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請讀者優先閱讀5月之後的文章</p>

<p>請讀者優先閱讀5月之後的文章</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攝影:伊恩

攝影:伊恩


請讀者優先閱讀2018年5月之後的文章。

因為這個專題有新版和舊版之別,之前的名稱是「假如你是對的而他們錯了?」。舊版的主題雖然與新版差不多,不過風格較為嚴肅、沉重許多,並不符合網路閱讀的特性,因此才有這樣的改變。如果有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瀏覽2018年4月15日之前的文章。



以下是舊版〈假如你是對的而他們錯了?〉的專題介紹,一樣讓它被保存在這裡。 對舊版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略過不繼續看下去。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隨著時間流逝、事物推移,我漸漸察覺到這一句話是人們生存在世的基本法則之一,它是同類之人之間的相互提醒,是共同價值是非對錯的標準所在之地,它創造出的是一種可供人們安穩地生活下去的空間。

這一種讓人們「可以簡單地繼續生活下去」的日常空間,有的人稱它為「舒適圈」,有些人稱作「同溫層」,人們在其中以群的方式來思考和行動,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使這些自願成為同類之人的成員們安心地認為,生命其實無關於那個難以辨認的自我的追尋。

我還慢慢發現到另外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我終究必須選擇讓自己成為一個外人,而我的寫作─它的形式、意義、權力、目的、價值─便是使這種持續的、自願性的出走變得可能。在那個地方沒有王,人人可以任意而行

齊克果曾經說過,在他死後的墓誌銘上,他只想要人們為他放上一個最簡單而純粹的描述:那個個人(The Individual)。

作為一個懷疑者

「假如你是對的而他們錯了」,這個名稱來自一部美國影集《冰血暴(Fargo)》的某幕場景。

主角走入地下室,攝影鏡頭停留在階梯底旁牆上的一張彩色卡通海報,水藍色的背景中是一簇魚群,一模一樣如複製貼上的黃色小魚正朝向左方游著,其中一隻模樣形狀相同,但顏色為紅色的魚卻是相反地朝向海報的右方游去,主題用大大的字寫著:「WHAT IF YOU’RE RIGHT AND THEY’RE WRONG?」

如一尾頭朝魚群相反方向游去離開的魚,我向來是人群之中的一個懷疑者,對於集體性的潮流總是抱持著提防和質疑的立場,只以一種「個人」的身分活著,不讓自我意識消失在我所身處的這個巨大地壟罩在我之上的當下社會的運作結構裡,因此作為懷疑者的生活以及思考,事實上就是我極力維持自己個體身分的獨立性的必要方式。

社會運作下的日復一日的日常其實並非是理所當然的,它具有一種力量,能夠把任何事物、任何觀點化為令人熟悉的面貌出現,變得自然而然(例如成語:積非成是、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既便是當某種十分重要的東西正在從我們的生命之中徹底消失之時,我們也可能感覺不到一絲異樣,維持在始終平靜如常的狀態。

保持懷疑的意識和目光才能讓一個人不致於陷落到這個我視為是一種「墮落」的重力之中。「我」的存在總是如此地輕,令人憂心,害怕它是一個不存在的自我幻想。

回答相同的問題

這個專欄會環繞在二個彼此互有關連的主題範圍。

一個是作為懷疑者的我對於社會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批評,亦即從我所知所感的生活周遭出發(社群網路相當程度地擴大了這個範圍),指出其中在我們看似無奇、重複的生活以及言行舉止裡,那些總是忽略的、讓人卻步止前、或已經習慣性地視而不見、隱匿不語的部分。

另一個則是由此進一步觸及的關於人的生存處境的一些思考,這是文學和藝術、哲學的一個永遠的母題

這個專欄裡會有我的書籍閱讀心得,從閱讀的世界連結到生活的世界常常能讓我看到前人的思維的蛛絲馬跡,我十分重視這些跨越過時間而留下來的線索,因為它是一條條珍稀的小徑,可以引領人們逃離廣袤的無知之國。

我的寫作得益於前人的書寫,正如他們的寫作也是得益於閱讀其前人的作品,這是一個不斷延展開來的寫作的和閱讀的追尋之路,有著共同的延續下去的疑問和目的地。

〈假如你是對的而他們錯了?〉中的「你」所指的對象,一方面除了是我思考自身處境的自問自答以外,另一方面也是要利用代名詞「你」的語法特性,出聲指名這個專欄的讀者來回答這一個相同的問題,畢竟,我能夠說出的也僅是我的困惑而已,絕非任何確定性的結論。

既便人始終要是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王子,永遠要身處於憂鬱的、吸耗人的生命的困惑之中,但我還是相信,保持懷疑——這是思考與認識、探索的開始。我們終究便得以繼續前行而不致於在原地停滯、放棄,如此我們或許還能帶著充分的肯定地說:「我」是恰如其分地存在於這個世界。

avatar-img
伊恩的沙龍
70會員
52內容數
我認為建立在書寫和閱讀的生活實踐,其實很接近無政府主義式的自由,是在文學中尋找批判和希望的火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伊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男人若是讀起經過芭芭拉‧沃克改寫的《醜女與野獸(Feminist Fairy Tale)》,我們會從字裡行間不斷感到某種不適,類似像坐在一張水平有些歪斜的椅子上閱讀,男人不知道為什麽,卻暗暗地說不上來總有哪邊不對勁。
在城市裡,我們雖然抬起頭仍看得見月亮,它還是懸掛在被高高低低的大樓遮擋、切割的夜空,但四處架設的都市人工照明光線讓我們已不明白月光是為何物了。
女詩人雖然不斷言明,說:「我不是你的」,我就是我,但到了最後,黑暗終歸戰勝了光明,愛情戰勝了理智──我,終於迷失了,甘願臣服在巨大的力量之下,哪怕這股力量可能帶來徹底毀滅的結局。
男人若是讀起經過芭芭拉‧沃克改寫的《醜女與野獸(Feminist Fairy Tale)》,我們會從字裡行間不斷感到某種不適,類似像坐在一張水平有些歪斜的椅子上閱讀,男人不知道為什麽,卻暗暗地說不上來總有哪邊不對勁。
在城市裡,我們雖然抬起頭仍看得見月亮,它還是懸掛在被高高低低的大樓遮擋、切割的夜空,但四處架設的都市人工照明光線讓我們已不明白月光是為何物了。
女詩人雖然不斷言明,說:「我不是你的」,我就是我,但到了最後,黑暗終歸戰勝了光明,愛情戰勝了理智──我,終於迷失了,甘願臣服在巨大的力量之下,哪怕這股力量可能帶來徹底毀滅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