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內的循環經濟 -Unpackaged.U無包裝商店

2018/09/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走進位於三重小巷裡的Unpackaged.U商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架設在牆壁上、彷彿糖果罐的大型容器,容器裡裝了米、豆類、麵類、調味料、洗髮精,以及各式果乾等等,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自備容器來買!」。也就是說你必須帶著瓶子來買洗髮精哦!想不到吧〜
 Unpackaged.U就像是現代版的柑仔店,以「秤斤論兩」的模式販售商品,希望消費者能「需要多少,再買多少」,不要造成浪費。初期,商店也面臨顧客的質疑,但Unpackaged.U相信,購物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能依照需求購物。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像Unpackaged.U這樣的「無包裝商店」正悄悄的在各地延展!
 無包裝商店,顧名思義,店內的商品,沒有預先包裝,是由客人依照自己所需的份量自備容器來購物,店內不提供塑膠袋,若忘記帶盛裝容器,店內有提供空罐子或生物分解袋,不過須另外付費,而且所有商品都是以重量計價哦!也沒有最低消費限制,真的是要多少買多少呢!
這樣的消費模式,不會產生多餘的包裝垃圾,容器還能重複使用,環保又經濟!一般超市往往藉大包裝的優惠來吸引消費者,卻未必在過期前能用完,最後反而是浪費。「散賣」符合個人需求,不論份量多少,單價都一致,更可破除大眾「買大才便宜」的迷思!這最貼近生活的細節,卻也是我們最能控制垃圾生產量的環節之一。
「無包裝商店」從生活第一線開始做起,改變消費現狀,不購買有包裝的物品、不使用多餘包裝,直接利用自家容器取代包裝紙,讓消費者跳脫包裝、尺寸的限制,更將零廢棄、健康食材、環境減碳等議題特點結合融入商店的運作。
「無包裝商店」這股環保風其實是從國外吹進來的,不過商店在國內的發展較國外更為艱難。台灣氣候潮濕悶熱,食材保存不易,該如何維持食物的新鮮度為一大挑戰。其次,店內盛裝食品的容器因造型、功能特殊,大多是國外進口,金錢與貨源的管理更為龐雜。最重要的,必須刷新大眾的認知,翻轉舊有的消費習慣!剛開始許多人不了解為何購物還要自備容器?但透過店員的解說、街坊鄰居口耳相傳、在地推廣,大家漸漸認同和接受,並將無包裝理念傳播出去!
政府自今年初擴大限塑,購物塑膠袋須另外付費。雖然有助於減少使用量,卻不免引起抱怨:將環保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變相讓店家賺錢。「裸買裸賣」的無包裝概念,提供了另一種思維,重點不是誰要出錢,而是自備購物袋,盡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達到限塑真正的意義。相信台灣正點燃一場環保消費的革命!
責任編輯:沈安婕
核稿編輯:賴澤霖
參考資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