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今後,沒有寶可夢陪伴的睡眠
2
AI幻覺/AI說話的幻覺
3
虛假菁英的民粹煽動:查理柯克的校園鬧劇
4
《逃出絕命鎮》:逃得出小鎮,逃不出整個社會
5
痛是無可避免的,但你能選擇自己要不要受苦
1
今後,沒有寶可夢陪伴的睡眠
2
AI幻覺/AI說話的幻覺
3
虛假菁英的民粹煽動:查理柯克的校園鬧劇
4
《逃出絕命鎮》:逃得出小鎮,逃不出整個社會
5
痛是無可避免的,但你能選擇自己要不要受苦
討論區
讀書會意向調查
共 438 字
2024/03/05
讀書會意向調查
共 438 字
2024/03/05
公民社會
手機與影音時代的兒少問題(一):從一樁惡作劇報案的執法現場說起
這名孩童確實犯錯了,她說謊、出現偏差行為也是鐵錚錚的事實。然而,她需要的是受教育、面對應負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給她嚐點苦頭」。但我們實際看到的是,警方與家長都把這一連串後果--包括諸多大人圍著她的訊問、被銬上手銬帶到警局拍照押手印、在青少年拘留中心過夜等候後續處理等--當作一種她應得的「教訓」。
2025/06/16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四):危脆生命的社會性與從「生殖自由」切入的生命權討論
我們的居所、工作、食物、醫療照護與法律地位,它們都直接關聯到我們生命的存續與茁壯,而這些東西都全然關聯於社會。自生命的最初,這些作為條件的背景就直接關乎到嬰兒是否能存活下來,能否被預設將度過完整的一生--且相對的,如果她在生命過程中逝去,人們會感到悲傷、為其弔唁。
2025/06/14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四):看見真實,資訊傳遞每個環節中的責任
雖然這是古希臘時期的寓言,但從這個故事看AI與抄襲者的問題,卻會發現它不只沒有過時,甚至精準地指出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問題。在AI與抄襲者的交互影響下,網路上的資訊會逐漸變得像是那些「工藝品的倒影」,過度依賴這些媒介認識世界的人,則會像洞穴裡的囚犯一樣,將那些「複製品的複製品」誤信為真實。
2025/06/13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三):兩者共通的問題,以及交織造成的更大危害
在這兩組事件裡面,「無根據的虛構」與「無原創的抄襲」看似相反,但其實直指同一件事:缺乏主體真實經驗。GPT給出的虛構答案雖然看似可以回答我們的提問,實際上卻完全脫離現實。對GPT而言,只要讓你感覺你被回答到了,任務就已經完成。那些輸出的語言是否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對應,根本不在其考量範圍之中。
2025/06/12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二):改寫到什麼程度,可以算作原創?
如果美術和代碼都沒有直接使用,那類似的機制玩法實現、類似的視覺風格呈現,要怎麼嚴格地去拆解它原創的程度呢?「一看就很像啊!」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社群自發性地批評或抵制過分相似者的手段,但如果要在法律或哲學上宣稱它存在有某種承接關係--而不是巧合或啟發自相同的大自然與公共知識--我們需要更多證據。
2025/06/11
7
虛假誇大與揣摩上意,你真的想讓人生的成敗被這些事情決定嗎?
一旦這種誇大不實被看出了,你更是原形畢露,就像那名學生一樣。以他的考試成績,他本來就可以上很多學校。但當他把這種「做題技術」的思維帶進學習歷程,把「展現你自己是誰」也當成一個需要精修、美化的「考題」時,他就已經陷入這種不真誠的文化之中了。
2025/06/09
4
「那必須是農民們負擔得起的價格」:農夫之子強尼與「Tree T Pee」的故事
當富豪們聽見強尼每個產品只有一美元左右的利潤時,氣氛變得有所不同。富豪們紛紛向強尼提出質疑,為什麼價格只有4.5美元,不是7美元、12美元、或20美元?強尼用困惑、甚至有些委屈的聲音說到,他從未想過這麼做,因為他銷售的對象都是農夫。
2025/06/06
3
流量導向的地方沒有真正的新聞媒體
無論一名記者如何認真做了採訪、整理資料,或者文字工作者如何認真撰寫有建設性的文章,這些內容都會立即被無數只為騙取別人眼球的、粗製濫造內容包圍、稀釋到難以被看見。網路世界的讀者幾乎注定得把時間浪費在垃圾海裡浮沉,偶爾才能撈到一兩篇可以支撐真實重量的浮木文章。
2025/06/05
5
1
關於麥當勞,就只是沒有打算再吃
雖然,這說起來也是一種個人規模的「公民運動」,但與典型的抗議不同,我其實對麥當勞沒有什麼很明確的訴求,並不是「除非麥當勞做出什麼改變,否則我就拒吃」。而是,既然他們不那麼重視我重視的價值,而我具有一定的消費選擇權,所以我每一餐都決定去別的地方吃而已。
2025/06/01
5
1
交通不正義是一種結構性的謀殺
這些人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停車空間會飽和?不就是因為汽機車超過城市可以負荷的數量嗎?但他們想的並不是如何透過調整持有汽機車成本來降低車輛數,而是犧牲行人的安全和城市的空間,人行道消失,到處都是醜陋的停車場與立體停車場。
2025/05/23
6
查看更多
手機與影音時代的兒少問題(一):從一樁惡作劇報案的執法現場說起
這名孩童確實犯錯了,她說謊、出現偏差行為也是鐵錚錚的事實。然而,她需要的是受教育、面對應負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給她嚐點苦頭」。但我們實際看到的是,警方與家長都把這一連串後果--包括諸多大人圍著她的訊問、被銬上手銬帶到警局拍照押手印、在青少年拘留中心過夜等候後續處理等--當作一種她應得的「教訓」。
2025/06/16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四):危脆生命的社會性與從「生殖自由」切入的生命權討論
我們的居所、工作、食物、醫療照護與法律地位,它們都直接關聯到我們生命的存續與茁壯,而這些東西都全然關聯於社會。自生命的最初,這些作為條件的背景就直接關乎到嬰兒是否能存活下來,能否被預設將度過完整的一生--且相對的,如果她在生命過程中逝去,人們會感到悲傷、為其弔唁。
2025/06/14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四):看見真實,資訊傳遞每個環節中的責任
雖然這是古希臘時期的寓言,但從這個故事看AI與抄襲者的問題,卻會發現它不只沒有過時,甚至精準地指出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問題。在AI與抄襲者的交互影響下,網路上的資訊會逐漸變得像是那些「工藝品的倒影」,過度依賴這些媒介認識世界的人,則會像洞穴裡的囚犯一樣,將那些「複製品的複製品」誤信為真實。
2025/06/13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三):兩者共通的問題,以及交織造成的更大危害
在這兩組事件裡面,「無根據的虛構」與「無原創的抄襲」看似相反,但其實直指同一件事:缺乏主體真實經驗。GPT給出的虛構答案雖然看似可以回答我們的提問,實際上卻完全脫離現實。對GPT而言,只要讓你感覺你被回答到了,任務就已經完成。那些輸出的語言是否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對應,根本不在其考量範圍之中。
2025/06/12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二):改寫到什麼程度,可以算作原創?
