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溪

林小溪

8 位追蹤者
愛山愛海的女子,愛藝術的俗子。
10會員
21內容數
無關評論,單純想用文字說點藝術裡的故事。
由新到舊
南方飄起冬雪|談何宇森的雕塑創作 有這麼一片園子,種著各式的植物,它們回應著陽光和氣溫,在四季更迭中隨著自己的節奏生長,有的在春天冒枝枒,也有的在秋氣下綻放,鬱鬱蔥蔥而點綴著色彩,直到雪花落下時,園子成為了另一全然純白的樣貌。而這片冬日中的園子,正是宇森還在北京念研究所時,在校園來回總會經歷的景象,對於生活在臺灣的他,被雪層層包覆
Thumbnail
2024-06-03
4
關於《泥土|陳聖頌、張新丕》雙人展泥҉ 土҉ 有҉ 埋҉ 葬҉ 父҉ 親҉ 的҉ 香҉味҉҉ 嫩҉ 葉҉ 有҉ 母҉ 親҉ 血҉ 汗҉ 的҉ 香҉ 味҉ _____ 節自 巫永福《泥土》
Thumbnail
2024-06-03
1
另一種稱作家鄉的「南方」|關於《島的南方 Motherland — 林純用、黃信堯、蔡孟閶》三人展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2024-06-01
4
覺得他們老了這一次爸媽特地趁著連假下來臺南找我玩,三個人擠在我只有八坪大的 套房,他們倆睡床,我鋪著瑜珈墊、裹著睡袋,睡地板,雖然才第一晚 就腰痠背痛了,第二晚換脖子痠痛,但三十幾歲的我,還能有機會和爸 媽睡在一起,甘之如飴
Thumbnail
2024-01-13
4
彭思錡|重返一具纖薄的身體綜觀思錡的創作脈絡,會有點難想像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從水墨到裝置,從裝置到雕塑,但雕塑裡又隱約有著水墨古老的氣質,或是在裝置中也透露些過往時代的氛圍,儘管媒材不盡相同,作品的尺度既在掌心之間,有的又會超越身體的界線,但因著相似的質地與情感,又能將彼此串連。這也是此篇文章的路徑,沿著這條連接彼此的線
Thumbnail
2024-01-01
4
陳奕彣|當雕塑為拾起生命所需奕彣說她的創作從「撿拾」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觀看她的作品時,對眼前這些媒材並不感到陌生:樹枝、羽毛、枯葉、碎玻璃、舊木箱等等,對象幾乎都是生活中稍加留意就能撿拾的物件。但即便是不陌生的媒材,或許還是會對眼前的作品感到疑惑,究竟該如何觀看?這些日常的物件在她重新拆解或組合之後,甚至她自己表示「對
Thumbnail
2023-10-01
3
楊順發:身體力行的實踐美學 才與楊順發初次見面的頭幾十分鐘裡面,幾句簡單的對話,已經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對攝影單純的執著,數十年如一日的態度,表面上說來輕鬆,但我們都知道「堅持到底」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他一派輕鬆卻很篤定的語氣,就像在告訴你,名利都是其次,重要的是不放棄嘗試,總要給自己機會去放手一搏,或許就是抱持著這樣的心...
Thumbnail
2023-10-01
2
虛實之間:陳聖頌陳聖頌不算多話的人,可說起眼裡有光的事物,卻又是充滿著熱情,那些能讓他滔滔不絕的話題,總隱含著豐沛的原鄉情懷,是他所珍惜的片刻、寄情的過往。但這些感受並非一直都這麼清楚,那是在念舊、重感情,又如此細膩的性格,隨著年紀的漸長,時間與空間的延綿,才變得如此濃烈。從事抽象繪畫表現已超過四十年的他,每一時期
Thumbnail
2022-04-03
9
談洪政任的創作養分與特質《憂鬱場域》系列是洪政任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它的由來是長年以攝影紀錄高雄紅毛港的洪政任、楊順發等人,陪伴居民近二十個年頭見證遷村議題帶來的不甘、不捨與矛盾,面臨著拆遷定案,聚落消逝之際,在2007年由楊順發作為召集共38位藝術家參與的「彩庄紅毛港」行動,洪政任為參與創作者之一,在這漫長背景之下誕生的
Thumbnail
2021-11-01
2
十月的加州 去年十月有個機會能讓我飛去加州兩個禮拜,從洛杉磯到聖地牙哥,拜訪親戚與大學同學。回台灣後,總有股深刻的感受揮之不去。這份深刻,不是來自加州的陽光或一望無際的海,更不是因為downtown的時下與活力,而是它廣大遼闊的距離啊,是距離佔據那所謂的迷人之處,這是生活在台灣的我,
Thumbnail
2021-07-03
3
