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含有「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共 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之前已經簡單介紹過這本黃哲斌老師的書,法白的珞亦也很推薦。 如果要說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黃哲斌老師並不會一面地給你悲觀的資訊,也會分享樂觀的消息。但我相信,媒體產業未來的走向是樂觀還是悲觀,並不僅是內容生產者的責任,也是每一個閱聽者的責任。
Thumbnail
5/5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Peter Lu-avatar-img
2025/03/04
Sharon|數位素養 謝謝深度的分享! 文中提到閱聽者的責任,我認為這可以再延伸到「注意力經濟」的概念。在數位時代,媒體和社群平台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而我們點擊什麼、分享什麼,實際上是在「投票」支持某種內容的存活。隨機型讀者看似被動,但他們的行為卻間接塑造了媒體的生產模式。
Peter Lu 謝謝您的分享,書中也有推薦《注意力商人》一書,目前還沒有機會拜讀。 您說「投票」,《數位公民素養課》一書也有提到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是為未來的世界投票。我認為此書很值得一讀,但可能不像前陣子某本暢銷書直指家長心中的焦慮,所以較少討論度。這也不難看出,讀者只是想要心中的答案,而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又比如一直罵台灣新聞環境很糟,但從未檢視自身閱聽習慣) 要改變甚至讓大家意識到這才是問題癥結點,還有很長一段路 恰好前陣子訪談環境資訊中心的獨立編輯 或許您會有興趣 https://vocus.cc/article/67b741e0fd897800018a9305
今天第一次參加公視主題之夜 show的錄影,和來賓珞亦合照。 珞亦剛好看到我放桌上的《新聞不死,只是很喘》,盛讚一番。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