如果美術和代碼都沒有直接使用,那類似的機制玩法實現、類似的視覺風格呈現,要怎麼嚴格地去拆解它原創的程度呢?「一看就很像啊!」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社群自發性地批評或抵制過分相似者的手段,但如果要在法律或哲學上宣稱它存在有某種承接關係--而不是巧合或啟發自相同的大自然與公共知識--我們需要更多證據。
2025/06/11
7
虛假誇大與揣摩上意,你真的想讓人生的成敗被這些事情決定嗎?
一旦這種誇大不實被看出了,你更是原形畢露,就像那名學生一樣。以他的考試成績,他本來就可以上很多學校。但當他把這種「做題技術」的思維帶進學習歷程,把「展現你自己是誰」也當成一個需要精修、美化的「考題」時,他就已經陷入這種不真誠的文化之中了。
2025/06/09
4
「那必須是農民們負擔得起的價格」:農夫之子強尼與「Tree T Pee」的故事
當富豪們聽見強尼每個產品只有一美元左右的利潤時,氣氛變得有所不同。富豪們紛紛向強尼提出質疑,為什麼價格只有4.5美元,不是7美元、12美元、或20美元?強尼用困惑、甚至有些委屈的聲音說到,他從未想過這麼做,因為他銷售的對象都是農夫。
2025/06/06
3
流量導向的地方沒有真正的新聞媒體
無論一名記者如何認真做了採訪、整理資料,或者文字工作者如何認真撰寫有建設性的文章,這些內容都會立即被無數只為騙取別人眼球的、粗製濫造內容包圍、稀釋到難以被看見。網路世界的讀者幾乎注定得把時間浪費在垃圾海裡浮沉,偶爾才能撈到一兩篇可以支撐真實重量的浮木文章。
2025/06/05
5
1
關於麥當勞,就只是沒有打算再吃
雖然,這說起來也是一種個人規模的「公民運動」,但與典型的抗議不同,我其實對麥當勞沒有什麼很明確的訴求,並不是「除非麥當勞做出什麼改變,否則我就拒吃」。而是,既然他們不那麼重視我重視的價值,而我具有一定的消費選擇權,所以我每一餐都決定去別的地方吃而已。
2025/06/01
5
1
交通不正義是一種結構性的謀殺
這些人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停車空間會飽和?不就是因為汽機車超過城市可以負荷的數量嗎?但他們想的並不是如何透過調整持有汽機車成本來降低車輛數,而是犧牲行人的安全和城市的空間,人行道消失,到處都是醜陋的停車場與立體停車場。
2025/05/23
6
查看更多
從作品出發
《生時間》「精華」篇(二):寫下來、排順序、打包,以及重複它
做為整本書的第一個具體策略,作者們選擇的是「記下來」。這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你思考今天(或明天)你要做什麼,然後寫下它。「寫下來」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它其實很有魔力。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一但一件事情被寫下來,我們更有可能實現它。
2025/06/15
4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四):危脆生命的社會性與從「生殖自由」切入的生命權討論
我們的居所、工作、食物、醫療照護與法律地位,它們都直接關聯到我們生命的存續與茁壯,而這些東西都全然關聯於社會。自生命的最初,這些作為條件的背景就直接關乎到嬰兒是否能存活下來,能否被預設將度過完整的一生--且相對的,如果她在生命過程中逝去,人們會感到悲傷、為其弔唁。
2025/06/14
2
《鬼才之道》:為了被看見,我們活得像鬼一樣狼狽
另一個直指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明明那麼苦、明明知道可能徒勞無功,卻還要繼續做?」電影透過角色給出的回應是「鬼才知道」。除了呼應電影名稱之外,這個回應的另一層意思是,只有創作者、表演者,或者在其他領域裡面,真正付出努力(累得跟鬼一樣)的個人才能明白,為什麼想要一直做下去。
2025/06/08
6
1
《生時間》「精華」篇(一):三種策略,選擇你的精華
「我們不記得日子,只記得片刻。」兩位作者用已故義大利詩人帕韋斯(Cesare Pavese)的這段話,作為「精華」章節的開端。無論詩人原來談的是什麼,在這裡,作者想要指出的是,為了要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充實,我們不能只是讓每天「就這樣過去」,我們需要自己去生出時間,創造那些能被自己記住的片刻。
2025/06/07
6
今後,沒有寶可夢陪伴的睡眠
在夥伴寶可夢與自由之間,我還是更想選擇後者。想到這裡,覺得實在是一件令人有些感傷的事情。但這大概也是一種「長大」吧。或許在這些虛擬小生物近兩年的陪伴下,我已經有能力自己好好按時睡覺,沒有寶可夢陪也沒關係。
2025/06/02
13
《博物館尋蹤》:從刪去法到心機誤導,大人小孩都能玩的簡單推理桌遊
在這款由推出過《Sushi Go!》、《可可亞》、《熊熊公園》等遊戲的知名設計師Phil Walker-Harding設計的推理桌遊裡面,邏輯推理能力只是輔助,即便是懶得思考的玩家或還不熟悉如何推理的小孩,也能在「得到線索」、「透過刪去法接近答案」的過程中玩得很開心。
2025/05/28
5
1
痛是無可避免的,但你能選擇自己要不要受苦
就「受苦是可選擇的」這句話而言,我想村上春樹的讀法和我的讀法都有存在的空間。前者是帶有某種英雄主義性格的「我自願承受痛苦」,後者則容許自己對真實保有更大的主動詮釋空間,以「我沒有在受苦」為前提擁抱自己的選擇。但願我們都有辦法選中更能給自己力量的那句話,一種更符合自己的主體哲學觀。
2025/05/22
7
《生時間》閱讀筆記(四):「提振活力」與「反省」
如果你的策略會讓你堅持不了兩三天,那很可能不是你的意志力不夠,而是那個策略根本不適合你。果斷換一個,不必因為「其他人這麼做有好成效」就將之強加給自己。你的生活終究是你自己的,做你可以接受的改變,以此朝向最適合你成為的那個自己。
2025/05/21
4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九):科學社群與成員間共享的研究範例
譬如伽利略的後繼者能看出斜面如何與單擺相似,柏努利又進一步發現一種使小孔中流出的水流更像單擺的方式,這些「看成」或「看出」,讓力學家們得以解答許多在當時乍看之下截然不同的問題。並意識到它們都是「實際的下降等於潛在的上升」這條「動能守恆」(vis viva)自然律的例子。
2025/05/19
3
《生時間》閱讀筆記(三):「精華」與「雷射」,你今天最想專注做什麼?