親族與血緣的風景|黃煌智的《生之栽》與《紅江湖》我們如何紀念生命中將要逝去或已逝去,在血脈裡建立起情感的人們。倘若影像是一種解答,黃煌智的《生之栽》與《紅江湖》說著的便是這樣的故事。   只是「紀念」一詞,更像是隨著時間的沉澱,意味才更加濃厚的形容。更貼切的說,透過物件、場景、儀式與記憶的鋪陳,讓影像在錯落的時空、非線性的編排敘事中,各自描述著成
Thumbnail
2021-06-26
5
文明中的野性/野性中的文明:許雨仁的當代水墨今年邁入七十歲的許雨仁,活到了這把年紀越來越懂得處在愜意裡生活———畫點畫、寫些字、散散步、吹吹海風、喝點小酒,看似簡單,但其實要活得簡單一點也不簡單,就像他自己說:「我花了很多時間才學會什麼是『空』」。許多的經歷在時而衝擊、時而緩慢的力道之下,慢慢堆砌成如今的他,是說起話來的悠悠、走起路來的翩翩,
Thumbnail
2021-05-29
2
以土抒情的人生哲學:許芝綺在純白、柔和、蔓延的姿態裡,我們如何看待許芝綺的作品? 藝術的範疇包羅萬象,不論物質或非物質的世界,都是藝術家抽絲剝繭尋覓題材的對象,然而在許芝綺的創作裡,則是選擇完全地向內在探索,以物質現形心靈狀態的旅程。回溯這十多年的個展,從2008、2009到2011年,她將展覽名稱命名為「接近永晝的寓所
Thumbnail
2021-05-06
6
童貞狀態:專訪/蘇莘媞篇從小就喜歡翻閱家庭相本的莘媞,對於相片裡早已記不得的往事,卻有自己年幼身影作為鐵證的影像裡,時常有既虛幻又真實的感受。每當父母聊起自己毫無印象的過往趣事,也會很自然地從腦海裡選擇某張相片上的自己,作為配對去想像事件的畫面,久而久之,具體的事件搭配圖像記憶延展出來的虛構,竟也能在清晰的影像裡騙過自己,
Thumbnail
2021-04-21
2
童貞狀態:專訪/何宇森篇宇森帶給人的感覺,就像他愛拉筋的「蝸牛人」一樣,是一位純真的大男孩。和他聊天的過程也會漸漸發現,純真底下還藏了一顆極為細膩的心思,作品更是有著他理性思維的一面。《蝸牛人拉筋》從何而來?回到17歲的高中生活(2012年),某個雨後的上學途中,看見樹幹上緩慢爬行互相堆疊的小蝸牛們,牠們悠悠的狀態,和當下
Thumbnail
2021-04-15
4
《城南舊事》讀後隨筆當初看到這版本的《城南舊事》有關維興的水彩插畫,二話不說的就放進購物車裡結帳,收到之後才發現買到的是有注釋的兒童繪本版。上一次看有注音的讀物是小學二、三年級的事了吧(?),平常也看慣了約8-10級大小的字,一下來了有13-15的字級,總之,突然要看也是挺彆扭的,但才沒翻幾頁馬上又慶幸自己買錯的好。
Thumbnail
2021-03-03
2
洪政任與楊順發:越本土、越國際(下)更專注在自身創作之後,這兩位土生土長、很草根的在地藝術家,竟也代表了臺灣,讓作品出征國際。2016年,洪政任、楊順發,同陳伯義與姚瑞中,四人獲邀至巴黎當代攝影博物館───歐洲攝影之家(Maison Européenne dé la Photographie)參展,展覽為《傾圮的明日》,呈現關於臺灣政
Thumbnail
2021-02-03
4
洪政任與楊順發:越本土、越國際 (上)最早會知道洪政任這號人物,是在搜尋引擎打上「楊順發」三字之後,拜這套科技產物所賜,獻給我最bonus的收穫!讓我開始在網路平台上進行一連串「選取-複製-貼上-(enter鍵)」的搜查行動,毫無疑問地,他的《憂鬱場域》張張令人懾服,這場搜查行動進行的越深,渴望被滿足的好奇心就越大!而好奇的最大兩個主因
Thumbnail
2020-12-31
2
始終未盡的旅程:謝貽娟「藍色」,是對謝貽娟的第一印象,也是再也忘不了的印象,深邃而純粹的藍展現了極大的張力吸引著觀者。在這篇文章中,試圖回到脈絡的源頭說起,聊聊謝貽娟的成長故事、創作歷程,與她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或許就能明白,原來是這樣的生命將自己畫作永恆的藝術。
Thumbnail
2020-12-18
2
山的節奏和朋友聊到爬山這件事,於是歸納出,似乎喜歡往山裡走的,幾乎都有嚮往戶外生活的家庭而影響。我也是。從小就跟著爸媽往山裏去。小學時從不輕易幫我請假的媽媽,會因為新聞說有難得一見的流星雨,相當乾脆的向學校請假帶著我們去看滿天的星;合歡山若降雪了,老爸的一聲下令,帶著家裡最厚的外套與雪鍊,二話不說的上路。對
Thumbnail
2020-12-12
0
走訪霍剛的黃金年代 霍剛,本名霍學剛。1932年出生於中國南京,自小就愛畫畫。1949年,隻身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前來臺灣,1950年進入台北師範學院藝術科就讀,1951年進入李仲生畫室學習,1957年與李元佳、吳昊、歐陽文苑、夏陽、陳道明、蕭勤、蕭明賢組成「東方畫會」,當時報章媒體稱之為「
Thumbnail
2020-12-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