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沒有魔術師的天橋-華江整建住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描寫一位路邊魔術師在尚未被拆除的中華商場表演所構成的故事。其中,中華商場的獨特場景勾起多數老台北人的回憶,最近更被公視改編成連續劇,準備在電視上播映這特殊的場景與特殊的回憶。雖然中華商場已經被拆除,但是台北還有一個地方與中華商場造型類似,並且也以天橋出名,就是位於萬華區的「華江整建住宅」。

raw-image

  華江整建住宅,簡稱華江整宅,也是筆者我小時候曾居住過的地方。根據長輩的記憶,是在大約民國60年代(1970年代)陸續完成。 從下面這張1974年的空照圖也可以看到,華江整宅已經大部分落成。

raw-image

  華江整宅主體在環河南路、和平西路口的位置,華江橋下,為此還有一座上上下下的天橋。華江整宅有一樓挑高、二樓走廊、天橋連接、三樓空中花園等特殊的建築樣式。在中華商場拆除後,台灣就沒有類似的建築了。聽長輩提到,這樣特殊的造型當初華江整宅就是模仿中華商場而興建的。1961年中華商場落成啟用,持續了數十年的風光,創造無數商機。但同時期,包含外縣市與外省老兵,大量的外地移民湧入工作機會多的台北,台北市的市容破舊不堪,急需整頓。如過去西門町旁的西本願寺就被違章建築群佔據。在那個較為獨裁的年代,整頓市容當然就是二話不說的開拆。但是拆了之後總要有地方讓那些人住,所以「整建住宅」這個概念就出現了。「整建住宅」用現在的話來理解就像所謂「國宅」或「社會住宅」吧!當時的形式多為大型連棟的公寓,可容納非常多人居住。而華江整宅就是台北市最後一批興建的整建住宅,印象中似乎也聽過這跟萬大計畫有關,但萬大計畫詳情我不了解,便不多提。

raw-image

  在中華商場與整建住宅的兩個背景之下,結合兩者特色,具有商場與大型連棟住宅用途的華江整宅就誕生了。一樓為了做住商混用而皆有挑高,閣樓都是住家。二樓也預計做為商場,因此有了二樓的騎樓走廊。為了連結二樓的商場走廊,於是大家熟悉的天橋就如此誕生了。台灣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雖然是在描寫中華商場,但是小說中的建築型式也就只剩華江整宅還留存而已了。

raw-image

  雖然預計要做商場使用,但中華商場的人潮很顯然並沒有外溢到華江橋頭來,華江整宅僅有一樓勉強能出租做生意,二樓以上則全數成為住家。或許是因為華江整宅是政府興建的整建住宅,有很多公務員或國營企業員工在此居住,就我所知有不少當時台水的員工,另外台糖台北營業處就在這附近,也就是現在的糖廍文化園區,所以也有台糖台北營業處的員工在華江整宅買房。以前聽老人家講,當時像台水、台糖這些公務員買華江整宅時好像有低利貸款優惠還是優先權的樣子,不過實際上我並不清楚。

  華江整宅已經很老舊了,但是雖然老舊,但也還堅固、堪用,921的時候也撐過去了,以前聽不專業的老人家們打屁聊天時,都認為是因為有這些天橋把大樓都接起來,所以任何一棟大樓都不會倒。當然,這是完全不專業的鄉里傳言,不過我覺得可以顯示住戶對這些天橋的心裡想法。華江整宅沒有成為商場,缺少預期的人潮,於是寬廣的二樓走廊以及三樓的空中花園,都成為小朋友的遊樂場。我小時候也曾騎著裝有輔助輪的腳踏車在二樓走廊飆車,呵呵。但是沒有成為商場的二樓走廊也變成人跡較少的治安黑處,所以不少遊民都窩在華江整宅的二樓走廊,如果以前曾就讀旁邊的龍山國小的校友應該都清楚那個感覺與那個「味道」。

raw-image

  天橋基本上就是華江整宅的特色與地標,若是有心人能在此栽培盆栽,稍加打理,就會非常漂亮。實際上有些在自家門口走廊、天橋、三樓空中花園栽種盆栽作物,這些地方都成為近來模特兒拍照、網每打卡的好去處,偶爾也成為劇組拍戲地點。但可惜如同整個萬華區,華江整宅也大多只剩老人家居住,大概是無人能有力打理環境了。

raw-image

  除了天橋外,華江整宅另一個知名地標就屬比天還高的社區水塔了。社區水塔被圍繞在整宅建物之中,從外面只看的到水塔的頭部。外人經過,總是會好奇那是什麼東西,甚至還有人說是飛碟,使華江整宅在另一種方面出名。我從小就覺得水塔那邊是很恐怖的地方,因為就如我說他是被圍繞在建物之中,所以特別陰暗。但是其實那邊是很漂亮的,有種隔離世俗的小天地的感覺。