無論是什麼,你要做的事情是選擇一個活動作為行事曆上的優先事項。你當然不會一整天只做這件事,但你會確保自己在一天之中至少把一部分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面,換句話說,至少有這段時間你確定自己是在為自己而活。
2025/05/17
4
1
查看更多
《生時間》「精華」篇(二):寫下來、排順序、打包,以及重複它
做為整本書的第一個具體策略,作者們選擇的是「記下來」。這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你思考今天(或明天)你要做什麼,然後寫下它。「寫下來」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它其實很有魔力。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一但一件事情被寫下來,我們更有可能實現它。
2025/06/15
4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四):危脆生命的社會性與從「生殖自由」切入的生命權討論
我們的居所、工作、食物、醫療照護與法律地位,它們都直接關聯到我們生命的存續與茁壯,而這些東西都全然關聯於社會。自生命的最初,這些作為條件的背景就直接關乎到嬰兒是否能存活下來,能否被預設將度過完整的一生--且相對的,如果她在生命過程中逝去,人們會感到悲傷、為其弔唁。
2025/06/14
2
《鬼才之道》:為了被看見,我們活得像鬼一樣狼狽
另一個直指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明明那麼苦、明明知道可能徒勞無功,卻還要繼續做?」電影透過角色給出的回應是「鬼才知道」。除了呼應電影名稱之外,這個回應的另一層意思是,只有創作者、表演者,或者在其他領域裡面,真正付出努力(累得跟鬼一樣)的個人才能明白,為什麼想要一直做下去。
2025/06/08
6
1
《生時間》「精華」篇(一):三種策略,選擇你的精華
「我們不記得日子,只記得片刻。」兩位作者用已故義大利詩人帕韋斯(Cesare Pavese)的這段話,作為「精華」章節的開端。無論詩人原來談的是什麼,在這裡,作者想要指出的是,為了要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充實,我們不能只是讓每天「就這樣過去」,我們需要自己去生出時間,創造那些能被自己記住的片刻。
2025/06/07
6
今後,沒有寶可夢陪伴的睡眠
在夥伴寶可夢與自由之間,我還是更想選擇後者。想到這裡,覺得實在是一件令人有些感傷的事情。但這大概也是一種「長大」吧。或許在這些虛擬小生物近兩年的陪伴下,我已經有能力自己好好按時睡覺,沒有寶可夢陪也沒關係。
2025/06/02
13
《博物館尋蹤》:從刪去法到心機誤導,大人小孩都能玩的簡單推理桌遊
在這款由推出過《Sushi Go!》、《可可亞》、《熊熊公園》等遊戲的知名設計師Phil Walker-Harding設計的推理桌遊裡面,邏輯推理能力只是輔助,即便是懶得思考的玩家或還不熟悉如何推理的小孩,也能在「得到線索」、「透過刪去法接近答案」的過程中玩得很開心。
2025/05/28
5
1
痛是無可避免的,但你能選擇自己要不要受苦
就「受苦是可選擇的」這句話而言,我想村上春樹的讀法和我的讀法都有存在的空間。前者是帶有某種英雄主義性格的「我自願承受痛苦」,後者則容許自己對真實保有更大的主動詮釋空間,以「我沒有在受苦」為前提擁抱自己的選擇。但願我們都有辦法選中更能給自己力量的那句話,一種更符合自己的主體哲學觀。
2025/05/22
7
《生時間》閱讀筆記(四):「提振活力」與「反省」
如果你的策略會讓你堅持不了兩三天,那很可能不是你的意志力不夠,而是那個策略根本不適合你。果斷換一個,不必因為「其他人這麼做有好成效」就將之強加給自己。你的生活終究是你自己的,做你可以接受的改變,以此朝向最適合你成為的那個自己。
2025/05/21
4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九):科學社群與成員間共享的研究範例
譬如伽利略的後繼者能看出斜面如何與單擺相似,柏努利又進一步發現一種使小孔中流出的水流更像單擺的方式,這些「看成」或「看出」,讓力學家們得以解答許多在當時乍看之下截然不同的問題。並意識到它們都是「實際的下降等於潛在的上升」這條「動能守恆」(vis viva)自然律的例子。
2025/05/19
3
《生時間》閱讀筆記(三):「精華」與「雷射」,你今天最想專注做什麼?
