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人類大腦的認知偏誤時,有個普遍存在、很少人不贊成,但卻常被忽視、不被當成認知偏誤的概念,叫做「優於平均效應」,英文是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或有人說above average effect。
這概念是由Alicke於1985年提出。他針對一群大學生,讓他們針對154項人類常見特質,來評估自己的分數,以及其他大學生的平均分數。結果很有意思,只要是普遍存在的、社會讚許的特質,大學生自評的分數,平均起來會遠遠超過他們認為的「其他大學生平均值」。有趣的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優於平均值,低於平均值的是哪些人呢?

此圖片取自Canva
扣除受到憂鬱症影響的人,這應該算是人類的常態吧。人們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紀律、操守,這可以解釋許多盲目的投資失敗,以及亂七八糟的創業或團隊領導。人們也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計畫、公司、所從事的產業對這社會的重要性。
為什麼人類傾向高估自己?這有許多假說。最有力量的解釋是「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我們高估自己,是為了提升「自我」(self),維持自我的完整性。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特殊的存在,對未來的人生不抱持著期待,人類可能就會失去繼續努力活下去的動力。
在Alicke的研究裡,大學生普遍相信自己是可信賴的、可敬的、負責任的、友善的、可以合作的,認為自己離欺騙、不誠實、魯莽、假裝、不名譽很遙遠。當然,現實人生絕對不是如此。只是,我們往往得欺騙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才能打起精神繼續幹活。
其他研究者發現,如果是問一些跟「維持自我」較無關的問題,如問大學生是否可以長時間唸書、專心寫作業、在疲倦時盡量保持專注,這時就不會出現「優於平均效應」。如果精確地詢問跟維持自我沒什麼關係的專業技術,多數人也可以坦然承認自己不如一些高手。
在2019年,Mok和Feldman在「檢視過往心理學實驗」的風潮裡,重複Alicke的研究,驗證「優於平均效應」確實存在。但隨著時代變遷,人們會高估自己的項目有所改變。「聰明」取代「可信賴」成為第一名,1985年時排名很後面的「吸引力」(attractive)上升到第四名。或許,忠實的中產階級已經發不了財,要夠聰明才行,然後有吸引力的人才能在社群網站發光?總之,人類繼續高估自己,繼續期待自己成為達不到的那個人。
個人層次的「優於平均效應」無傷大雅,反正每個人都是這樣活過來。但,當有競爭性的群體間也出現「優於平均效應」時,社會就有可能因此動盪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