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與人生

2018/05/28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我記得在冰與火之歌裡面,我看到這段劇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La4IeFKHM
Varys:  “Three great men sit in a room. A king, a priest, and a rich man. Between them stands a common sellsword. Each great man bids the sellsword kill the other two. Who lives? Who dies?” “三位貴人坐在一個房間中:一個國王,一個僧侶和一個富翁。三人之間,站著一名普通傭兵,每位貴人都命傭兵殺死另外二人。孰生,孰死?
Tyrion: “Depends on the sellsword.” 那要視那個傭兵而定。
Varys: “Does it? He has neither crown, nor gold, nor favor with the gods.” 是嗎?他既沒有王冠,也無金銀珠寶,更沒有神明的眷顧。
Tyrion: “He has a sword. The power of life and death.” 但他有利劍,有決定生死的力量。
Varys:  “If it’s swordsmen who rule, why do we pretend kings hold all the power? When Ned Stark lost his head, who was truly responsibly? Joffrey? The executioner? Or something else?. ” 既然生死取決於士兵,那我們為什麼又假裝承認國王的權利至高無上呢?奈德·史塔克人頭落地,應該負責的究竟是誰?喬佛里?劊子手?還是別的什麼東西?
Varys:  “Some say knowledge is power. Some tell us that all power comes from the gods. Here, then. Power resides where men believe it resides. No more and no less.A shadow on the wall, yet shadows can kill. And ofttimes a very small man can cast a very large shadow.” 有些人說權力來自于知識,有些人說權力來自于諸神。那麼這樣說好了,權力存於人心。信則有,不信則無。惑人的把戲,如浮影遊牆。即便是矮小之人,也能投射出巨大的影子。
我們人類一直以來追求的東西,權力、金錢、更高尚的道德、更高品質的文化等等,我開始想,佛陀說:一切如幻。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在看這種權力鬥爭劇情的影片時,例如house of cards紙牌屋以及各種古代的權力鬥爭劇,我都會想,到底權力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那些人到底為什麼要聽一個荒淫無道的皇帝的話,幫助他殺人、虐待呢?為什麼願意心甘情願為一個有權力的人犧牲生命、做盡一切?既然大家都不喜歡他,那大家一起謀反不就好了?
這會延伸到很多議題,例如希特勒的誕生。我想,在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時代,雖然在現在的我們看起來非常地不可思議,但我想這也不過是當時認為所謂「共識」的「正當性」。
權力如何產生,就像Varys所說,權力存于人心,信則有不信則無。看過這麼多權力鬥爭的影片,我發現權力不過是來自于兩種相反的力量:恐懼、愛。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在每一部卡通影片內我們都會看到,壞人的權力來自于臣服的人的恐懼,而好人的權力來源來自于愛。
恐懼,也許來自于死亡的恐懼、來自于被批評的恐懼(被掌握了某些不堪會被唾棄的把柄,在冰與火之歌之中就是所謂的近親相姦)、來自所愛的人被帶走的恐懼等等,掌握權力者身邊一定會有一些追隨者,忠心者也許不是出自于恐懼,而是出自于利益分享以及與掌權者擁有「相同的價值觀」,而在被認同的同時,掌權者也許擁有比忠心者更多的資源、更強壯、更無情、更有能力。而擁有同樣目標與價值的忠心者之外,權力核心外圍的人或多或少是因為恐懼而服從,環環相扣,因為個體會屈服于群體,你不知道你即使是背叛了一個大家其實都不喜歡的人,別人願不願意追隨你的腳步。
看到冰與火之歌這段,我突然領悟,原來權力不過是個虛無的概念。
愛,來自于被幫助的感恩、來自于被接納的溫暖、來自于被保護的安心等等,掌握權力者身邊的追隨者一定會比來自恐懼的權力者擁有更多力量,因為恐懼只能夠讓人服從,無法讓人幫你做更多,但愛的力量更大,能使你不在乎你我的利益,而無怨無悔的付出一切。而更接近所謂的「高尚道德」。