無論是什麼,你要做的事情是選擇一個活動作為行事曆上的優先事項。你當然不會一整天只做這件事,但你會確保自己在一天之中至少把一部分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面,換句話說,至少有這段時間你確定自己是在為自己而活。
2025/05/17
4
1
查看更多
教育、陪伴與成長
手機與影音時代的兒少問題(一):從一樁惡作劇報案的執法現場說起
這名孩童確實犯錯了,她說謊、出現偏差行為也是鐵錚錚的事實。然而,她需要的是受教育、面對應負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給她嚐點苦頭」。但我們實際看到的是,警方與家長都把這一連串後果--包括諸多大人圍著她的訊問、被銬上手銬帶到警局拍照押手印、在青少年拘留中心過夜等候後續處理等--當作一種她應得的「教訓」。
2025/06/16
虛假誇大與揣摩上意,你真的想讓人生的成敗被這些事情決定嗎?
一旦這種誇大不實被看出了,你更是原形畢露,就像那名學生一樣。以他的考試成績,他本來就可以上很多學校。但當他把這種「做題技術」的思維帶進學習歷程,把「展現你自己是誰」也當成一個需要精修、美化的「考題」時,他就已經陷入這種不真誠的文化之中了。
2025/06/09
4
自然地體驗自然:寫在「桃米賞蛙」之後
連假的第一天,為了準備暑假的活動,搭車到南投埔里探路場勘。參加了相當獨特的「夜間賞蛙」活動,與其他全家大小一起來的遊客們一起換上穿著雨鞋,跟著滿腹自然知識與熱情的導覽員,沿著溪流尋找青蛙。
2025/05/30
2
找藉口拒絕不等於禮貌:練習真誠,人際互動才會真正變好
一個很常見的可能性是,孩子在大人們的「場面話」與「藉口」之下耳濡目染,加上那些教條式被灌輸的「禮貌」思想。小孩心中可能不知不覺建立出一種「直接拒絕不太好」的認知,但她又想要遂行自己的意志,於是決定用藉口的方式,繞開「直接拒絕」的語言,行拒絕之實。
2025/05/27
5
《生時間》閱讀筆記(三):「精華」與「雷射」,你今天最想專注做什麼?
無論是什麼,你要做的事情是選擇一個活動作為行事曆上的優先事項。你當然不會一整天只做這件事,但你會確保自己在一天之中至少把一部分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面,換句話說,至少有這段時間你確定自己是在為自己而活。
2025/05/17
4
1
追尋生命的意義?又或者,意義就是旅程本身
而當我們終於感覺到一種值得堅定做下去的事情,或想要持續相處的人們時,我們好像「找到」了什麼。譬如有人說志業、有人說靈魂伴侶、有人說希望或熱情,當然,也有人會說--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這段漫長的追尋?
2025/05/16
4
《生時間》閱讀筆記(二):從「設計衝刺」到「生時間」,為設計生活做實驗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自認自己做事很有效率,已經能夠很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傑克,有一天在客廳裡面陪兩個兒子完木製的火車玩具。這本該是件很美好的事,或者說,這就是傑克努力工作、準時回家所要追求的事情。直到他聽見兒子路克抬起頭說:「爸爸,你為什麼在看手機?」
2025/05/15
4
1
再轉一次魔術方塊(一):我從未想過魔術方塊有多抽象
譬如說把「還沒完成的地方當成『空格』或『槽位』」、「剛才『轉上去』了一次,所以等一下要『往下轉』回來」,對我來說可能是很清楚的表達,但從小孩的反應來說,我可以看出她的狀況是「講的時候好像聽得懂,自己要轉的時候就不會了」。
2025/05/09
4
5
冷氣是天氣熱的唯一解嗎?當科技如此便捷,如何讓孩子練習解決問題?
這樣的小孩比其他小孩更難以接受無聊,一但他體驗過短影音那種「不間斷的」簡單刺激之後,要他自己發揮創造力,有時會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和心理動力。不過不至於讓人感到太悲觀的是,只要是有趣的活動,這些較容易沒耐心的人還是會不知不覺中投入進去,畢竟看到其他人玩得那麼開心,誰不想一同參與呢?
2025/05/08
3
《生時間》閱讀筆記(一):別讓「預設值」花掉你的人生,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生時間」
而且最棒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要做的是「設計你的日常」,這意味著,你將能每天都做一些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和本書的兩位作者都相信,這才是人的自由生活本來應該要有的樣子。
2025/05/07
9
3
查看更多
手機與影音時代的兒少問題(一):從一樁惡作劇報案的執法現場說起
這名孩童確實犯錯了,她說謊、出現偏差行為也是鐵錚錚的事實。然而,她需要的是受教育、面對應負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給她嚐點苦頭」。但我們實際看到的是,警方與家長都把這一連串後果--包括諸多大人圍著她的訊問、被銬上手銬帶到警局拍照押手印、在青少年拘留中心過夜等候後續處理等--當作一種她應得的「教訓」。
2025/06/16
虛假誇大與揣摩上意,你真的想讓人生的成敗被這些事情決定嗎?
一旦這種誇大不實被看出了,你更是原形畢露,就像那名學生一樣。以他的考試成績,他本來就可以上很多學校。但當他把這種「做題技術」的思維帶進學習歷程,把「展現你自己是誰」也當成一個需要精修、美化的「考題」時,他就已經陷入這種不真誠的文化之中了。
2025/06/09
4
自然地體驗自然:寫在「桃米賞蛙」之後
連假的第一天,為了準備暑假的活動,搭車到南投埔里探路場勘。參加了相當獨特的「夜間賞蛙」活動,與其他全家大小一起來的遊客們一起換上穿著雨鞋,跟著滿腹自然知識與熱情的導覽員,沿著溪流尋找青蛙。
2025/05/30
2
找藉口拒絕不等於禮貌:練習真誠,人際互動才會真正變好
一個很常見的可能性是,孩子在大人們的「場面話」與「藉口」之下耳濡目染,加上那些教條式被灌輸的「禮貌」思想。小孩心中可能不知不覺建立出一種「直接拒絕不太好」的認知,但她又想要遂行自己的意志,於是決定用藉口的方式,繞開「直接拒絕」的語言,行拒絕之實。
2025/05/27
5
《生時間》閱讀筆記(三):「精華」與「雷射」,你今天最想專注做什麼?
