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被行政界線切割的沿山歷史
方格精選

不該被行政界線切割的沿山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無論是最初認識台灣,或是安排旅程時,我們往往都依照行政區域劃分來思考,比如說我們會說「來去雲林玩」或是「來去嘉義玩」,這樣好像把台灣的聚落都依照行政界線切開了,但是其實很多地方是不該被這麼切開的,尤其是雲嘉的沿山地區。

雲嘉的沿山地區藏著不受行政邊界區隔的故事。

雲嘉的沿山地區藏著不受行政邊界區隔的故事。

  雲林縣古坑鄉大約有一半的山地地形,住在這邊的人的生活習慣與交流網絡都跟平地非常的不同,部分古坑鄉的山區居民對外縣市-嘉義縣梅山鄉的交流,比對同縣市;甚至同鄉鎮的人還要來的多。這種現象也不是現在才有,從歷史來看,雲嘉沿山地區的居民本來就是同一個生活圈,但是到近代卻被行政界線切割開來。

  這次就讓我們來到雲林縣古坑鄉的永光村永光聚落以及梅山鄉的梅山市區來看看兩個不同縣市的聚落不該被切割開來的歷史吧!

來看看永光與梅山的故事吧!圖片取自google街景

來看看永光與梅山的故事吧!圖片取自google街景

  由於永光位在沿山地帶,山崖、山谷、坡度較陡山坡,或是人工的山坡護堤,台語都可稱作「崁」,所以永光村內有許多舊地名都以「崁」命名,如「崁腳」、「崁頂」等。而作為主要聚落所在的永光村永光,過去就被稱作「崁頭厝」。崁頭厝有一間廟叫做振興宮,主祀玄天上帝,是這個聚落的信仰中心,又當地人被稱作崁頭厝大廟。廟裡的沿革誌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有趣的沿山聚落關係的故事:

崁頭厝大廟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思考行政邊界的意義。

崁頭厝大廟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思考行政邊界的意義。

  清朝時期,來崁頭厝開發的居民帶來他們家鄉的玄天上帝香火來自台供奉,後來夜裡香火時常發出毫光,跋桮(pua̍h-pue)請示神明後,才知道神明希望在此立廟受人供奉。因此崁頭厝居民便上山採得樟樹,雕刻成兩尊玄天上帝神像,稱為「老帝爺」與「二帝爺」。神像雕好後,卻因故無法取得廟地,因此崁頭厝居民只好跟梅山的居民商量,在梅山市區(舊稱梅仔坑街)共同建立廟宇供奉玄天上帝,即為今日的梅山玉虛宮。每年農曆3月初一,由崁頭厝居民前往梅仔坑,將二帝爺請至崁頭厝舉辦廟會,祭典結束後再請回梅仔坑,雙方藉由這種方式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友好關係。

崁頭厝大廟沿革透漏這個有趣的故事。

崁頭厝大廟沿革透漏這個有趣的故事。

梅山玉虛宮

梅山玉虛宮

  到了明治44年(1911年),崁頭厝居民決定要在崁頭厝建立自己的玄天上帝廟,但在該年以及之後建廟期間仍要繼續到梅仔坑迎請二帝爺。但是不知道為何,崁頭厝與梅仔坑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梅仔坑人以為崁頭厝這次請神之後就不打算把神像還來,因此心生懷疑;而崁頭厝人也以為梅仔坑人這次不讓他們請神像,雙方關係一度緊張。後來藉由當時的日本人行政長官:斗六支廳廳長與竹頭崎支廳廳長居中協調,互相約定,在崁頭厝建廟完成後,將二帝爺神像供奉於崁頭厝廟中,老帝爺繼續供奉於梅仔坑,而後每年農曆3月初一崁頭厝人迎請梅仔坑老帝爺至崁頭厝舉行祭典時,梅仔坑人不得阻擋,並需於隔日歸還老帝爺;而隔日梅仔坑人至崁頭厝恭請二帝爺前去梅仔坑祭典時,崁頭厝人也同樣不得阻擋,並需於隔日送回崁頭厝。為了紀念這次和解,雙方在梅仔坑大廟前立了一塊石碑記錄這件事。

石碑目前已經風化嚴重,而且封在壓克力箱中,水氣、壓克力劣化等因素使碑文更難看清。

石碑目前已經風化嚴重,而且封在壓克力箱中,水氣、壓克力劣化等因素使碑文更難看清。

依稀可見「明治四十四年」字樣。

依稀可見「明治四十四年」字樣。

所幸1986年時玉虛宮將此碑重新復刻一塊新碑,碑上文字內容因而得以清楚明瞭。

所幸1986年時玉虛宮將此碑重新復刻一塊新碑,碑上文字內容因而得以清楚明瞭。

  從永光與梅山這兩個聚落的兩間寺廟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原來不同縣市的聚落在過去有這麼深的關聯;原來不同縣市的聚落在過去有這麼特別的交流。從這樣的故事中,我們要知道,其實行政區域的界線都是後來經由政治家,以他們自己的觀點或政治的需要而劃分的,政治的界線並不等於聚落交流的界線,也不代表我們就要被這樣後來強加的界線綁住。在規劃旅遊行程時,不妨也跳脫行政界線的框架,從聚落的交流網絡、從聚落的歷史發展來思考行程,或許更能貼近各地真實的生活圈。


avatar-img
散步老人的沙龍
34會員
22內容數
老人是個歷史研究者,尤其對鄉村、民間信仰的歷史有高度興趣,因為如此所以被朋友稱為老人。在研究的過程中老人也跑遍台灣各地旅遊,旅遊自然會產生遊記,因此順手放上網路,充當紀錄,也分享給大家,希望有人也能喜歡這些地方的這些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散步老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中,中華商場的獨特場景勾起多數老台北人的回憶,最近更被公視改編成連續劇,準備在電視上播映這特殊的場景與特殊的回憶。雖然中華商場已經被拆除,但是台北還有一個地方與中華商場造型類似,並且也以天橋出名...
  早在15、16世紀,西方人開始從海路前來探索東方世界的大航海時代之前,東南亞地區早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海上貿易圈,這時的明朝是東亞最大的經濟體,作為中國沿海小島的金門自然也是這個海上貿易體系的一份子。這樣的歷史背景,為金門帶來了一個跟台灣很不同的身分:僑鄉。
說到金門,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都不一樣,例如大太陽、高粱、牛、甚至有人可能想到五星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對望的神奇景象,但是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還是金門的戰地風光吧!沒錯,就是散佈在金門島地下各處,俗稱「地下的金門島」,盤根錯節的坑道了。
  台灣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中,中華商場的獨特場景勾起多數老台北人的回憶,最近更被公視改編成連續劇,準備在電視上播映這特殊的場景與特殊的回憶。雖然中華商場已經被拆除,但是台北還有一個地方與中華商場造型類似,並且也以天橋出名...
  早在15、16世紀,西方人開始從海路前來探索東方世界的大航海時代之前,東南亞地區早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海上貿易圈,這時的明朝是東亞最大的經濟體,作為中國沿海小島的金門自然也是這個海上貿易體系的一份子。這樣的歷史背景,為金門帶來了一個跟台灣很不同的身分:僑鄉。
說到金門,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都不一樣,例如大太陽、高粱、牛、甚至有人可能想到五星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對望的神奇景象,但是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還是金門的戰地風光吧!沒錯,就是散佈在金門島地下各處,俗稱「地下的金門島」,盤根錯節的坑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