延伸出去,道德也不過是個虛無的概念而已。以客觀的觀點來說,我們去定義道德,不過是「能夠使人類喜樂的行為準則」而已,因為殺人、強姦、殺人、放火等等行為是使人類感受苦痛、傷害的行為,所以那不符合「道德」。而符合道德的行為則是人類所「想要」的,例如「更好」的生活、「更快樂」的未來,而這些東西更利於人類「生存」。
而遵循道德,則可以讓我們朝我們「大部分」的人想要的方向前進。
拿鄭捷的例子來說,也許反社會者他們「想要」的方向是「殺人」得到快感、快樂。對於反社會者來說,得到快樂的方式與「一般人」(也就是大部份的人)有所不同,「殺人」帶給反社會者的快樂,是帶給一般人的苦痛、恐懼。因此我們制定了一般人所「共同認為」是正確的規範。讓「大部份的人」苦痛能夠減少發生。
權力與金錢是環環相扣的,繼續探討下去,金錢,不過也是個虛無的概念罷了。貨幣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上面,而我們最早一開始使用的「金錢」,則是一些貴金屬或是「稀少」、「人類覺得有價值」的東西。若貨幣沒有信任,則就只是一張廢紙,而那些「黃金」「銀子」或是最早的「貝殼」,不過也就是「人類認為有價值」的東西而已,那是一種概念。對於動物來說,除了「能夠維持生命的東西」有價值之外,其他就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已。
對於自然界來說,殺同伴的行為也許來自于生存、交配,我們雖然無法知道動物的心思,也許動物也有所謂「反社會」傾向,「殺」的目的是喜樂、快感。但單以「殺」本身對於他們的概念,不過是一個行為,就跟吃、生、大小便一樣,不過是一個現象、一個行為而已。
以人來說,人是社會性動物,互相幫助、分享資源能夠讓利益最大化,也會使我們朝向人類慣性「更快樂」的方向走,而「不符合道德」的行為與觀念則會破壞這樣的循環。
「如果對方的感覺時時與我們相吻合,我們就會覺得他品味高雅、見識不凡。壯麗的河山、華美的建築、繪畫的構圖、演說的謀篇佈局、第三者的所作所為、數字的奧妙、宇宙大體系中各個構件神秘的運轉,所有這些有關科學和品味的一般事物,與我們都沒有什麼特殊關係。我們會從相同的角度去觀察它們,而且沒有必要對它們報以同情,因為我們與對象之間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諧一致。但是,由於我們各自的生活經歷使我們習慣於關注複雜事物的不同部分,或者由於我們意識的敏感性差異很大,我們常常會有不同的感受。」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我想人類是一種一直想要追求「進步」的一種生物,那「進步」到底是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去判定一件事物的「高下」呢?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或多或少都會被群體共同產生的價值所影響,大部份的人會朝同樣的方向走,少部分的人會朝反方向走。就像是父母給我們的影響,我們也許會因為崇拜父母而希望自己以後能夠跟父母一樣,也許會因為厭惡父母而希望自己絕對不要跟父母一樣。雙方皆有影響,不過是能量、力量,至於方向,不得而知。
我也是一個追求進步的人,我也不過是凡人,也有喜惡,會因為看到政客的「無恥」而大罵、更是討厭那些滿口正義道德,認為自己才是正義道德標準的人,認為他們是「水準低落」。
「任何事件的當事人,會因為我們的同情而感覺欣慰,也會因為我們的不同情而感覺被傷害。同樣的,我們會因為同情他感到快樂,因為不同情他而覺得被傷害。我們趕著去恭喜成功者,也趕著去撫慰受難的人。他的狀況使我們憂傷痛苦,但在與他們交談之中,我們完全能夠同情他所有情感,我們的憂傷痛苦也得到更多的補償。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無法同情當事人,我們心裡會覺得十分不舒服,我們不會因為沒有同情他的痛苦而高興,卻會因為不能分享他的不是而受到傷害。假如我們聽到有人大聲抱怨他的不幸,我們設身處地的想過之後,卻無法有同樣強烈的感覺,我們對他的悲傷會覺得很震驚,因為我們沒有同感,我們會說他是懦弱與軟弱的。假如有人有一點小運氣就興高采烈、趾高氣昂,我們會覺得懊惱。
我們沒有同感,因此無法認同他的快樂,並批評他浮躁愚蠢。如果我們的同伴聽到一個笑話,笑得不停且笑聲誇大的響亮,超出了我們認為應有的反應,我們會覺得十分厭惡。」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所以到底是誰,在決定我們認為的高尚、與所謂的「水準」,我雖然知道一切事物都是中性的,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但這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事情能夠使我快樂、使我產生厭惡之情,這也許必須跟我的一切事物都是中性的認知產生先天上與「應該這樣認為」的思想產生矛盾。
到底是什麼去定義「最好的美酒」「最好的音樂」「最好的藝術」「最好的工藝」那些被歸類在「高尚、品味」價值的殿堂裡,不過是滿足我們的五官、食衣住行欲樂,崇高不已,但也與我們非常接近。如果我嚐不出最好的美酒的味道、如果我認為最好的音樂並不能感動我、最好的藝術我看得霧茫茫、最好的工藝在我眼裡毫無價值,如果我認為「第二名」的東西比「第一名」好,那我將成為什麼?
