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世界,指的是萬物存在的時間與空間。
世,廿為二十,卅為三十,將三十加上一個延長的尾巴,便為一世,所以原意是指三十年為一世。而古時說男子三十而立,所以世也有父子傳承,代代相繼的意思。
界,田+介,介的字型長的像一個告示牌,本意亦為劃分彼此。田中插上告示牌,標註了各自的範圍,所以延伸出來便是對事物的分類區隔或劃分邊際。
世是時間,界是地點。一為經線,一是緯線,相互交會,編織出我們所處的空間。
我們所在的某個時間,與當時腳下所踩的那個地點,交集成一個世界點。將一個一個世界點連接,便可繪出我們專屬的人生輪廓,而思想則負責為輪廓裡的每一部分填上不同顏色。
我們都是世界,而世界裡有每一個我們。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簡心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父母有時會因著外在各種的聲音、資訊的侵襲、媒體的渲染而懷疑起自己內在對孩子的愛會不會是一種箝制。為了不成為別人口中壓迫孩子的家長,所以在與孩子的相處裡一退再退,認為自己給了孩子絕對自由,因此覺得心安,
戀人間的許諾, 常看到這樣一句: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讓人覺得深情雋永. 但翻看詩經裡的全文, 卻是帶著憂傷的傾訴. 故事是這樣說的: 練兵場上鼓聲震天, 將士奮勇操練; 城郭內外人們也忙著修築城牆
父母有時會因著外在各種的聲音、資訊的侵襲、媒體的渲染而懷疑起自己內在對孩子的愛會不會是一種箝制。為了不成為別人口中壓迫孩子的家長,所以在與孩子的相處裡一退再退,認為自己給了孩子絕對自由,因此覺得心安,
戀人間的許諾, 常看到這樣一句: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讓人覺得深情雋永. 但翻看詩經裡的全文, 卻是帶著憂傷的傾訴. 故事是這樣說的: 練兵場上鼓聲震天, 將士奮勇操練; 城郭內外人們也忙著修築城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生命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維度,這裡的維度指的是思維的層面。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能感知到哪個維度,即三維度。通常大眾社會和教育運作都基於這個三維度的思維模式。 有人認為第四維度是時間,但更廣泛來說,每個三維度的時空連續運動產生了四維度。因此,我們感知到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身處的正在往前運動的時空本身。
Thumbnail
經由定義生命間距而因此產生的時間,發現刻度可以是分秒、事件、現象、領悟或境界,再透過極致活在當下的體驗,在腦海裡描繪各種可能的現在、再套用在過去與未來,而讓這一刻的瞬間成為永恆,而產生奇異點。 善用並保護好心地,保持大腦高速運轉的人生。
Thumbnail
人不只是社會的動物,也是時間的動物。 在當下的時間,我們透過人際與團體等相互的關係,可以認知「我是誰」這個命題的一個面向。但,除了「現在」這個時間點外,每個人都背負了過去,因為「過去」才造就了現在的自我,透過不同文化圈、家庭、教育等等時間的塑造,每個人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特的個體。
剛好看到2018年的發文,連結放留言。 每個人的永遠長度定義不同,一世是30年,一甲子是60年。 古人餘命40載,打從有自主意識10歲起到40歲,約30年歲月,倘若16歲婚配,婚姻約25年。 現代人餘命76年左右,30歲結婚,婚姻約要撐45年,比古代足足多了20年,孩子也是要
Thumbnail
當我們出生在這世界, 沒有那麼多概念, 直到父母,環境,學校⋯等等給我們各式各樣的概念, 可以這樣, 不能那樣, 不是說「所有」的概念都不好、 而是要知道「這些只是概念」! 如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 其實他才是真正的傳人, 但是其他弟子學生都「認為」會是「大弟子」, 這個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Thumbnail
人生活的所在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生命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維度,這裡的維度指的是思維的層面。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能感知到哪個維度,即三維度。通常大眾社會和教育運作都基於這個三維度的思維模式。 有人認為第四維度是時間,但更廣泛來說,每個三維度的時空連續運動產生了四維度。因此,我們感知到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身處的正在往前運動的時空本身。
Thumbnail
經由定義生命間距而因此產生的時間,發現刻度可以是分秒、事件、現象、領悟或境界,再透過極致活在當下的體驗,在腦海裡描繪各種可能的現在、再套用在過去與未來,而讓這一刻的瞬間成為永恆,而產生奇異點。 善用並保護好心地,保持大腦高速運轉的人生。
Thumbnail
人不只是社會的動物,也是時間的動物。 在當下的時間,我們透過人際與團體等相互的關係,可以認知「我是誰」這個命題的一個面向。但,除了「現在」這個時間點外,每個人都背負了過去,因為「過去」才造就了現在的自我,透過不同文化圈、家庭、教育等等時間的塑造,每個人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特的個體。
剛好看到2018年的發文,連結放留言。 每個人的永遠長度定義不同,一世是30年,一甲子是60年。 古人餘命40載,打從有自主意識10歲起到40歲,約30年歲月,倘若16歲婚配,婚姻約25年。 現代人餘命76年左右,30歲結婚,婚姻約要撐45年,比古代足足多了20年,孩子也是要
Thumbnail
當我們出生在這世界, 沒有那麼多概念, 直到父母,環境,學校⋯等等給我們各式各樣的概念, 可以這樣, 不能那樣, 不是說「所有」的概念都不好、 而是要知道「這些只是概念」! 如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 其實他才是真正的傳人, 但是其他弟子學生都「認為」會是「大弟子」, 這個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Thumbnail
人生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