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彩虹家庭:越界的婚姻平權運動

2017/10/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今年十月一日,德國同性婚姻法生效,對周圍歐洲其他同性婚姻政策保守國家來說,這是一大激勵。這幾年歐洲同志大遊行的訴求裡,「Ehe für alle」是一個常見的口號,在台灣媒體譯作「婚姻平權」或「全民婚姻」,德國跟上了,也成了德語系國家第一個婚姻平權的國家。不管翻譯為何,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人人在法律之下,皆可享有保障,可以為愛而結婚。不因性傾向而被排除在法律的保障之外。

 

[caption id="attachment_49093" align="aligncenter" width="700"] 2017年台灣的遊行隊伍。[/caption]

 

攤開歐洲的地圖,在左半邊的西歐從北到南,不分開放的基督新教地區,或是天主教地區都已是彩虹旗的領地。從瑞士開始往東往南,LGBT族群的法律權利仍然在努力地奮戰中,有的國家甚至可以處罰同性戀。德國的同性婚姻法生效,將有助於歐洲在婚姻平權上更進一步。只要跨越國界,同志間的愛情與婚姻立即得到認可,這便是證明,愛是沒有國界的,然而制度卻可以阻擋愛情。

 

2017年六月的蘇黎世同志大遊行,叫出了一聲口號「No Fear to be You」,一片彩色與歡樂。這樣的活動不只是LGBT同志們互相取暖的場合,有更大的意義是教育的開放與政治上的表態。在遊行開始,蘇黎世的現任市長Corine Mauch便接受媒體採訪表示:「我們必須承認,在這世上還有國家,有的人因為自己的性傾向而遭受威脅,甚至是生命的威脅。這樣的人們在我們這裡會得到庇護。

 

Corine Mauch是瑞士社會民主黨的政治人物,也是早年在瑞士氣氛保守的社會環境裡少數出櫃的政治人物,當時政治人物出櫃在瑞士仍是有風險的。Mauch的仕途在社會對性別議題開放的浪頭上衝向了前,也連帶鼓動了性別議題在政壇的運作,從2009年當選蘇黎世市長,連任至今,2018的選舉更是勝利在望。今年在遊行的隊伍裡也有聲援在俄羅斯被政府當局拘禁的同志的行動,當時瑞士的網路媒體間也有性別難民的相關報導。

 

2017年六月遊行隊伍裡參與者眾多,有警界的粉紅聯盟、高中生自行組成的酷兒隊伍、蘇黎世大眾運輸系統捐贈的彩虹公車、瑞士郵局的同志社團、同志健身房、國際特赦組織、同志街頭藝人、台灣的同志隊伍等,左派的社民黨與綠黨是長期支持同志運動的政黨也在隊伍之中。今年右派的政治人物也藉此機會展現支持的態勢,希望民眾看見政黨在性別議題上政策轉變的態勢,在蘇黎世爭取選民認同。在瑞士,所有民間的議題都是政治任務關心的項目,性別議題當然也不意外。

 

[caption id="attachment_49107" align="aligncenter" width="700"] 瑞士社民黨遊行隊伍。[/caption]

 

瑞士性別研究專家Caroline Dayer在她的性別研究中指出:LGBT這個詞已經不夠容納這個群體,年輕一代的人用其他的縮寫來定義自己,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符合老派的分類。新的一詞是LGBTIQ,I是intersex,Q是queer,而在每一個字母的背後也隱含了每一個個體所經歷過的難題和困境,所以必須有新的類別來涵蓋不同的族群。每一個字母述說著一個族群的故事,每一個族群有權詮釋自己的夢想、挑戰與成功。

 

在同志遊行活動這樣的場子裡是一面倒的支持呼聲,而Caroline Dayer並直言:「在瑞士學校與職場裡,LGBTIQ族群常是被歧視、被疏離、被施暴的對象。尤其青少年受害最深,要是他們的家庭原本就反對同性戀與變性者,而他們又沒有一個像知心朋友圈這樣的保護網,那麼被原生家庭排斥的情況將會使他們內心嚴重受傷。這樣的心靈傷害也就導致他們無法自我認同。害怕被逐出家,他們便避諱談及自己的性向。有的人選擇和家人斷絕關係,是因為他們覺得不被家人接受,也覺得自己碰觸了家庭的禁忌話題。由於這樣的狀況非常普遍,所以父母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是很常見的情況。」同志遊行是一個取暖和互相打氣的機會,但LGBTIQ的朋友們每天的日常有著各自辛苦的故事。