無論是什麼,你要做的事情是選擇一個活動作為行事曆上的優先事項。你當然不會一整天只做這件事,但你會確保自己在一天之中至少把一部分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面,換句話說,至少有這段時間你確定自己是在為自己而活。
2025/05/17
4
1
追尋生命的意義?又或者,意義就是旅程本身
而當我們終於感覺到一種值得堅定做下去的事情,或想要持續相處的人們時,我們好像「找到」了什麼。譬如有人說志業、有人說靈魂伴侶、有人說希望或熱情,當然,也有人會說--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這段漫長的追尋?
2025/05/16
4
《生時間》閱讀筆記(二):從「設計衝刺」到「生時間」,為設計生活做實驗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自認自己做事很有效率,已經能夠很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傑克,有一天在客廳裡面陪兩個兒子完木製的火車玩具。這本該是件很美好的事,或者說,這就是傑克努力工作、準時回家所要追求的事情。直到他聽見兒子路克抬起頭說:「爸爸,你為什麼在看手機?」
2025/05/15
4
1
再轉一次魔術方塊(一):我從未想過魔術方塊有多抽象
譬如說把「還沒完成的地方當成『空格』或『槽位』」、「剛才『轉上去』了一次,所以等一下要『往下轉』回來」,對我來說可能是很清楚的表達,但從小孩的反應來說,我可以看出她的狀況是「講的時候好像聽得懂,自己要轉的時候就不會了」。
2025/05/09
4
5
冷氣是天氣熱的唯一解嗎?當科技如此便捷,如何讓孩子練習解決問題?
這樣的小孩比其他小孩更難以接受無聊,一但他體驗過短影音那種「不間斷的」簡單刺激之後,要他自己發揮創造力,有時會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和心理動力。不過不至於讓人感到太悲觀的是,只要是有趣的活動,這些較容易沒耐心的人還是會不知不覺中投入進去,畢竟看到其他人玩得那麼開心,誰不想一同參與呢?
2025/05/08
3
《生時間》閱讀筆記(一):別讓「預設值」花掉你的人生,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生時間」
而且最棒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要做的是「設計你的日常」,這意味著,你將能每天都做一些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和本書的兩位作者都相信,這才是人的自由生活本來應該要有的樣子。
2025/05/07
9
3
查看更多
哲學研究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四):危脆生命的社會性與從「生殖自由」切入的生命權討論
我們的居所、工作、食物、醫療照護與法律地位,它們都直接關聯到我們生命的存續與茁壯,而這些東西都全然關聯於社會。自生命的最初,這些作為條件的背景就直接關乎到嬰兒是否能存活下來,能否被預設將度過完整的一生--且相對的,如果她在生命過程中逝去,人們會感到悲傷、為其弔唁。
2025/06/14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四):看見真實,資訊傳遞每個環節中的責任
雖然這是古希臘時期的寓言,但從這個故事看AI與抄襲者的問題,卻會發現它不只沒有過時,甚至精準地指出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問題。在AI與抄襲者的交互影響下,網路上的資訊會逐漸變得像是那些「工藝品的倒影」,過度依賴這些媒介認識世界的人,則會像洞穴裡的囚犯一樣,將那些「複製品的複製品」誤信為真實。
2025/06/13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一):「我沒有虛構,只是做了錯誤引用」
「我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引用了網路常見但並非原文的簡略段落」。好像這個藉口讓它相當滿意一樣,接下來無論我如何指出問題、要求它給出明確出處或承認錯誤,它都會緊扒著幾個特定的網站,宣稱自己一開始說的話是從這些網站引用來的。當然,那些網站根本就不包含它輸出的東西。
2025/06/10
4
AI幻覺/AI說話的幻覺
某種意義上,AI的行為甚至比那些說謊成性的人類還要令人不適。因為AI輸出的語言,根本不是在回答你的問題,甚至,那根本稱不上是在「說話」。那些排列出來的文字,只是某種處理用戶意圖的文字團塊,目的是讓使用者「感覺好像被回答了」,並試圖讓對話脫離主體的意圖,與真實更加脫節地延續下去。
2025/05/24
6
痛是無可避免的,但你能選擇自己要不要受苦
就「受苦是可選擇的」這句話而言,我想村上春樹的讀法和我的讀法都有存在的空間。前者是帶有某種英雄主義性格的「我自願承受痛苦」,後者則容許自己對真實保有更大的主動詮釋空間,以「我沒有在受苦」為前提擁抱自己的選擇。但願我們都有辦法選中更能給自己力量的那句話,一種更符合自己的主體哲學觀。
2025/05/22
7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九):科學社群與成員間共享的研究範例
譬如伽利略的後繼者能看出斜面如何與單擺相似,柏努利又進一步發現一種使小孔中流出的水流更像單擺的方式,這些「看成」或「看出」,讓力學家們得以解答許多在當時乍看之下截然不同的問題。並意識到它們都是「實際的下降等於潛在的上升」這條「動能守恆」(vis viva)自然律的例子。
2025/05/19
3
追尋生命的意義?又或者,意義就是旅程本身
而當我們終於感覺到一種值得堅定做下去的事情,或想要持續相處的人們時,我們好像「找到」了什麼。譬如有人說志業、有人說靈魂伴侶、有人說希望或熱情,當然,也有人會說--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這段漫長的追尋?