raw-image
raw-image

  另外,老舊的華江整宅也出現在令人意外的現代產物中。2009年日本的知名動畫《化物語》,令人意外的使用了華江整宅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的場景。在《化物語》第15話中,有一幕剪影使用了華江整宅的樓梯間。這大概跟《化物語》的原作小說插畫家VOFAN是台灣人有關,或許他有來華江整宅取材、照相,因而被動畫製作人員採用了這個畫面吧?想當初我年記小還有看動畫的時候完全沒有發現這幕,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家已經世界出名。

raw-image
raw-image

  總之,華江整宅是1970年代的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特殊產物,獨特的造型在台灣絕無僅有。 至今,也常聽過華江整宅老舊、應都更云云,但華江整宅除了歷史意義、建築意義而應該被保留外,更重要的是裡面還住了很~多人,要都更,便會使這些人流離失所,所以大概沒有官員敢碰觸吧。華江整宅至今已經將近50年,但整體結構似乎還是穩固,唯有屋頂漏水(多數已加蓋防止)以及壁磚掉落(部分已加裝網架,但這樣反而破壞牆面)的問題,若政府有心,應可妥善延續華江整宅的壽命。

raw-image

  想要在台北找一個沒人知道的漂亮密景嗎?想要一個怎麼拍都漂亮的打卡美景嗎?想要一個能夠回味4、50年前的復古風情的老舊社區嗎?位於萬華區的華江整建住宅,絕對可以滿足各種手持照相機的人的需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散步老人的沙龍
34會員
22內容數
老人是個歷史研究者,尤其對鄉村、民間信仰的歷史有高度興趣,因為如此所以被朋友稱為老人。在研究的過程中老人也跑遍台灣各地旅遊,旅遊自然會產生遊記,因此順手放上網路,充當紀錄,也分享給大家,希望有人也能喜歡這些地方的這些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聚奎居』是日治時期烏日地區的富紳商賈陳紹宗(1888~1952)於昭和5~15(1930~1940)年間所建造的中西合壁式洋樓,位於臺中市烏日區學田路405巷內(學田路便行巷旁)。於2012年列為台中市定古蹟,並於2020年7月修復完成,2021年12月正式對外營運。
Thumbnail
『聚奎居』是日治時期烏日地區的富紳商賈陳紹宗(1888~1952)於昭和5~15(1930~1940)年間所建造的中西合壁式洋樓,位於臺中市烏日區學田路405巷內(學田路便行巷旁)。於2012年列為台中市定古蹟,並於2020年7月修復完成,2021年12月正式對外營運。
Thumbnail
靈魂及肉身終於從忙碌的工作中回來了,抽個空來學習一下慢步觀察這個熟悉的城市。 先從黃大仙出發,這個地方是以黃大仙祠命名的,一出地鐵站無論那個出口都能看得到這座祠。黃大仙祠是由嗇色園(宗教慈善團體)管轄,於1921年開始動工興建。內裡建築金碧輝煌,很有中國特式,在某些特別的節慶(如:中秋節)甚至會舉行
Thumbnail
靈魂及肉身終於從忙碌的工作中回來了,抽個空來學習一下慢步觀察這個熟悉的城市。 先從黃大仙出發,這個地方是以黃大仙祠命名的,一出地鐵站無論那個出口都能看得到這座祠。黃大仙祠是由嗇色園(宗教慈善團體)管轄,於1921年開始動工興建。內裡建築金碧輝煌,很有中國特式,在某些特別的節慶(如:中秋節)甚至會舉行
Thumbnail
#台北 #西門町 劇院裡、舞台上,所有道具、服裝都有其符號意義;同樣地,我相信那些不被燈光打到的地方,也會有他們的非偶然。 好比在西門町的邊緣的一座天橋上,日前火紅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背景,中華商場,那留存在手扶梯的建物上的字樣。凝望著它,就能追隨想像倒退時光......
Thumbnail
#台北 #西門町 劇院裡、舞台上,所有道具、服裝都有其符號意義;同樣地,我相信那些不被燈光打到的地方,也會有他們的非偶然。 好比在西門町的邊緣的一座天橋上,日前火紅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背景,中華商場,那留存在手扶梯的建物上的字樣。凝望著它,就能追隨想像倒退時光......
Thumbnail
這是關於日治時期 台灣文學作家 張文環所寫下的長篇小說《山茶花》的現代式想像......。ㄧ 小說標題: つばきと彼らの時代 山茶花和他們的時代 筆者 白佳宜 P1 賢は新しく建てられた故宮南院区で、午後を潰した。 賢在新建設的故宮南院裡,消遣了一個午後。 故宮までの道のりで、眩しい日差しを受けて、
Thumbnail
這是關於日治時期 台灣文學作家 張文環所寫下的長篇小說《山茶花》的現代式想像......。ㄧ 小說標題: つばきと彼らの時代 山茶花和他們的時代 筆者 白佳宜 P1 賢は新しく建てられた故宮南院区で、午後を潰した。 賢在新建設的故宮南院裡,消遣了一個午後。 故宮までの道のりで、眩しい日差しを受けて、
