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圖紙的沙龍
首頁
討論區
公民社會
從作品出發
教育、陪伴與成長
哲學研究
前圖紙2024
前圖紙2023
關於
公民社會
289
公開內容
社會議題與一些關於公民社會的討論。
全部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前圖紙
2025/02/17
發佈於
公民社會
脫下「降躁耳機」,聆聽真實世界的聲音
對其他資訊也是一樣,要讓自己有更好的分辨、識讀能力,最好的做法就是多聽、多看、多接觸不同的資訊來源。當某個意見領袖告訴你「只要相信特定的頻道」或「其他聲音都是錯的/假的」時,我們需要特別警覺,因為他很可能正在有意識地想要讓你失去判斷能力,以便更好地將他想要輸出的觀點強加於你。
#
前圖紙
#
聽覺處理障礙
#
資訊
7
留言
前圖紙
2025/02/15
發佈於
公民社會
從「倍速觀看」到「追求TP」:快節奏社會與隨之而來的焦慮
一旦人們養成這種倍速觀看的習慣之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就變得慢得不可忍受了。在2021年一份針對日本大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調查者發現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將線上課程用1.5~2倍速播放。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忍受教授原來的講課速度,想要把時間用在其他地方。
#
前圖紙
#
TP
#
時間效率
8
留言
前圖紙
2025/02/10
發佈於
2 個房間
《致命遊戲》與以「蛻變」為名的侵入式傷害
問題在於,這一切都建立在「不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如果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自己將要被痛斥、被傷害、被強迫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被迫用激烈的方式將最私密的痛苦揭露在所有人面前時,多數人根本不會願意去參加。在這個意義上,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且對人的心理健康上有著巨大的風險。
#
前圖紙
#
致命遊戲
#
心靈成長課程
4
留言
前圖紙
2025/02/08
發佈於
2 個房間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六):以控制注意力為目的的設計
這讓人不經想到VR的早期推廣者杰倫.拉尼爾之所以不再繼續擔任好萊塢反烏托邦科幻片的顧問的理由,因為他發現,當自己為了警告人們即將發生的事情而在電影中設計出來的可怕技術,被程式設計師看到之後,他們的回應卻是「這太酷了,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
前圖紙
#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
閱讀筆記
5
留言
前圖紙
2025/02/06
發佈於
公民社會
時間、金錢與逆向思考:從查理蒙格到格雷厄姆
要一個人在短時間內揮霍數萬美元而不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放縱警報」是非常困難的。那些財富逐漸累積(而非繼承)而來的人肯定知道這種奢侈的消費行為將為自己帶來怎樣的麻煩。然而,這些人卻有可能在錯誤的投資裡面一下子失去大量的財富。因為當他們做出那個會讓自己失去錢財的行為時,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在「花錢」。
#
前圖紙
#
查理蒙格
#
逆向思考
19
留言
前圖紙
2025/02/05
發佈於
公民社會
我們要永遠提防,是誰在仇恨中得利
眾所周知,社會對立愈嚴重,極右派就能得到愈多的支持。帕魯丹開始在瑞典每一處伊斯蘭移民較多的地區展開焚燒《古蘭經》的巡迴表演。不出意外地,每一次都引發大規模的抗議乃至於暴力衝突。信仰被羞辱的激憤穆斯林移民因此被貼上了更多暴力犯罪的標籤,讓衝突的雪球愈滾愈大。
#
前圖紙
#
瑞典
#
極右派
9
留言
前圖紙
2025/02/04
發佈於
2 個房間
「潑猴就該乖乖接受天庭設定好的框架」:從一題學測國文考題出發
但具體看這個例子的話,它看起來像是在相同框架中的爭論,譬如說那個問題可以是「孫悟空武力高強,強盜其實傷不了他。將對方打死是否不合比例?」;又或者對孫悟空來說,他是在保護其他可能被傷害的人、行使正義,並不是隨意殺生。題目並未呈現出兩人無法聚焦在相同框架,而更像是兩人在一個倫理學問題上有不同的立場。
#
前圖紙
#
學測考題
#
概念框架
19
留言
前圖紙
2025/02/01
發佈於
2 個房間
手機育兒的危害與忙碌家長的困境
而之所以我們會那麼常盯著手機,不是因為手機提供了多棒的內容,而是因為,它就是如此地便利。我們可以隨時把它從口袋裡拿出來,而不像電腦的時代,我們首先必須為自己空出一段時間,在電腦前握著滑鼠正襟危坐。而手機不同,無論是走在街上還是癱在沙發,它成為我們生活中過於緊密的一部分,方便過了頭。
#
前圖紙
#
手機
#
育兒
23
留言
前圖紙
2025/01/23
發佈於
公民社會
抬頭看一下,房間裡自始至終存在著的大象
去相信「沒那麼嚴重」是符合人性的,試想如果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真的是「萬惡民進黨」在販賣亡國感所做的造謠該有多好、如果川普對民主的威脅只是美國左派的幻想該有多好、如果俄羅斯根本沒有侵略烏克蘭、如果以色列與加薩的衝突不是停火而是從來沒發生該有多好。
#
前圖紙
#
千萬別抬頭
#
危機
42
留言
前圖紙
2025/01/20
發佈於
公民社會
販售「假盲包裹」,或許已成為海外詐騙分子的幫兇
那些詐騙商家會寄送一些品質低劣或與網站敘述完全不符的商品,當消費者想要退貨,才發現上面的電話、信箱、地址都是假的。而基本上消基會、反詐騙部門、警察局和貨運公司都會告訴你這件事情他們沒辦法處理,你可以報案、提告,但基本上找不到對方是誰,所以也幾乎不可能有機會拿回被騙的款項。
#
前圖紙
#
盲包裹
#
詐騙
6
留言
本週 TOP 5
1
脫下「降躁耳機」,聆聽真實世界的聲音
2
從「倍速觀看」到「追求TP」:快節奏社會與隨之而來的焦慮
3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4
「我會讚美您」:穿梭在日本街頭的「讚美大叔」
5
群眾外包:天才般的需求匹配,或世界級的偉大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