2025/05/16
4
湧現的邏輯(二):兩種湧現,以《曠野之息》與《遊戲王卡》為例
草地被火碰到會燒起來、在寒冷的地方拿著火把或火焰法杖會感到比較溫暖、可以用火把食物烤熟,或者在鍋子下面點火,做更複雜的料理、被雨淋到時火把會熄滅等等,這些種種都超出了「武器系統」或「屬性系統」這樣的機制,讓我們相信這裡真的存在有某種關於「火」的自然法則。
2025/05/11
2
1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三):框架與對框架的超越
在原先的框架中,一些生命無法被恰當地肯認,但當這些框架因流通而終究破碎之際,那些明明活著,卻一直未受肯認的生命便被我們辨識了出來。於是乎,這些打破了框架,意外流通出來的影像,讓原來的框架被翻轉,引發了我們對於戰爭更加廣泛的恐懼與憤怒,提供了一種讓觀者有機會訴諸正義並終結戰爭暴力的動能。
2025/05/10
2
我們不活在那裡
這不是你刻意的選擇,不是你貶低自己生活的地方,一心要將自己變成台北的、美國的、或打上引號的「世界居民」,而是有一些本來與你關係遙遠的事物及非你的視角,透過媒體侵入了你的生活、駭入了你的知覺,讓你用一種他者的角度觀看自己所處的地方,你無法活在這裡,這裡的熱鬧近在咫尺,卻全面隔離。
2025/05/02
3
1
查看更多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四):危脆生命的社會性與從「生殖自由」切入的生命權討論
我們的居所、工作、食物、醫療照護與法律地位,它們都直接關聯到我們生命的存續與茁壯,而這些東西都全然關聯於社會。自生命的最初,這些作為條件的背景就直接關乎到嬰兒是否能存活下來,能否被預設將度過完整的一生--且相對的,如果她在生命過程中逝去,人們會感到悲傷、為其弔唁。
2025/06/14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四):看見真實,資訊傳遞每個環節中的責任
雖然這是古希臘時期的寓言,但從這個故事看AI與抄襲者的問題,卻會發現它不只沒有過時,甚至精準地指出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問題。在AI與抄襲者的交互影響下,網路上的資訊會逐漸變得像是那些「工藝品的倒影」,過度依賴這些媒介認識世界的人,則會像洞穴裡的囚犯一樣,將那些「複製品的複製品」誤信為真實。
2025/06/13
2
無關經驗的輸出:從AI虛構到洗稿抄襲(一):「我沒有虛構,只是做了錯誤引用」
「我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引用了網路常見但並非原文的簡略段落」。好像這個藉口讓它相當滿意一樣,接下來無論我如何指出問題、要求它給出明確出處或承認錯誤,它都會緊扒著幾個特定的網站,宣稱自己一開始說的話是從這些網站引用來的。當然,那些網站根本就不包含它輸出的東西。
2025/06/10
4
AI幻覺/AI說話的幻覺
某種意義上,AI的行為甚至比那些說謊成性的人類還要令人不適。因為AI輸出的語言,根本不是在回答你的問題,甚至,那根本稱不上是在「說話」。那些排列出來的文字,只是某種處理用戶意圖的文字團塊,目的是讓使用者「感覺好像被回答了」,並試圖讓對話脫離主體的意圖,與真實更加脫節地延續下去。
2025/05/24
6
痛是無可避免的,但你能選擇自己要不要受苦
就「受苦是可選擇的」這句話而言,我想村上春樹的讀法和我的讀法都有存在的空間。前者是帶有某種英雄主義性格的「我自願承受痛苦」,後者則容許自己對真實保有更大的主動詮釋空間,以「我沒有在受苦」為前提擁抱自己的選擇。但願我們都有辦法選中更能給自己力量的那句話,一種更符合自己的主體哲學觀。
2025/05/22
7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九):科學社群與成員間共享的研究範例
譬如伽利略的後繼者能看出斜面如何與單擺相似,柏努利又進一步發現一種使小孔中流出的水流更像單擺的方式,這些「看成」或「看出」,讓力學家們得以解答許多在當時乍看之下截然不同的問題。並意識到它們都是「實際的下降等於潛在的上升」這條「動能守恆」(vis viva)自然律的例子。
2025/05/19
3
追尋生命的意義?又或者,意義就是旅程本身
而當我們終於感覺到一種值得堅定做下去的事情,或想要持續相處的人們時,我們好像「找到」了什麼。譬如有人說志業、有人說靈魂伴侶、有人說希望或熱情,當然,也有人會說--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這段漫長的追尋?
2025/05/16
4
湧現的邏輯(二):兩種湧現,以《曠野之息》與《遊戲王卡》為例
草地被火碰到會燒起來、在寒冷的地方拿著火把或火焰法杖會感到比較溫暖、可以用火把食物烤熟,或者在鍋子下面點火,做更複雜的料理、被雨淋到時火把會熄滅等等,這些種種都超出了「武器系統」或「屬性系統」這樣的機制,讓我們相信這裡真的存在有某種關於「火」的自然法則。
2025/05/11
2
1
《戰爭的框架》閱讀筆記(三):框架與對框架的超越
在原先的框架中,一些生命無法被恰當地肯認,但當這些框架因流通而終究破碎之際,那些明明活著,卻一直未受肯認的生命便被我們辨識了出來。於是乎,這些打破了框架,意外流通出來的影像,讓原來的框架被翻轉,引發了我們對於戰爭更加廣泛的恐懼與憤怒,提供了一種讓觀者有機會訴諸正義並終結戰爭暴力的動能。
2025/05/10
2
我們不活在那裡
這不是你刻意的選擇,不是你貶低自己生活的地方,一心要將自己變成台北的、美國的、或打上引號的「世界居民」,而是有一些本來與你關係遙遠的事物及非你的視角,透過媒體侵入了你的生活、駭入了你的知覺,讓你用一種他者的角度觀看自己所處的地方,你無法活在這裡,這裡的熱鬧近在咫尺,卻全面隔離。
2025/05/02
3
1
查看更多
前圖紙2024
社會需要長期監禁嗎?--關於一名因行政疏失避免坐牢的劫犯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2024/12/31
15
許多繁瑣來自於「快速且含糊」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3
不要把男孩養成一輩子不懂尊重與愛的巨嬰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26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
當人們失去閱讀長文本(與較難文本)的能力時,他們的注意力也會變差;而一旦他們的注意力變得更差,就更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捧著一本書進行深度閱讀。海利意識到,當我們生活中的主要媒體改變,那不只意味著我們接收資訊的方式與管道改變了,我們就像戴上了一種新的護目鏡,眼中的世界將完全不同。
2024/12/28
35
掌控影像的權力與名為「節目效果」的暴力
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有太多的歧視、傷害、嘲諷都是在「戲劇效果」、「綜藝效果」的包裝下被進我們的眼前。有無數校園霸凌都源自於這種「電視上看到的」、「網路上看到的」玩笑。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們「這是錯的」,當無數鎂光燈下的名人都這樣說話時?
