氏之中與源賴朝一系血脈最為接近的源氏名門而多少有點地位的新田氏,在此事件後更是一蹶不振,徹底淪為足利家的附庸等級,一介普通的御家人。
之後,新田家的家主歷代在元服時,都是由足利氏的家主擔任烏帽子親,類似西方受洗時的教父關係。此外他們也接受足利氏家主的偏諱,將「氏」字加於其名中。例如新田義重之子、五代的新田政氏接受了舅父足利泰氏的偏諱;六代家主新田基氏接受了足利賴氏的偏諱;七代家主新田朝氏接受了足利貞氏的偏諱,清楚顯示出新田氏對足利氏的依賴性。
雖然新田義貞的名字中沒有「氏」字,但他的「義」字同樣來自於足利氏的嫡長子足利高義(足利高氏/尊氏的嫡長兄,早逝)。由於足利高義時代足利氏與北條氏關係良好,特別被允許使用源氏將軍家的通字「義」,而非使用足利氏自己的通字「氏」。因此,新田義貞也受領了足利高義的「義」字,延續了新田氏與足利氏的傳統附庸關係。
綜上所述,新田氏與足利氏的尊卑地位在鎌倉幕府初期就已經逆轉。原為庶流的足利氏的勢力壓倒了嫡系的新田氏,在源氏將軍家系斷絕後成為天下源氏領袖。
然而,若僅認為關東御家人之所以願意跟隨新田義貞反抗幕府,是因為源氏領袖足利高氏的嫡長子足利千寿王加入了起義軍,象徵了源氏棟樑支持倒幕的意向,這樣的說法未免過於簡單。例如,當時倒幕軍中的千葉氏領袖千葉貞胤的母親是幕府方大將金沢貞将的叔母,兩人間是從兄弟的關係。不僅足利氏,關東諸侯也大多與北條氏有著複雜的關係。新田義貞本人也特意與北條氏的御內人安東氏結親,以加強與幕府的關係,並掌控世良田宿地區。
討伐楠木正成與護良親王需要的龐大軍資金,逼得鎌倉幕府只得向關東諸侯橫賦暴斂,再加上連年歉收和飢荒,這才逼得與北条氏關係密切的關東諸侯不得不起兵反抗。
中世紀溫暖期大約在公元1200年結束,13世紀末進入了太陽極小期,全球氣候變冷導致作物產量減少、物價上漲,進而引發饑荒和瘟疫的爆發。
在東亞,中世紀溫暖期為北方草原民族的壯大提供了機遇,包括契丹、女真以及後來的蒙古,他們在溫暖潮濕的北方草原上不斷發展壯大。而13世紀初的極小期則使得南方的農耕民族因為歉收和疾病而人口減少,難以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最終導致大宋的滅亡以及蒙古帝國的建立。
在日本,1253年至1255年間發生了建長飢荒,隨後又在1257年至1259年間出現了正嘉飢荒。而在之後的文永年間(1264年至1275年),更爆發了長達20年的飢荒。1272年至1274年期間,乾旱導致歉收,而歉收又引發飢荒。此時,蒙古帝國兩次試圖在1274年和1281年入侵日本,內憂外患之下,鎌倉幕府為了防備異國入侵,迫使九州和西中國地區的御家人們負擔沉重的軍役和繇役,使得得上至御家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對幕府的統治怨聲載道。
因此,從新田義貞於5月8日起兵到攻入鎌倉的5月21日,再到5月22日幕府執權北條高時自盡,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數萬倒幕軍聚集在新田氏旗下,結束了鎌倉幕府的統治。
《新田義貞鎌倉合戰》局部。二代目広重 作

新田氏與足利氏在鎌倉的爭權

在新田義貞的領導下,倒幕軍攻入鎌倉並迫使北條高時自盡,徹底消滅了鎌倉幕府。滯留鎌倉期間,新田義貞將本陣設在勝長寿院,積極處理各種繁雜事務,如發給倒幕軍大小諸侯的安堵令和感念狀等,以穩固鎌倉的政局。而與新田義貞一起攻入鎌倉的足利千寿王,則是在二階堂永福寺設營。
與此同時,千寿王的父親足利高氏在稍早前(5月7日,新田義貞舉兵前一天)消滅了六波羅探題之後,則駐紮在六波羅並收攏原屬探題的殘兵,在京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起初,關東諸豪或許真的把新田義貞視為倒幕運動的總指揮。然而不久之後,足利高氏拿下了京都,同時後醍醐天皇也進入京都,開始論功行賞的消息傳到鎌倉後,東諸將,特別是源氏黨人紛紛離開鎌倉前往京都。
新田義貞試圖維持鎌倉的秩序,但隨後足利高氏派遣了同族的細川和氏、頼春、師氏三兄弟進入鎌倉,擔任千寿王的輔佐。根據南北朝時期的軍記物語《梅松論》所述,鎌倉爆發了武士之間的衝突騷動。細川兄弟平息了騷動後進行深入調查,他們認為新田義貞的部屬不滿足利家的勢力逐漸壓倒新田一黨,主動挑起了雙方的衝突,並要求新田義貞做出解釋。新田義貞出面約束部眾,但局勢卻難以收拾,最終只得離開鎌倉前往京都,將鎌倉交給足利千寿王和細川和氏等人。
立場偏向足利家的《梅松論》認為新田義貞在此時便已經以足利高氏的對手自居,將足利氏視為未來的政敵。
然而若考慮到新田氏(包括新田義貞自己)歷代受領足利家偏諱的傳統,無官無職又無名氣的新田義貞,卻膽敢在幕府與後醍醐天皇兩派戰況仍然混沌不明的時候選擇棄官回到關東起事,比起收到護良親王的綸旨,更有可能是受到足利高氏的暗中指示,在關東的行動、源氏一族的響應,可能都有足利氏在幕後策畫,才能順利在短時間內糾集起如此龐大的起義軍。
然而,若考慮到新田氏(包括新田義貞自己)歷代受領足利家偏諱的傳統,以及新田義貞既無官職又無名氣,卻敢在幕府與後醍醐天皇兩派戰況仍然混沌不明的時刻下選擇棄官逃回關東起事,與其說他是收到護良親王的綸旨,下定決心加入宮方,更有可能是受到足利高氏的指示。新田義貞在關東的行動以及源氏一族的響應,可能都是足利氏在幕後策劃,才能順利地短時間內成功召集如此龐大的起義軍。
若是如此,新田義貞從舉兵起義開始,就是在足利高氏的指示下的行動,如今將戰略要地交給足利氏也是理所當然的,而非因政爭失敗被迫離開。
無論如何,新田義貞於1333年6月率領郎黨離開鎌倉。他領導、指揮並最終消滅鎌倉幕府的一系列日後被稱為鎌倉合戰的軍事行動,也在此畫下句點。

精選內容

擁有者

追蹤最新動態, 和 6 位同樣興趣愛好的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