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於平均效應
含有「優於平均效應」共 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陳豐偉的沙龍
2021/01/13
暗黑三芒星(三):自戀憤怒與暴力,以及有毒的話語
第二種自戀者對於他認為應該屬於自己卻得不到的,會有強烈的嫉妒感,也會常常抱怨、責怪別人。外在環境的「壓迫」與不得志,讓他們容易陷入憂鬱。這時,他們容易因為伴侶不夠謹慎的說話而大爆炸:最後的自戀需求連在家裡都得不到滿足,自我、自尊已經無法保住,伴侶就成為承接他憤怒的最後一道防波堤。
#
精選專題
#
亞臨床自戀
#
自戀性傷害
29
1
Jessica Yang
喜歡
您好 想請問馬利維與亞臨床研究這兩個有差異嗎~若我看文章中所說的再對照我的另一半感覺都有這是有可能的嗎 不好意思編輯 因為很痛苦也不知該如何面對 很感謝您將卡珊德拉症候群寫出 在台灣這是少見與少聞的不太會比注意呢 真的很感恩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0/12/31
優於平均效應(二):不同政黨支持者看不順眼,是人類大腦正常反應
有一篇義大利的研究,認為義大利左派與右派彼此之間都有明顯的偏見,但左派支持者對右派的偏見,又明顯大於右派對左派。不過,研究者也發現,左派支持者對右派有更多偏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左派支持者感受到更多威脅(threat)。威脅感,也就會讓不同政黨支持者間的歧見,甚至是大於不同種族、膚色或國家的人民之間。
#
精選專題
#
優於平均效應
#
內團體
3
留言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0/12/31
優於平均效應(一):自以為有平均水準,支撐我們活下去
在Alicke的研究裡,大學生普遍相信自己是可信賴的、可敬的、負責任的、友善的、可以合作的,認為自己離欺騙、不誠實、魯莽、假裝、不名譽很遙遠。當然,現實人生絕對不是如此。只是,我們往往得欺騙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才能打起精神繼續幹活。
#
精選專題
#
優於平均效應
#
betterthanaverageeffect
4
留言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0/12/17
我的選擇我高興(三):努力追求想要的答案,是人類的本能
曾經有段時間,經濟學等學科會假設每個人都是個「理性主體」(rational agent),可以理性地蒐集資訊,結合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一點也不理性,在推理過程中會努力蒐集自己喜歡的資訊,在偏差的資訊累積下,來達到自己喜歡(desired)的結論。
#
行銷與洗腦
#
動機性推理
#
motivatedreasoning
1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