2024/12/27
27
《PTCG Pocket》:「阿桔與雙彈瓦斯」--「幻遊島」得到增強的反主流牌組
這副牌組的核心牌「阿桔」與「雙彈瓦斯」都是A1就有的牌,所以其實在幻遊島上線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用這副牌對抗屬性克制的強勢牌組超夢EX。但在幻遊島上線之後,除了增加了蜈蚣王這個攻擊手的替代方案,還增加了撤退節省兩能量的訓練家卡「葉子」以及好用的基礎寶可夢夜盜火蜥。給了這副牌更多構築上的選擇。
2024/12/26
3
德州撲克基礎觀念(三):範圍--這裡應該還剩下什麼牌?
譬如說,當我們下注對手跟注時,我們會知道,對手應該不會有那些最差的牌(因為那些牌會被蓋掉)、也沒有那些最強的牌(因為那些牌會加注回來),所以便可以篩選掉一些範圍。同樣的,有經驗的對手也會觀察我們的行動線,去知道我們應該不會有哪些組合。而這樣的思考,也就是現代撲克中很重要的「範圍對範圍」的想法。
2024/12/25
3
「停復保制度」走入歷史:一個憲法法庭的案例
透過憲法法庭,李姓聲請人成功地為全體台灣國民爭取到了不被「沒有充足法源依據的停復保制度」影響的權利,幫全民健保擴充了財源,也為自己爭取到了「就算多數時候不在台灣,還是要乖乖繳健保費」的義務。真是皆大歡喜!
2024/12/24
29
1
「8小於7」不是假議題:關於《憲法訴訟法》30條爭議之討論
為了讓裁定可以被完成,大法官們有能力去協調出一個「符合規則」的結果。但這件事並不改變「當同意違憲的人數超過半數,卻不足九人時,大法官不得做出違憲宣告」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提高違憲宣告門檻」。而且,在十人的情況下,只要有兩位大法官認為法案沒有違憲,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法案就是不能被宣告違憲。
2024/12/23
16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三):常態科學是在典範中做解謎工作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2024/12/22
23
查看更多
社會需要長期監禁嗎?--關於一名因行政疏失避免坐牢的劫犯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2024/12/31
15
許多繁瑣來自於「快速且含糊」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3
不要把男孩養成一輩子不懂尊重與愛的巨嬰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26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
當人們失去閱讀長文本(與較難文本)的能力時,他們的注意力也會變差;而一旦他們的注意力變得更差,就更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捧著一本書進行深度閱讀。海利意識到,當我們生活中的主要媒體改變,那不只意味著我們接收資訊的方式與管道改變了,我們就像戴上了一種新的護目鏡,眼中的世界將完全不同。
2024/12/28
35
掌控影像的權力與名為「節目效果」的暴力
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有太多的歧視、傷害、嘲諷都是在「戲劇效果」、「綜藝效果」的包裝下被進我們的眼前。有無數校園霸凌都源自於這種「電視上看到的」、「網路上看到的」玩笑。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們「這是錯的」,當無數鎂光燈下的名人都這樣說話時?
2024/12/27
27
《PTCG Pocket》:「阿桔與雙彈瓦斯」--「幻遊島」得到增強的反主流牌組
這副牌組的核心牌「阿桔」與「雙彈瓦斯」都是A1就有的牌,所以其實在幻遊島上線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用這副牌對抗屬性克制的強勢牌組超夢EX。但在幻遊島上線之後,除了增加了蜈蚣王這個攻擊手的替代方案,還增加了撤退節省兩能量的訓練家卡「葉子」以及好用的基礎寶可夢夜盜火蜥。給了這副牌更多構築上的選擇。
2024/12/26
3
德州撲克基礎觀念(三):範圍--這裡應該還剩下什麼牌?
譬如說,當我們下注對手跟注時,我們會知道,對手應該不會有那些最差的牌(因為那些牌會被蓋掉)、也沒有那些最強的牌(因為那些牌會加注回來),所以便可以篩選掉一些範圍。同樣的,有經驗的對手也會觀察我們的行動線,去知道我們應該不會有哪些組合。而這樣的思考,也就是現代撲克中很重要的「範圍對範圍」的想法。
2024/12/25
3
「停復保制度」走入歷史:一個憲法法庭的案例
透過憲法法庭,李姓聲請人成功地為全體台灣國民爭取到了不被「沒有充足法源依據的停復保制度」影響的權利,幫全民健保擴充了財源,也為自己爭取到了「就算多數時候不在台灣,還是要乖乖繳健保費」的義務。真是皆大歡喜!