我將會很自然地成為別人眼中「沒眼光、品味」的族群,會被看不起。但這世界上人有百百種,一定會有人跟我有類似的價值、看法,因此會我們會變成主流社會下的「次文化」或是「少數族群」,聚集在一起取暖、互相認同、自己構成一個小型社會。
所謂「最好」不過是一套標準下檢驗的產物,如果規則、標準改變,也許「第一名」也就變成了別的東西。時代不斷在變遷的意義,不過是在不同的環境跟趨勢之下,我們會不斷跟著改變我們的規則、標準而已。而不會跟著規則、標準改變而消失的東西則會成為「經典」,會讓我們覺得這東西有價值,因為經過時間的考驗,仍然能夠受到大部份的人的認同。
「我們沒有同感,因此無法認同他的快樂,並批評他浮躁愚蠢。如果我們的同伴聽到一個笑話,笑得不停且笑聲誇大的響亮,超出了我們認為應有的反應,我們會覺得十分厭惡。」不得不承認,這就是我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一直不斷在經過這個過程,但同時希望自己與別人有所不同、但同時又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觀察社會現象,牽扯到「生死」大問、政治正確、或扯到「美德」的文章、論述、故事總是能夠得到很多正向地迴響。人類希望別人能夠認同自己的欲望是共同的,因為被認同的同時,我們認為那是「被愛」。傾向于隱藏自己不堪、人性醜惡的部分好讓別人更能夠愛我們,避免批評、避免被人唾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還是人,人性的不堪、人性的美好我們都同時擁有,而什麼時候這些會顯示、什麼時候會隱藏,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而希特勒的產生,也就是不堪人性的最大的溫床。而定義「美好」「不堪」不過是遵循著「大部分」人類自身的利益而走而已,生存欲望的利益、希望被愛欲望的利益、避免苦痛的利益。我們五官感受到某些事會讓我們覺得快樂、有些會讓我們覺得噁心,有些會讓我們覺得恐懼,不過也就是遵循著「人類存亡延續」利益罷了。
人性的美好與不堪其實從來都存在於你我的心中,也許人性本善、人性本惡,都是對的。只是環境、與擁有影響力的人的意念會決定善惡的隱藏、亦或是顯現。
「你這樣是不對的」這句話,只是在指責別人的想法與你不同而已。因為你所謂的對錯是你的生活圈、身邊的人、「你認為的概念」定義出來的,某種程度上是自私,找各種方法來證明我們自己所認同想法的「正當性」並且說服自己自己不屬於醜陋的那一方。自私是被認為是醜陋,但醜陋不過是個意念,我們喜歡給予自私這個詞彙「不堪」的標籤,所以很多人會逃避承認自己是自私,甚至被這樣評論時會產生負面的情緒。
我想這就是人類的愚蠢,抓著概念抓得太緊,卻不知道手中的東西其實事實上就是虛無。若意念不存在,則手中的東西就失去了意義。但我們會為了這些意念去搶奪、去傷害別人、去否認真正的自己,為了這些意念流血、為了這些意念付出一切。
我想相信對錯不存在,那不過是一種「異同」,或是只是驗證自己所作所為是不是有達成想要的結果而已,沒有則是錯,有則是對。但在說這個同時,我也不過是一個想要脫離「愚蠢」,愚蠢不過也是種意念,一樣抓著「脫離愚蠢」這種意念的愚蠢人類而已。
雖然認知這樣的事實讓人感到沮喪,但又再次證明在這由概念而生的世界中,「掌握人心就是掌握一切」的真實性。則要如何自處,不過就是佛陀所說的「如如」吧。
不論是美好、不堪,不過是如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5K會員
    463內容數
    我是誰不重要,我的文字有帶給你什麼比較重要。 但可以這樣理解,Dana是我的左腦,嬋娜是我的右腦,她們都是我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