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許桑的產業觀察週報

含有「馬許桑的產業觀察週報」共 3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探討美國232條款對臺灣自行車出口的衝擊,以及中國自行車品牌崛起對全球市場的影響。文章分析關稅造成自行車售價上漲,消費者負擔加重。同時,中國品牌如Amflow、Teewing和XDS憑藉創新科技、合理價格和積極的市場策略,迅速崛起,對傳統西方品牌造成威脅。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探討美國關稅政策對臺灣自行車產業的衝擊,分析關稅、匯率、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並探討臺灣技職教育體制與產業發展的關聯性。文章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比喻自行車業受美國貿易政策波及的困境,並引用數據和時事新聞佐證。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臺灣自行車產業面臨全球需求萎縮、製造成本上升、地緣政治風險等挑戰,未來五年將面臨嚴峻考驗。本文分析臺灣自行車產業現狀及挑戰,並提出強化出口導向、建立產業韌性基金、推動碳中和等對策建議,以及學習DJI-Amflow成功案例,透過技術創新、輕量高性能、智慧整合等策略,提升產品競爭力。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探討臺美20%對等關稅、美國取消800美元免稅進口門檻對臺灣自行車產業的影響,以及歐洲自行車產業衰退、柬埔寨自行車出口回溫等議題,分析臺灣自行車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未來機會。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臺灣面臨20%的對等關稅,競爭力受越南、柬埔寨、印尼影響,未來需關注價格調整、訂單及生產轉移。Shimano財報顯示市場復甦緩慢,庫存調整持續,但自行車部門仍有成長。文章最後以職場生涯為例,鼓勵抱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
Thumbnail
Henry Hsu-avatar-img
2025/08/02
如果如果 最後政府真的能談成15% 這小小的4-5%稅率差距能讓台灣自行車業對比東南亞起死回升嗎
馬許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2
Henry Hsu 看你對起死回生的定義是什麼? 我是認為回不去數百萬台出口的光景了。 美國認定自行車的原產地是看車架最終組成地,台灣產的車架數量就是那麼多。 而且不用到4~5%,只要差個1%,對高單價成車來說就差很多了。 這已經足夠讓品牌想把高階車種留在、轉回台灣。 但話說回來,是高階車市場、品牌也就那麼多,養不活目前全部的工廠。 台灣的自行車出口/生產量會萎縮至某個程度,然後就維持住。 最好的結果是台灣仍是自行車生產、研發的重心,因為資源人才都在這裡。 除非中國品牌成功挺過這波衰退,然後品牌升級,那麼就會產生磁吸效應。 現在就是一個過程,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付費限定
其實這週沒啥心情寫文章,因為人生總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去作。 希望本文在下週發佈時,島嶼已經天光,我們都能走向新的篇章。 我個人的政治立場是不用在產業分析專欄一直重覆啦~因為已經夠明顯了~ 本週就來聊聊幾則新聞吧。 體驗,而不是擁有 Bikeurope刊登了一篇文章《Rental schem
Thumbnail
Juicemax CC-avatar-img
2025/07/28
這週一真的是比Monday Blue還Blue,按照今日外媒對於投票結果的論調...感覺第三季第四季關稅增高的態勢是一去不復返了.
付費限定
本文分析了YT重組的原因,並探討了整個自行車產業面臨的挑戰,包括疫情後的市場震盪、美國市場不穩、供應鏈問題、以及消費者對於移動方式認知的改變和自行車價格過高等因素。文章指出,電動輔助自行車的普及以及其他輕型電動載具(LEV)的興起,正在逐步取代傳統自行車的市場份額,導致自行車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Thumbnail
趙貓-avatar-img
2025/07/21
像是super73 本質就是LEV
馬許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3
趙貓 市場上比Super73更便宜的選擇可多了。
付費限定
臺灣自行車出口2025年上半年衰退22%,主要原因是歐洲庫存高、美國對等關稅及中國市場衰退。本文分析各市場狀況,並探討臺灣自行車產業的未來發展,建議業者應多元發展,例如投入個人代步工具(PMDs)市場。
Thumbnail
付費限定
2025歐展觀察:市場M型化,大品牌與利基品牌勝出,中型品牌面臨挑戰;庫存壓力持續,租賃方案興起;Eurobike展會參觀人數下降,大品牌缺席;美中貿易摩擦及關稅影響臺灣自行車產業,業者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Thumbnail
Tokai Huang-avatar-img
2025/07/04
歐展會場竟然有台式便當,太酷了
馬許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4
Tokai Huang 如果有參加旅行團(x歐,龍x)就會有,聽說不便宜,一餐30~40歐?而且只有會展第一天有。我沒有便當吃,只好去吃員工餐廳。
付費限定
本文探討歐洲自行車市場現況,分析銷售趨勢、庫存狀況、品牌策略以及租賃方案的興起。文中指出公路車及Gravel車銷售良好,而登山車庫存偏高;大品牌憑藉成本控管優勢穩佔市場,中小品牌則面臨資金壓力;客製化DIY市場興起,租賃方案也日益普及。作者以在歐洲訪店的經驗,分享市場觀察與心得。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