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定是兩年多前遠見雜誌拍的微電影「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最近才開始在中國大陸流傳,不然為什麼這些天有不少大陸的媒體跟我聯絡?有的採訪,有的約稿。我想,二戰結束後的戰後嬰兒潮誕生的大量人口現在已逐漸進入熟齡,所以許多國家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難怪都關心這個議題。 前幾天接了一通從黑龍江打到診所的電話,詢問有關「夏瓣生俱樂部」的事情,記者對於我說的「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已不能期待孩子陪伴在你身邊終老」覺得非常驚訝,認為老了跟子女住在一起,不是華人社會千百年來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我回答說:「因為全球化競爭,人口移動加劇的關係,未來子女為了工作或發展,到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工作,應該是絕大多數家庭所必須面對的現實。」 記者不解:「我們這兒都是孩子到哪個城市工作,父母就跟到哪個城市,還是可以住在一起的啊?」 我笑笑說:「孩子們有他們的生活習慣跟人際網絡,父母也有自己的老朋友跟熟悉的活動範圍,若勉強跟著孩子搬遷到自己完全陌生的城市,硬生生從自己活了大半輩子的鄰里社區中連根拔起,那不只是自找罪受,搞不好連帶斬斷了自己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熱情。而且當父母親活得不快樂,也常會帶給孩子壓力啊!」 其實仔細想想,這二、三十年全世界隨著科技發展而來的社會結構改變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必須仔細思考,如何面對這個全新的世界預作準備? 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我們是華人歷史上最後一代會陪伴父母終老的子女(因為有兄弟姊妹分擔,而且我們工作時是在社會向上發展期,所以多少都累積了一些資源),大概也是歷史上第一代被子女拋棄的父母(因為孩子沒有足夠的兄弟姊妹分擔照顧的責任,也沒有足夠的存款可以為了照顧父母犧牲工作機會)。 當我們從職場退休後,身體狀況還分為好幾個階段,比如六十多歲至七十多歲,大概是黃金銀髮時期,有閒有錢有體力;第二階段是七十多至八十多歲,或許有些病痛,即便生活能自理,也沒有精神跑太遠,頂多就在住家附近串門子,偶爾出去打打牙祭;第三階段是八十多歲至終老,這個階段生活起居必須有人陪伴照顧,甚至有不少人也許必須接受二十四小時的長期照護。 這三個退休後不同的階段,所需的準備與考量都不同,愈早進行與安排,當然會愈自在愈快樂。絕對不要期待孩子,老了之後我們愈能獨立自主,把自己安排得好好的,也愈能跟孩子維持親密而良好的關係。 若是我們老了之後能跟孩子同處一個城市,住在附近甚至住在一起,那就是賺到的,但是在那之前,千萬不要對孩子過度期待,那只會造成孩子雙方的壓力,對彼此的關係沒有任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