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該隱與亞伯》、《鯨聲之歌》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2016年看了兩本小說。其實應該不只兩本,只是比較有印象的就這兩本。其中之一是我覺得好好看好希望別人也知道有這麼一本好看的小說而忍不住想分享的,另一則是也好看但題材比較嚴肅一些文字也比較詩意一些的。其實都看得有點久才完整看完,雖然中間曾忍不住先翻後面看看最後結局,但還是不減將中間情節補看完的閱讀興致。
先來介紹我覺得超好看的:《該隱與亞伯》(Kane and Abel)。兩位商業鉅子的故事,從出生、成長、發跡、彼此交集,直至年老結局。出生背景徹底不同的兩人,經歷也是兩個世界,命運之線將他們牽到了一起,因著某些情由二人纏鬥了大半生,但其實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成了彼此的救贖。這部小說的情節相當豐富,也攬進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著名事件,包括鐵達尼號沈船、兩次的世界大戰以及大蕭條等,也藉由書中主角的經歷得窺了蘇聯勞改營、戰時的狀況、甚至美國政商界的運作一隅。雖然內容豐富,又穿插了許多歷史地理社會人文,但讀來卻毫無冷場,甚至能夠跟著書中人物一起經歷喜怒哀樂。很少有小說讓我讀得這麼感動,有些橋段甚至也悲傷掉淚,而故事的最後也讓我不免掩卷長嘆。雖然說,這代的恩怨似乎在下一代化解了,但還是覺得有遺憾,唏噓不已。
至於另一本:《鯨聲之歌》(Eye of the Whale),這本就比較科學一些了。據說作者對於與鯨魚共游、鯨歌的研究、捕鯨人的勾勒等皆有詳實的考證,是有知識性的一本小說。雖然牽涉到嚴肅的環保議題,但藉由穿插虛構的人物故事淡化了沉重感,同時又不失將問題的嚴重性傳達給讀者,個人覺得是兼具知性與娛樂的小說。
    2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ell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其實在做專利工程師之前,也不知道原來除了專利法之外,還必須對專利審查基準要很熟;專利法我在四、五年前曾為了準備智財局的職能考試而努力準備過(雖然現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但專利審查基準倒從未好好讀過
    因為RAISE計畫之故,開始了專利工程師的工作。之所以會來這家事務所沒什麼了不起的原因,單純就是我當時不知腦袋在想什麼,接到了這第一通打來想找我進去的電話就答應了
      整理一下今年看過的書 (有些純為了打發零碎時間如等人等車但個人覺得不值得記的就沒列了。然後當然,那種早忘記自己看過的也不可能出現啦。)
    法庭小說對我而言一直都很有吸引力,之前看的兩本:《證據》及《拉斯維加斯的春天》,是我看了覺得很有收穫、很想推薦的書。
    書的內容其實不算長,340頁,大約B5大小,不會覺得太負擔。雖然故事是以找出命案的幕後主謀作為吸引讀者的賣點,但作者透過故事情節也介紹了不少債券交易、商業上投資行為的面貌,讓我這個商業門外漢得以一窺所謂債券交易的皮毛。
    其實在做專利工程師之前,也不知道原來除了專利法之外,還必須對專利審查基準要很熟;專利法我在四、五年前曾為了準備智財局的職能考試而努力準備過(雖然現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但專利審查基準倒從未好好讀過
    因為RAISE計畫之故,開始了專利工程師的工作。之所以會來這家事務所沒什麼了不起的原因,單純就是我當時不知腦袋在想什麼,接到了這第一通打來想找我進去的電話就答應了
      整理一下今年看過的書 (有些純為了打發零碎時間如等人等車但個人覺得不值得記的就沒列了。然後當然,那種早忘記自己看過的也不可能出現啦。)
    法庭小說對我而言一直都很有吸引力,之前看的兩本:《證據》及《拉斯維加斯的春天》,是我看了覺得很有收穫、很想推薦的書。
    書的內容其實不算長,340頁,大約B5大小,不會覺得太負擔。雖然故事是以找出命案的幕後主謀作為吸引讀者的賣點,但作者透過故事情節也介紹了不少債券交易、商業上投資行為的面貌,讓我這個商業門外漢得以一窺所謂債券交易的皮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火口的二人》原作 白石一文 x 編導 荒井晴彥 對談】​ 荒井:311大地震發生之後一年,即2012年,《火口的二人》出版了。當時,我看到很多報章刊登書評,編劇家小川智子也推薦我去讀。讀完小說,最吸引我的是,男女主角面對日本快要終結時,把己身委託於身體的意願;我很欣賞這二人世界的無政府狀態。​
    誠摯而飽含古典主義的浪漫嚴肅深刻,是我閱讀這兩部赫曼‧赫塞作品的感受。 《流浪者之歌》以悠揚的歌聲,獨特的觀點與另闢蹊徑,吟詠出這段印度史詩般的故事。 唯有生才能理解死的意義,就像唯有睡著才能懂清醒的意義。無論是在像生一樣的死般渾渾噩噩,或是在睡夢體驗清醒的虛偽,始終會有機會了然一切,
          在第四章,古彩齋藝品店老闆和美須壽聊天時提到了「不動之物」、「非不動之物」。老闆說自己「並不是那種背著各式裝備,甘冒生命危險去征服崇山峻嶺的登山者,而是在高山的山麓慢慢散步欣賞風景的山區健行者」,並且從中體會到何者是不動之物,何者是非不動之物。
    Thumbnail
    屬於自己的限定版是可以擁有的!在扭到無數的折磨與徬徨後,在拋棄融入社會期待的覺悟後,一種虛的夢想式場景轉為實,簡直是成人版成長電影!也在此時,回想起片中片,失去情感能力的人,是和子與男孩,還是一路上否定與厭棄他們的旁人呢?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火口的二人》原作 白石一文 x 編導 荒井晴彥 對談】​ 荒井:311大地震發生之後一年,即2012年,《火口的二人》出版了。當時,我看到很多報章刊登書評,編劇家小川智子也推薦我去讀。讀完小說,最吸引我的是,男女主角面對日本快要終結時,把己身委託於身體的意願;我很欣賞這二人世界的無政府狀態。​
    誠摯而飽含古典主義的浪漫嚴肅深刻,是我閱讀這兩部赫曼‧赫塞作品的感受。 《流浪者之歌》以悠揚的歌聲,獨特的觀點與另闢蹊徑,吟詠出這段印度史詩般的故事。 唯有生才能理解死的意義,就像唯有睡著才能懂清醒的意義。無論是在像生一樣的死般渾渾噩噩,或是在睡夢體驗清醒的虛偽,始終會有機會了然一切,
          在第四章,古彩齋藝品店老闆和美須壽聊天時提到了「不動之物」、「非不動之物」。老闆說自己「並不是那種背著各式裝備,甘冒生命危險去征服崇山峻嶺的登山者,而是在高山的山麓慢慢散步欣賞風景的山區健行者」,並且從中體會到何者是不動之物,何者是非不動之物。
    Thumbnail
    屬於自己的限定版是可以擁有的!在扭到無數的折磨與徬徨後,在拋棄融入社會期待的覺悟後,一種虛的夢想式場景轉為實,簡直是成人版成長電影!也在此時,回想起片中片,失去情感能力的人,是和子與男孩,還是一路上否定與厭棄他們的旁人呢?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