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的觀光體驗 台灣的文化自卑

2018/07/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一年來由於服役的關係,被分發到了台灣西海岸的小漁村「青鯤鯓」,村內有一棟非常亮眼的建築物,藍白配色、波浪型的造型牆且一眼便能瞧出的地中海風格。有趣的是,這是當地新落成的活動中心,每日早晨及黃昏,愛唱歌的居民們都會來這裡歡唱。而因為其特殊的建築風格,常常會吸引觀光客特地來這裡拍照、打卡。當地的阿公、阿嬤也會驕傲的向我們這些年輕人介紹他們這裡新的景點有多漂亮、有多美。但是對於我來說卻是非常的憋扭,「這裡不是青鯤鯓嗎?為什麼要像地中海呢?」
 
假日時喜歡到處閒晃的我,發現這樣的彆扭可不只存在於青鯤鯓,隨手一搜尋、隨便一逛,可不得了,全台光是以地中海風格的「公共建築」便俯拾可得,種類除了活動中心還包含漁港、國小甚至公共廁所,只要與海有關係都可以被套上「地中海風格」的設計,數量多到都能來一趟地中海之旅呢!這類具有異國風情的建築,大都座落在台灣不起眼得小聚落,並且能吸引觀光客朝聖,進而成為網路社群中所謂的「打卡聖地」,這樣使人脫離原本居住環境的風景,確實為常見的旅遊行銷手法。
往往這類的空間塑造會發生在民間的飯店或是遊樂園,他們提供的是讓你有逃離現實的空間體驗,再搭配他們精緻的服務。但是,這樣的觀光模式在台灣竟然由公部門帶起,彷彿就像是政府帶頭「山寨」文化,開始以別國的文化、消費自家的土地。這樣的觀光,雖說能帶來觀光人潮,但是往往只能吸引想要體驗淺度旅遊的觀光客,打卡、拍照便走,這些建築彷彿就像給當地的居民織著一個隨時都會破的美夢,你不知道他何時會過氣,也無法像民間企業藉由提供多樣的服務維持新鮮感。慢慢就像到處模仿西施的東施,忘了自身的優點,成為別人眼中的笑點,留給當地的,只有一個個怪誕的過氣景點。
或許你會說,若是觀光客(或俗稱網美們)不買單,也不會跑出那麼多的異國建築,畢竟這是一個供需的市場。然而大家可能忘記了公共的建築或景觀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教育民眾美學及文化的功能,政府若是作為領頭人物卻總是對於本身文化價值沒有自信,選擇以「外國的月亮」呈現給大眾,我想台灣的人民的美學素養也就只能拘限在這樣的泥沼,而我們的文化也會因為沒有好的舞台而慢慢地消失了。
高禕騏
高禕騏
興趣繁多,閒晃成癡 在設計上沒天分的空間失業者 雖然如此工作邀約請洽 [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kaoyc802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