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錯的問題;一般來說,我會主張meta films可以有直接跟間接(direct and indirect)的兩種型態。前者跟後者的差別主要在於電影到底有沒有在自己創造的虛構世界中進行自我指涉。direct的情況是有的,它直接借用敲破第四道牆等手法指出電影本身的虛構性;但indirect的情況則是,電影雖然沒有點破電影本身的虛構性,卻電影內容卻與對於作品本身具有的特性進行點評和分析有相關。在這個意義上,你的確可以說The Lego Movie有那麼一點後設的味道(畢竟,它的很多笑料與趣味都是建立在玩弄流行文化社群對這些智慧財產的刻板印象上)。
但無論是真正有敲破第四道牆的Deadpool,還是間接討論居多的The Lego Movie,他們在一個意義上都跟我在內文中所希冀出現的那種後設電影不一樣。這裡與其說是手法問題,不如說是題材問題;我所希望出現的那種後設電影需要有更強的歷史意識,需要以哀傷、反省這種方式去扣問"當年何以如此、當年何以美好等等"。在這個意義上,就算現在市場上的確有一些大玩後設趣味的英雄電影,但它們卻又跟這裡內文說的那種類型不一樣;因為這些電影的後設所反映的是超級英雄電影文化的當下,但我內文中所希冀出現的那種,卻是反映超級英雄電影文化的過去─而這也就是問題所在,超級英雄電影文化仍然是一種現在進行式,而且愈演愈烈,所以邏輯上,這樣的電影絕對是還沒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