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特殊化

含有「華北特殊化」共 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深入探討蔣介石與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的角色,駁斥中共單方面宣傳,揭露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及西安事變等關鍵歷史事件的真相,釐清「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歷史脈絡,並說明中共如何利用抗日議題壯大自身。
Thumbnail
恩恩-avatar-img
2025/09/12
1. 蔣介石為何「遲遲未宣戰」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華民國事實上已經和日本全面交戰,但一直沒有「正式對日宣戰」。 原因之一是 國際外交考量: 如果先宣戰,中國會被視為「挑起戰爭的一方」,而日本可能反而在國際上有藉口。 中國希望保持「受害者」形象,爭取國際同情與援助(尤其是美國與英國)。 同時,中美之間還有一堆 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關稅限制),中方擔心過早宣戰反而使外交處境更艱難。 2. 為何在珍珠港後立即宣戰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蔣介石政府在 12月9日 宣戰,對象包括 日本、德國、義大利,並同時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 這樣做的 意圖: 站到同盟國核心戰線(美、英已進入戰爭),確保中國是「戰勝國」的一員。 爭取美英正式軍事援助(租借法案擴大適用中國,後續飛虎隊、中印緬戰區協作)。 藉機廢除不平等條約,這點後來確實成功,1943年中美、中英簽訂新條約。 3. 學界怎麼看「有意圖」這件事 是的,蔣介石確實「刻意等」:他要等到 美國進入戰爭,再宣戰才有最大戰略利益。 如果中國早就單方面宣戰,可能得不到美英的實質援助,甚至被孤立。 因此,所謂「遲遲未宣戰」其實是 戰略外交選擇,不是怯戰,而是算準時機。
是說一九三○年,中國爆發中原大戰,馮玉祥、閻錫山與李宗仁結盟,一起對抗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握有東北的張學良,遲遲不願表態,等到蔣介石已取得上風,才率兵入關,取得最大利益。但這間接導致東北防務空虛,日本趁機在一九三一年發動九一八事件,併吞東北,並在稍後成立滿洲國。而日本的野心並未止步.....
Thumbnail
彭振宣-avatar-img
2023/03/13
同樣的,以事後的先見之明來看,2020年代的中國人實在對不起後代中國子孫。現在的國際局勢已經明顯顯示出中俄軸心的末路。中國人如果有遠見,就該放棄併吞台灣的野心,跟美國一起瓦解俄羅斯,因為西伯利亞而非台灣,才是中國可大量移民進而納入版圖長期統治之地。 中國征服西伯利亞為經濟殖民地,絕對比用武力征服台灣更有利。若中國能併吞西伯利亞,則中國國力必然屬於超級強權,廿一世紀後半的世界歷史也會完全不同。 國民黨這些主張和平避戰的白痴若有錯,就是錯在看不出中國人竟然愚蠢到放棄北進政策,改採南進政策向美國宣戰,國民黨人大概連歷史都沒讀熟,不知道日本人當年也喊「三月亡華」,就跟白痴中國人以為可以速戰速決併吞台灣一樣。 統派與中國人之愚蠢,就在於他們自己就在複製大日本帝國的滅亡道路,但自己卻不敢承認。閣下的留言正是證明了這點,真是可笑。
英屬印度政府選在德里的紅堡(Red fort)舉行這場軍事審判,因此又被稱為紅堡大審。印度國民軍的多名高階軍官被控叛國、謀殺上級長官,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三個人是Shah Nawaz Khan少將、Prem Kumar Sahgal上校與Gurbaksh Singh Dhillon上校.......
Thumbnail
Conan Yang-avatar-img
2020/02/20
被遺忘的軍隊-印度國民軍(上)https://vocus.cc/sophist4ever/5e425351fd89780001743c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