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北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臺北人》


白先勇,白崇禧之子,文學家,但我認為很難說是一位台灣文學家,其輕視台灣(於其中之《花橋榮記》可見少有之台灣人物,卻是被以台灣婆稱呼,還被描寫成是個粗魯的洗衣工,不僅勾搭正派之盧先生,後來還偷人),懷念著中國,就如同當年國民黨遷台不事建設僅將台灣視作反共之基地一般,這種傾向亦可見於本短篇小說集雖以臺北作為故事背景,然而卻是帶著濃厚的鄉愁,思念著回不去的故土,中國。不過,文學的品質並不取決於作者的政治傾向,前述僅不過做個粗略的介紹爾爾。


這十四篇短篇小說,固然故事情節各異,角色各不相同,惟其同者即故事中的角色幾乎都是自中國離鄉,時代所迫故遷於台北。而在情緒上,無論是故事中的主角,或是以第三人稱描寫的對象,都不難嗅出其中的對故鄉的愁思。所以我非常贊同本文集前歐陽子所評述之「今昔之比」作為文集的結構,更是敬佩將此連結到「靈肉之爭」與「生死之謎」。


本書讓我首次體驗到,不同於長篇所做的龐大敘事去表述某種意念或思想,卻是在不同的短篇中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愁思。分開來看各有其架構,惟合起來看亦且能見及貫穿其中之思線。


就如其中一篇《一把青》中的角色朱青來說,其內斂嬌澀,夫死於空軍空難時,其還哭到昏頭,幾年後避至台灣的她卻轉而變得如社交名花般地,談吐老練與世故,斯時其所被謠傳之戀愛/曖昧對象雖同死於空軍之空難,然朱青已不再如故,速速料理後事,仍照常地上了牌桌哼著《東山一把青》再摸個幾圈。這就像失了魂一般,而細究或許其所表露之意,即為失根者亦將魄留故土,如今僅為不具靈之空殼。


作為小說,於余秋雨於文集前所寫《世紀姓的文化鄉愁》亦且提及白先勇明確劃分小說與歷史,「讓小說中的人物成為一種獨特的真實」。白先勇說:「所有的小說都是假的,這是小說的第一個要素。...小說裡的真實,就是教人看起來覺得真。」余秋雨如續:「這樣,他也就維護了對人物進行獨立創造的權利,使他們不是作為歷史政治的註腳,而是回復到他們自身,磨研出一切人都能感應的有關人的意味。」這一部份,是我認為在跨越本書之外,值得予以提出者,即我們可以不去考究歷史真偽,而體會小說或文學中所散發出的情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5會員
391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