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優於平均效應(一):自以為有平均水準,支撐我們活下去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講人類大腦的認知偏誤時,有個普遍存在、很少人不贊成,但卻常被忽視、不被當成認知偏誤的概念,叫做「優於平均效應」,英文是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或有人說above average effect。

這概念是由Alicke於1985年提出。他針對一群大學生,讓他們針對154項人類常見特質,來評估自己的分數,以及其他大學生的平均分數。結果很有意思,只要是普遍存在的、社會讚許的特質,大學生自評的分數,平均起來會遠遠超過他們認為的「其他大學生平均值」。有趣的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優於平均值,低於平均值的是哪些人呢?

此圖片取自Canva

此圖片取自Canva

三十幾年來,無數學者對「優於平均效應」做了非常多各式各樣的研究,反覆驗證,不管是道德、人格特質,或是基本的智能、認知功能、領導能力,人們都普遍認為自己在一般水準之上。在西方文化主導的社會如此,即使是在東方集體文化國家如強調謙遜的日本、中國,一樣存在「優於平均效應」。

扣除受到憂鬱症影響的人,這應該算是人類的常態吧。人們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紀律、操守,這可以解釋許多盲目的投資失敗,以及亂七八糟的創業或團隊領導。人們也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計畫、公司、所從事的產業對這社會的重要性。

為什麼人類傾向高估自己?這有許多假說。最有力量的解釋是「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我們高估自己,是為了提升「自我」(self),維持自我的完整性。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特殊的存在,對未來的人生不抱持著期待,人類可能就會失去繼續努力活下去的動力。

在Alicke的研究裡,大學生普遍相信自己是可信賴的、可敬的、負責任的、友善的、可以合作的,認為自己離欺騙、不誠實、魯莽、假裝、不名譽很遙遠。當然,現實人生絕對不是如此。只是,我們往往得欺騙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才能打起精神繼續幹活。

其他研究者發現,如果是問一些跟「維持自我」較無關的問題,如問大學生是否可以長時間唸書、專心寫作業、在疲倦時盡量保持專注,這時就不會出現「優於平均效應」。如果精確地詢問跟維持自我沒什麼關係的專業技術,多數人也可以坦然承認自己不如一些高手。

在2019年,Mok和Feldman在「檢視過往心理學實驗」的風潮裡,重複Alicke的研究,驗證「優於平均效應」確實存在。但隨著時代變遷,人們會高估自己的項目有所改變。「聰明」取代「可信賴」成為第一名,1985年時排名很後面的「吸引力」(attractive)上升到第四名。或許,忠實的中產階級已經發不了財,要夠聰明才行,然後有吸引力的人才能在社群網站發光?總之,人類繼續高估自己,繼續期待自己成為達不到的那個人。

個人層次的「優於平均效應」無傷大雅,反正每個人都是這樣活過來。但,當有競爭性的群體間也出現「優於平均效應」時,社會就有可能因此動盪起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60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又是一篇「政治不正確」的文章。但,這也就是現實人生。
Thumbnail
又是一篇「政治不正確」的文章。但,這也就是現實人生。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還沿襲以前的習慣:成績決定我學生身分的優劣,所以薪水就是一個人所有價值的反饋。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還沿襲以前的習慣:成績決定我學生身分的優劣,所以薪水就是一個人所有價值的反饋。
Thumbnail
作者在心理社區Discord上參與了這個話題,突然間有了想法,就寫下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作者在心理社區Discord上參與了這個話題,突然間有了想法,就寫下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受到外在世界變數影響時,我們也會認為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多數人,而多數人的決定也會跟自己一樣。這種「多數人是對的」、「我是對的」心理機制,說明人類大腦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在多數的那一邊。或許這反應了數十萬年來人類族群的殘酷屠殺,在依靠棍棒與投石殺人的時代,人多的一邊勝算總是比較大吧。
Thumbnail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受到外在世界變數影響時,我們也會認為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多數人,而多數人的決定也會跟自己一樣。這種「多數人是對的」、「我是對的」心理機制,說明人類大腦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在多數的那一邊。或許這反應了數十萬年來人類族群的殘酷屠殺,在依靠棍棒與投石殺人的時代,人多的一邊勝算總是比較大吧。
Thumbnail
我在中正大學面試的時候被問到了一題:你覺得人要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我的答案還是沒變:把自己放在對的位子。回答完,教授的微表情抽動了一下,空氣瞬間凝結的那種感覺,似乎是在暗示對這答案很不以為然。
Thumbnail
我在中正大學面試的時候被問到了一題:你覺得人要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我的答案還是沒變:把自己放在對的位子。回答完,教授的微表情抽動了一下,空氣瞬間凝結的那種感覺,似乎是在暗示對這答案很不以為然。
Thumbnail
「生活是為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現今這個覺醒時代,大眾更強調活出自我,做真正的自己。不要被誰人牽引,亦無須跟隨所謂的領行人。信奉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這種幸福卻比想像中難獲得,因為,世上還是有人沒有與生俱來的自信感。 我,就是這一類人。 朋友都說,我很喜歡矮化自己,事情還未發生,已經想
Thumbnail
「生活是為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現今這個覺醒時代,大眾更強調活出自我,做真正的自己。不要被誰人牽引,亦無須跟隨所謂的領行人。信奉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這種幸福卻比想像中難獲得,因為,世上還是有人沒有與生俱來的自信感。 我,就是這一類人。 朋友都說,我很喜歡矮化自己,事情還未發生,已經想
Thumbnail
在Alicke的研究裡,大學生普遍相信自己是可信賴的、可敬的、負責任的、友善的、可以合作的,認為自己離欺騙、不誠實、魯莽、假裝、不名譽很遙遠。當然,現實人生絕對不是如此。只是,我們往往得欺騙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才能打起精神繼續幹活。
Thumbnail
在Alicke的研究裡,大學生普遍相信自己是可信賴的、可敬的、負責任的、友善的、可以合作的,認為自己離欺騙、不誠實、魯莽、假裝、不名譽很遙遠。當然,現實人生絕對不是如此。只是,我們往往得欺騙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才能打起精神繼續幹活。
Thumbnail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說到「比較」,不少人會聯想到攀比,覺得喜歡比較的人是慾望過多,不懂知足常樂。 許多文章、媒體、電影,甚至親朋好友,都在崇尚「無須比較」這個道理。雖然大多是出於好意,但當自己事情經歷多了,又覺得這句話像是自我安慰居多。
Thumbnail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說到「比較」,不少人會聯想到攀比,覺得喜歡比較的人是慾望過多,不懂知足常樂。 許多文章、媒體、電影,甚至親朋好友,都在崇尚「無須比較」這個道理。雖然大多是出於好意,但當自己事情經歷多了,又覺得這句話像是自我安慰居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