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開口:昨天/明天/今天

前圖紙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明的開口:昨天/明天/今天〉2024-05-17

 

  人是直立站立的動物。一種想法相信,站立這回事使得人類的視線得以朝向更遠的地方、並為我們騰出對其他動物而言是前足的雙手。在這個背景之下,一方面我們有能力使用工具,另一方面,我們變得更有「遠見」。

 

  幾乎可以說,這兩者共同賦予了人類文明的起點。因為我們不再僅僅是滿足當下的需求或欲望,我們透過工具提高生產力,更由於我們看到了一定程度的未來,我們才意識到「儲備」的必要性,才產生了那種「最好要能夠提高生產力」的動機。

 

 

  巴舍拉在《空間詩學》中將「家屋」與人的意向連結在一起。上方、屋頂、陽光、大腦、理性……,這些連結同樣與我們的直立站立脫不了關係。但相對的,這也揭示了文明的脆弱。我們最開始的人生是躺臥與攀爬、年老後也不再能夠輕易站立。更甚者,每天晚上我們躺在我們的床上,閉眼,領受文明的傾頹。

 

 

  文明就像屋簷或衣飾,除了保暖與安適感之外,更重要的差異是它令我們體面。每當我們站在社會裡面、在極度親密夥伴以外的人之目光中,我們穿上文明,將自己打扮成特定角色好參加這場盛宴。

 

  我們跳舞、社交、飲食,並在告別時理所當然地說出明天見,彷彿我們確知這場宴會仍會繼續舉辦。就像Google地圖上一間店的店名還存在,且上面標示著每天的營業時間。我們於是便相信了,或者更早之前我們就已經相信,它只是讓我們對自己的信心更有信心。

 

  但水晶球隨時會掉落,就像那位著名的「公民」手上的那顆。雪花在玻璃的球體中飄散,明天和昨天連續但又不連續。這無關乎鍵盤理論家最喜歡說的疊加態,和箱子裡的貓、或盒子裡的甲蟲都無關。只是,令我們感到恐懼的真實是:作為文明世界的一份子,一切都是不可知,且比前現代時期更加地不可知。機械運轉,所以什麼都可以還在,因此什麼也都可能失去。

 

 

  現代社會由現代國家所給定。在現代國家中,我們擁有憲法保護的基本人權。但那從來就不是生來就有、也沒有任何人能保證它不會失去。國家可以把你殺死、透過制度挑選出來的人可以踐踏制度。屋簷可以破一個洞、衣服放到洗衣機裡洗過幾次,幾處脫線、領口變成荷葉邊。現代國家意義裡的例外狀態是現代人實際處境下的根本狀態,世界是季節變換與風吹日曬。人類文明,說起來也不過是大海中寥寥的幾處陸塊。

 

  「那些好的事態,明天也會像昨天一樣存在」是我們要去相信生活的前提。它有時不是事實,但我們今晚仍必須抱著它入睡,並期待醒過來時它還成立。




延伸閱讀:

〈自願的「平庸之惡」:「過剩服從」與「積極的怠惰」〉

〈文明.中介.理解〉

〈「魔族是不可溝通的」〉

〈身體之詩〉

〈”bare life”:疫情下的「生物安全」治理典範,以及其他〉

〈《記憶與救贖》讀書會(一):
種族滅絕與大屠殺在歷史理性中的不可能(不可以)〉


24會員
33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