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經簡單介紹過這本黃哲斌老師的書,法白的珞亦也很推薦。
閒聊:公視主題之夜 Show
黃哲斌老師並不會一面地給你悲觀的資訊,也會分享樂觀的消息。我認為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有不少文章或書籍常常一味只給予正面或負面資訊。
我也相信,媒體產業未來的走向是樂觀還是悲觀,並不完全依賴於內容生產者的責任或是經營決策,也是每一個閱聽者的責任。
這本書涵括了國內國外許多媒體的陣痛、轉型以及創意解方。整體來說,新聞產業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找到自己的受眾,也就是找到自家媒體的使命所在。
大多時候,我們常看到、比較知名的幾家大型新聞社涵蓋面向很廣,並不會特別深入關注某一議題。但有些媒體關注面向單一,有專業性和深度。舉幾個台灣獨立媒體為例:
這裡只舉例其中一些媒體內容,台灣還有很多關注不同議題的小型媒體,也可以搜尋找找看,或是留言分享。
又例如《衛報》發現自己的讀者在乎環境議題,就做了一系列國土規劃和環境議題的新聞報導:
或是地方小報關注挖掘地方上的議題。這是大報無法兼顧的。例如,密西西比河的水汙染,就是當地媒體《今日密西西比》(Mississippi Today)揭露報導。
就好像如果你想要知道台灣的新聞,你不會點開國際大報大海撈針,而是選擇閱讀台灣的新聞,看到更深入的分析和符合在地狀況的見解。
媒體經營遇上諸般難題。他們需要時間來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方式、找到讀者,以及找到讀者在意的價值。
媒體經營策略的兩難
從「如何接觸讀者」就難倒了媒體經營者。
過去讀者藉由實體刊物閱讀新聞,但現在,你可能較常透過社群平台、入口網站,或是通訊社群來接收資訊。
既然如此,傳統媒體就要轉型成數位媒體,並且思考要將整個重心投入社群,為平台生產優質內容,還是穩固好自己的網站,讓讀者點開新聞網站時,還能看到許多好的內容?
台灣媒體遇上哪些困境?
媒體信任(上):是什麼阻止優質新聞內容的產生?
延伸閱讀-彭博社:Google and Facebook killed free media
透過入口網站或是社群推播接收資訊的人,就是屬於隨機型讀者。這種人不會特別追蹤新聞,或固定閱讀某家新聞的報導,而是被推播什麼就接收什麼。
新聞如何將隨機型讀者轉換成投入型讀者,不僅固定閱讀新聞內容,最好還能成為支持新聞的重要支柱。
新聞平台主要的收入來源。過去都是以廣告做為主要收入,讀者只有付一點點錢,就可以獲得新聞消息。
但如今,廣告轉身擁抱社群平台,甚至不需要傳統媒體,也可以自己經營頻道更直接地和潛在消費者活動,和新聞搶奪注意力,支撐內容的重擔就轉移到讀者身上。
同樣來自讀者的金流,可能有透過捐款的贊助,也有透過定期付費的訂閱模式。
新聞向讀者收費有什麼問題?
新聞對社會有什麼影響?《新聞崩壞,何以民主》
對於上述介紹的獨立媒體,他們有想要告訴你的、相對小眾的內容。為了擴大能見度,也可能是擔心讓錢在讀者卻步,都是採取「讀者認同」的方式。
但有些媒體涵蓋面向廣、受眾多,尤其金融新聞受眾很明顯是中上階層的,大多偏向訂閱模式。例如金融時報、彭博社、經濟學人、紐時、華郵等等。
當資金不足時,這個缺口就被有心人士盯上。
「合作」方式有很多,可能是和高層吃飯、給訂戶、給廣告和標案等等。
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當媒體機構或高層拿了特定人或機關的好處,是否還能好好地監督?是否還好意思嚴厲批評?就算有人剛正不阿,照樣不耽誤報導,會不會受到斷糧的威脅?會不會被公司同仁當成「白目仔」,遭到排擠、冷凍,甚至是丟師飯碗?
過去的模式已經行不通,要在新的時代生存,就需要不同的經營模式。
有些媒體則會兼做電商,例如上文介紹的上下游市集販賣台灣農產品、女人迷的網路商城、泛科學的泛市集等等,或是和數位時代同屬一個媒體集團的新商業學院販售線上課程,族繁不及備載。透過多元的收入管道,支撐內容。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怎麼看待媒體電商化?天堂與地獄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BuzzFeed 則是以內容農場養新聞。但內容農場卻損害品牌信任,讓他們記者被受訪者拒絕,讀者也不會認真看待記者認真做的報導。
荷蘭 Blendle 讓讀者像是在菜市場挑選喜歡的菜色,看到喜歡的新聞報導就可以付費並汲取內容。Blendle 和多家媒體合作,每天編輯會選擇曝光的貼文並標上價碼。
這樣新的閱讀模式,讓媒體之間不再是排擠的關係。本來讀者可能因為訂閱某家媒體,而無法閱覽其他媒體的內容,使觀點偏狹。
除了 Blendle 外,也有其他的聚合平台RSS。例如《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中推薦了 Feedly 和 Inoreader 兩種。只要追蹤新聞媒體或部落格,每天就能閱讀不同新聞標題。
書中也提到了體育新聞的創新模式。
過去體育新聞為了要跟緊球隊和賽事,有龐大的差旅費,這讓手頭越來越緊的新聞產業吃不消。而《運動員》(The Athletic)創辦人 Alex Mather 認為,只要一個程式有約 8000 至 12,000 訂閱戶就可以損益兩平。
他們吸收了一些被老媒體捨棄的記者,他們從芝加哥開始,為地方體育賽事撰寫報導並為球迷服務。
對人力有限的獨立媒體來說,究竟要堅守議題深度還是跟進時事議題是兩難的問題。
尤其在獨立媒體從業的記者通常有更高更明確的理想和主見,記者和編輯之間的協調也是非常大的溝通成本。
媒體們找到了自己的折衷方法。有些透過內容策展的方式,推薦讀者閱讀其他媒體的優質內容;有些轉發即時事件的新聞報導,簡單加上幾句記者意見;有些寧可比其他媒體晚一、兩天發佈內容,以求深度和完整的時事報導。
媒體的挑戰仍在持續,但從業者也在大風大浪的汪洋上握緊船舵,努力前進。尤其在如今科技、社會和政治局勢都充滿變化的環境,更是需要堅守新聞道德的生產者和讀者。
Justin B. Smith:
科技平台一直迫使新聞出版業將自己商品化,由於出版人試圖取悅平台演算法,於是大家都生產一模一樣的內容。如果你還在產製別人也有的內容,趕快停下來,重新思考。創造他人所無的獨特內容,雖然門檻比較高,但只要做得好,你就會打造一個穩固地基,成為目標受眾的必讀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