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含有「戒律」共 21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佛像是人間的至寶。佛教史中,佛像出現有著極其殊勝的因緣。根據《觀佛三昧海經》的記載,世間第一尊佛像的誕生,不僅源於一位國王對佛陀的深切思念,更獲得了佛陀親自的認可和授記,成為後世無數佛像的神聖先河。當 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時,人間的弟子們無法親見佛陀,內心充滿了思念之情。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真修行,真解脫。我們每天被各種煩惱、焦慮所困擾,心中常常充滿憂愁苦悶。若是真的來到觀音山修行,每一個真心跟隨道場腳步修行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體驗:不用一兩年,自己心裡就明白了。這種明白不是頭腦的理解,而是身心的真實感受——肩頭業障的重擔輕了,頭腦清醒了。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越來越多佛弟子透過網路平台參與共修,這為修行帶來了便利,但也產生了關於如法性的疑問。一位虔誠的弟子就此向上師請示,得到了既實用又深具智慧的開示。弟子的虔誠請示。一位參與觀音山網路共修的弟子,懷著恭敬心向上師請示:參加觀音山網路共修,將直播所修誦的教法儀軌抄錄下來
Thumbnail
在修行路上,動機決定了方向,也決定了結果。許多人踏入佛門時懷著對神通的渴望,希望能獲得超凡的能力。然而,這樣的起心動念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正道,可能將修行者導向危險的歧途。在修戒定慧的過程中,業消福生,他有持戒他有修禪定,甚至他有發大慈悲心、大菩提心的時候,得到上師三寶加持,他神通會顯現。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為何要超渡祖先?當我們面對親人的離世時,內心的思念和不捨是人之常情。然而,真正的孝順不應該停留在悲傷中,而是要用正確的方式繼續關愛已故的親人。超度法事不僅是對逝者的幫助,更是生者獲得心靈慰藉和修行增長的珍貴機會。當我們真正理解了超度的深層意義,不僅是對逝者的幫助,對生者巨大利益。
Thumbnail
在佛教史上,有一位成就者的經歷特別令人震撼:祂宿世525世都是出家比丘,累積了深厚的善根福德,但這一世投生為太子後,卻因為福報太大而遲遲不願出家,直到釋迦牟尼佛親自在夢中示現,問祂「還在貪戀什麼」,才喚醒了祂的出離心。這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傳奇故事。佛陀的慈悲質問:三個致命的誘惑
Thumbnail
想要弘法利生、成就一番佛行事業,讓今生無悔嗎?在所有本尊中,綠度母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祂不僅代表一切諸佛事業的總集,更是成就佛行事業不可或缺的本尊。綠度母都能給予最有力的加持。綠度母能夠圓滿四種事業,因此被稱為「一切諸佛事業的總集」。息災事業 - 消除災難、病苦、魔障等一切違緣
Thumbnail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是一個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俞淨意先生表面上是個善人,但灶神卻揭露了他內心的真相:心中分分秒秒都在製造髒汙垃圾,瞋恨、貢高、詛咒、輕視、嘲笑、懷疑等負面念頭此起彼落。這個故事給我們最深刻的啟示:真正的修行不在外表,而在於修這一份心田。俞淨意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修行不在外表的功德
Thumbnail
「人是鐵,飯是鋼」這句話深深影響了現代人的飲食觀念,認為一定要吃飽才有力氣。但你知道嗎?佛陀是在斷食後開悟的,許多聖人都在斷食時獲得了最高的智慧。對中等飲食不起痴心,原來是一門深刻的修行功課。「佛陀斷食才開悟」 - 這個事實顛覆了我們對飲食的傳統認知。佛陀在成道前經歷了六年的苦行
Thumbnail
想要真正幫助眾生拔除痛苦,光有一顆善心是不夠的。修悲田需要紮實的基本功,需要從嚴格規範自己開始。如果連自己都管不好,又如何能成為眾生真正的依靠?一個法器的成就,始於當下的每一個自我要求。悲田的核心是「拔除人家的痛苦」,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修悲田的三大要素。正確的發心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