2024/12/24
29
1
「8小於7」不是假議題:關於《憲法訴訟法》30條爭議之討論
為了讓裁定可以被完成,大法官們有能力去協調出一個「符合規則」的結果。但這件事並不改變「當同意違憲的人數超過半數,卻不足九人時,大法官不得做出違憲宣告」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提高違憲宣告門檻」。而且,在十人的情況下,只要有兩位大法官認為法案沒有違憲,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法案就是不能被宣告違憲。
2024/12/23
16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三):常態科學是在典範中做解謎工作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2024/12/22
23
查看更多
前圖紙2023
前圖紙的一年(一):小小的,但去做了對吧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4
你的奧德賽:一種不上不下的美好生活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5
寄語:關於自律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5
「居住正義」--不太被談論的那一種
交通局指出:「已在各月台座椅增設扶手,減少街友占用。」;社會局指出:「基於人權,不得強制驅離。而要加強訪視與規勸。」同時呼籲民眾勿發放餐食或物資,造成街友聚集駐留;環保局拍胸脯保證:火車站周圍已被特別關注,每日派員執行清掃,365天全年無休。
2024/12/28
4
我沒有冥想的習慣
除了「一個放鬆的按鈕」之外,這類所謂冥想活動還有另一種益處:她提醒聽者去意識。去意識到自己可以,且應該要更加有意識地度過接下來的一天。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行動者框架構成契機,且它能反覆發生在每一個早晨。你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理解為一個更有自我覺知能力的人、一個能自己決定自己一天要活成什麼樣子的人。
2024/12/27
4
「裸命」:疫情下的「生物安全」治理典範,以及其他
「只要不是死於新冠肺炎,怎麼死的都可以!」一名上海市民在網路上的憤怒聲音清晰地把握住了這裡面最核心的荒謬。那是比阿岡本討論的處境更具體的糟糕處境,也令人想起洛克對霍布斯的批評「他們注意不受狸貓或狐狸的可能攪擾,卻甘願被獅子所吞食,並且還認爲這是安全的」。你甚至可能死在自己門窗被封死的家中。
2024/12/26
9
過程/這一刻敘事
一切你的經歷與沒經歷的生命,它們並不首先是那樣。而是唯有你將卷卷膠片帶進剪接室,坐在椅子上日日夜夜不停工作後,它們才以當前這個版本被明白。路途因此永遠都會是漫長而艱苦的,因為過程中不可能有答案,但只要熱寂並未從假想的未來世界那裡真正地到來,永遠就都是過程。
2024/12/25
8
「人類世」--人類活動的「足跡」與後果
地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地表在人類活動下改變;一半以上世界可用淡水流量受人類控制與使用,地下水超抽導致地層下陷;石化燃料的運用、與大量的森林砍伐,一方面將沉積多年的元素短時間內釋放回大氣,另一方面也讓自然植被對大氣進行調節的能力大幅降低。環境改變了,基於人類沒有節制的「發展」。
2024/12/24
24
1
跨越「性別」--對二元性別框架的超越(四):酷兒思維與「對每個人獨特性的尊重」
你可以與一個人結婚,並不因為他是異性、也不因為他是同性;你可以和一個人交往並同居,並不意味著你就必須和他一同進入傳統意義下的婚姻關係。這些親密關係要能夠成立,不總是依賴傳統價值或國家政策,真正重要的,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信。而這樣的真誠互信,要求著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並能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
2024/12/23
4
跨越「性別」--對二元性別框架的超越(三):性別框架鬆動的邏輯
最開始,同性戀者被從異性戀群體中分離出來。在這個背景下,本質論尚不首先是性別解放的敵人,而可以占據一定的重要價值,就像「有些人天生是左撇子」對於左撇子權益的助益,「有些人天生就喜歡相同性別的人」也是一個讓同性戀者權益「自然化」的重要早期論述。
2024/12/22
6
查看更多
前圖紙的一年(一):小小的,但去做了對吧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4
你的奧德賽:一種不上不下的美好生活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5
寄語:關於自律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5
「居住正義」--不太被談論的那一種
交通局指出:「已在各月台座椅增設扶手,減少街友占用。」;社會局指出:「基於人權,不得強制驅離。而要加強訪視與規勸。」同時呼籲民眾勿發放餐食或物資,造成街友聚集駐留;環保局拍胸脯保證:火車站周圍已被特別關注,每日派員執行清掃,365天全年無休。
2024/12/28
4
我沒有冥想的習慣
除了「一個放鬆的按鈕」之外,這類所謂冥想活動還有另一種益處:她提醒聽者去意識。去意識到自己可以,且應該要更加有意識地度過接下來的一天。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行動者框架構成契機,且它能反覆發生在每一個早晨。你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理解為一個更有自我覺知能力的人、一個能自己決定自己一天要活成什麼樣子的人。
2024/12/27
4
「裸命」:疫情下的「生物安全」治理典範,以及其他
「只要不是死於新冠肺炎,怎麼死的都可以!」一名上海市民在網路上的憤怒聲音清晰地把握住了這裡面最核心的荒謬。那是比阿岡本討論的處境更具體的糟糕處境,也令人想起洛克對霍布斯的批評「他們注意不受狸貓或狐狸的可能攪擾,卻甘願被獅子所吞食,並且還認爲這是安全的」。你甚至可能死在自己門窗被封死的家中。
2024/12/26
9
過程/這一刻敘事
一切你的經歷與沒經歷的生命,它們並不首先是那樣。而是唯有你將卷卷膠片帶進剪接室,坐在椅子上日日夜夜不停工作後,它們才以當前這個版本被明白。路途因此永遠都會是漫長而艱苦的,因為過程中不可能有答案,但只要熱寂並未從假想的未來世界那裡真正地到來,永遠就都是過程。
2024/12/25
8
「人類世」--人類活動的「足跡」與後果
地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地表在人類活動下改變;一半以上世界可用淡水流量受人類控制與使用,地下水超抽導致地層下陷;石化燃料的運用、與大量的森林砍伐,一方面將沉積多年的元素短時間內釋放回大氣,另一方面也讓自然植被對大氣進行調節的能力大幅降低。環境改變了,基於人類沒有節制的「發展」。
2024/12/24
24
1
跨越「性別」--對二元性別框架的超越(四):酷兒思維與「對每個人獨特性的尊重」
你可以與一個人結婚,並不因為他是異性、也不因為他是同性;你可以和一個人交往並同居,並不意味著你就必須和他一同進入傳統意義下的婚姻關係。這些親密關係要能夠成立,不總是依賴傳統價值或國家政策,真正重要的,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信。而這樣的真誠互信,要求著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並能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
2024/12/23
4
跨越「性別」--對二元性別框架的超越(三):性別框架鬆動的邏輯
最開始,同性戀者被從異性戀群體中分離出來。在這個背景下,本質論尚不首先是性別解放的敵人,而可以占據一定的重要價值,就像「有些人天生是左撇子」對於左撇子權益的助益,「有些人天生就喜歡相同性別的人」也是一個讓同性戀者權益「自然化」的重要早期論述。
2024/12/22
6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