 

Caroline Dayer更認為:「家庭可以成為地獄,也可以是一個避風港。LGBTIQ族群年輕人的自殺率高於瑞士的平均值,如果父母是一個溝通的對象便可減少悲劇發生。同時,青少年在家庭之外如果還有另一個防護網,就不容易陷入孤立與脆弱的困境。」

 

瑞士的同性婚姻法還在奮鬥的路上,雖可登記成合法伴侶,但法律層面上仍然和異性戀的婚姻不同。輿論裡討論最烈的也就是登記伴侶的同志仍不可以收養孩子。儘管受到周圍國家同性婚姻法施行的刺激,瑞士的步調依舊緩慢,法界人士認為同性婚姻法達到社會共識需要更長的時間,但自2018年一月一日施行新法,同性伴侶可收養伴侶的孩子,成為養父母,有監護權,並有扶養義務。這個法律上的進步,可解決現階段部份扶養權的問題。

 

[caption id="attachment_49108" align="aligncenter" width="700"] 「尊重、愛、自由」等正面訴求的隊伍。[/caption]

 

同性伴侶和世間許多伴侶一樣,也會想要有自己的孩子,但瑞士的法律禁止同性伴侶以人工的方式有任何生育的行為。在日內瓦的一對女同志伴侶Gabriela和Ornella期望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大家庭,她們便藉由丹麥的捐精公司,由Gabriela人工受孕產下了第一個孩子。然而Gabriela是在瑞士長大的外國人,並沒有瑞士籍,孩子是非法生產,也不具有瑞士國籍。還有其他私人因素牽扯其中,她們曾經一度面臨親生母親無扶養權,孩子被帶走的法律困境。可喜的是他們在一般生活遇到困難時,周圍的許多人也把他們三人視為一個家庭,對他們提供協助,比方孩子需上醫院就醫時,他們的孩子就不因身分問題,得到人道的照顧。2018將施行的收養伴侶孩子的新法,將有助於這個孩子取得一個永久居留的身分,並擁有一個法律上的身分,享有瑞士對孩童所提供的所有福利與保障。

 

Ornella來自義語區一個保守的小村莊,對同性戀並不認同,她直到在日內瓦上大學才享受到一點自由的空間。為了圓自己家庭的夢,她到最後一刻才在父母面前出櫃,表明自己是女同志,而且她的伴侶即將生產了。她自己說:「要父母同時面對這麼多的挑戰是很困難的,他們先接受了我是女同志,現在也慢慢接受了這個孫子。」時間,有時候有所作用。

 

現在Ornella計畫著要自己懷孕,往她們想擁有一個大家庭的夢想前進。由於瑞士的法律仍是禁止的,為了迴避法規,她得到國外接受人工授精,回國後才不會受到法律的處罰。她認為:「這是公民不服從的行動,沒有人可以剝奪我們想成為母親的權利。」瑞士社會和法規在性別議題上的確有很大的空間,他們也認為瑞士社會已經慢慢成熟接受彩虹家庭,他們要身體力行,用行動證明,彩虹家庭一樣幸福快樂。社會運動就只有像他們這樣願意越界挑戰現況,才有可能突破現局。

 

目前在瑞士有部分比例的同志伴侶們並不想藉由伴侶權,與愛人走入家庭,他們反而認為在填寫表格時,填入個人資料就是一次非自願的出櫃。在理想的世界裡,最好不要去過問他人的認同和性傾向。而真實的世界裡,我們卻又能察覺特定形式的愛情關係可以得到認同,而哪些特定行為絕對不會被認同。法律是保護人們有形的工具,婚姻平權的路需要靠立法來保障,也做為社會對話的新起點。當多數人不再壓迫少數人,不再因性別傾向產生難民,人類的社會才有可能出現天堂。

方常均
方常均
專欄作者方常均為瑞士公媒Swissinfo特約記者,長期觀察瑞士,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介紹瑞士社會,經營「美麗國度的背後:你不知道的瑞士」臉書粉絲頁,歡迎讀者朋友交流與媒體合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