Thumbnail
今日彰化市城中街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氛圍,紅磚道兩旁立著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透天厝,其中一間竟然仿若時光靜止般,忠實保留四、五十年前的模樣,靜靜述當年繁華。 --- 繁華過往塵封十八年 九十幾歲父親大驚喜
Thumbnail
今日彰化市城中街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氛圍,紅磚道兩旁立著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透天厝,其中一間竟然仿若時光靜止般,忠實保留四、五十年前的模樣,靜靜述當年繁華。 --- 繁華過往塵封十八年 九十幾歲父親大驚喜
Thumbnail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寄住爺爺家,那是台鐵配發的宿舍。連棟的二層平房、淺灰色外牆、漆成紅色的木門成為我對老家的印象。 高中時,國文課本裡〈失樓臺〉有段文字:「從那時起,我愛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愛登樓遠望,看長長的地平線,想自己的樓閣。」 那是王鼎鈞先生記憶中的老家,我的記憶中也有一座樓閣。
Thumbnail
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寄住爺爺家,那是台鐵配發的宿舍。連棟的二層平房、淺灰色外牆、漆成紅色的木門成為我對老家的印象。 高中時,國文課本裡〈失樓臺〉有段文字:「從那時起,我愛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愛登樓遠望,看長長的地平線,想自己的樓閣。」 那是王鼎鈞先生記憶中的老家,我的記憶中也有一座樓閣。
Thumbnail
      之前, 聽說台北市就有這棟古蹟, 剛好整修完成, 已開放參觀.......     於是趁著休假日跑來參觀這棟古蹟了......... "撫楊街洋樓"就位在延平南路一帶, 會這樣命名的原因是由於延平南路這條路以前稱做"撫台街", 主要原因是劉銘傳時代因在現在的武昌街以及延平南路有設置巡撫
Thumbnail
      之前, 聽說台北市就有這棟古蹟, 剛好整修完成, 已開放參觀.......     於是趁著休假日跑來參觀這棟古蹟了......... "撫楊街洋樓"就位在延平南路一帶, 會這樣命名的原因是由於延平南路這條路以前稱做"撫台街", 主要原因是劉銘傳時代因在現在的武昌街以及延平南路有設置巡撫
Thumbnail
​ 世界聞名的國際大樓台北一零一高樓底下的信義區,蘊藏著許多豐富的人文地景故事,來信義區不逛一零一的一零一種信義區生活風景,趕快來一起體驗!這次這次小編趁著參加 活動之際,原來世界聞名的國際大樓台北一零一,周遭的吳興街興是這麼多的歷史。 台北市信義區社區大學吳興街導覽活動相關資訊:: ​ 台北市信義
Thumbnail
​ 世界聞名的國際大樓台北一零一高樓底下的信義區,蘊藏著許多豐富的人文地景故事,來信義區不逛一零一的一零一種信義區生活風景,趕快來一起體驗!這次這次小編趁著參加 活動之際,原來世界聞名的國際大樓台北一零一,周遭的吳興街興是這麼多的歷史。 台北市信義區社區大學吳興街導覽活動相關資訊:: ​ 台北市信義
Thumbnail
隨著對文化路徑的思考,最近花了點時間把新店段的瑠公圳走完了,這個陪伴台北兩世紀的瑠公圳,一路上的景觀從整治、排放廢水到不見天日,在名為「開發」的當代,過去的水紋脈絡悄悄消失;原本的視野遼闊轉而只能仰望狹窄的天際線,一旁的北新路從鐵道、公車再到捷運,一內一外的地景有如天壤之別。
Thumbnail
隨著對文化路徑的思考,最近花了點時間把新店段的瑠公圳走完了,這個陪伴台北兩世紀的瑠公圳,一路上的景觀從整治、排放廢水到不見天日,在名為「開發」的當代,過去的水紋脈絡悄悄消失;原本的視野遼闊轉而只能仰望狹窄的天際線,一旁的北新路從鐵道、公車再到捷運,一內一外的地景有如天壤之別。
Thumbnail
因為是離飯店步行幾分鐘可到行程,所以選為當日行程第一站。 早上十點前,中華街商店區沒有太多人潮,許多店家也尚未開始營業。 這一帶屬於舊時代外國人專區,不僅有中華街,還有唐人屋,一時之間彷彿忘了自己去的國家是日本XDDD 唐人屋敷較著名的建築是廟宇,福德正神、天后(媽祖)、觀音都在此佇列。 天后宮,是
Thumbnail
因為是離飯店步行幾分鐘可到行程,所以選為當日行程第一站。 早上十點前,中華街商店區沒有太多人潮,許多店家也尚未開始營業。 這一帶屬於舊時代外國人專區,不僅有中華街,還有唐人屋,一時之間彷彿忘了自己去的國家是日本XDDD 唐人屋敷較著名的建築是廟宇,福德正神、天后(媽祖)、觀音都在此佇列。 天后宮,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