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讀《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悅步深思
2
《海水正藍》
3
《history等於his story?》
4
《物流人生》:資本社會的荒謬、異化與孤獨
5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無例外受迫於體制的所有個體
1
讀《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悅步深思
2
《海水正藍》
3
《history等於his story?》
4
《物流人生》:資本社會的荒謬、異化與孤獨
5
讀《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無例外受迫於體制的所有個體
書評
《世界之鑰》:在冷戰二元對立國際政治現實框架外看見自己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2025/02/02
3
批《別教出混蛋》:科學雞湯一碗四百八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2024/08/01
4
《扭曲的正義》—一份對司法體制的起訴書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2023/12/22
5
讀《她》—第三人稱的第三人稱
胡晴舫的書早被我買齊放在書櫃上,但他們從不生灰,因為就像上癮一般會一直地想去翻閱,但又總覺得許多書還沒看,太偏愛她的著作總是有點失衡,但難免地還是會手賤打開了第一頁於是接連翻到末尾。雖然總覺得想要每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閱讀一本她的著作,也趁隙在這之間去體會不同的文風與吸收不同的知識,但是裡頭的文字
2023/08/02
5
《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認識「他們」,讓「我們」更完整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90 說到手語,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幾多?除了電視上偶爾出現在螢幕一角的一位人士比手畫腳以外,似乎沒有彼此更多的了解。我們不知道那些手勢所表現的符號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那明白著的不是向「我們」傳達的訊息。這些訊息所
2023/04/04
3
《火口的二人》:災難,做愛,活著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69 《火口的二人》的故事除了以著作的方式呈現之外,也有電影的版本,而從著作到電影的轉化我認為是十分成功的,不過若是二者皆有觀讀將會更為完整。 電影中充斥著十分強烈的情慾張力,這也是觀影過後留下的深刻印象,相較
2023/03/01
8
1
《泅泳於死亡之海:母親桑塔格最後的歲月》:我們如何思考死亡?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說到桑塔格很難沒有人聽過,就像對文青提到村上春樹一般,這也是書名以「桑塔格」為名的緣由,即便在書裡頭作者 David Rieff 都以「蘇珊」稱呼他的母親。原先認為這會是種消費,畢竟所有人都認識
2023/02/12
6
《烏合之眾》:團結只有破壞力量大,文明卻將走向衰亡
致謝 微批 Paratext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author=121 勒龐(Gustave Le Bon)在一個世紀前的這本著作不只是對於群眾心理的分析,例如佛洛姆在《逃避自由》就曾對納粹支持者分析到這些失意的德意志群眾對於自由的捨棄,擁抱強人對於安全感的追索等。而在
2023/01/03
8
1
讀《生死場》—掙扎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37# 若未識得蕭紅,也會為裡頭描寫生死給震撼;而若識得她,則更為她坎坷掙扎的人生給驚駭,也更能體會出文字裡頭對生命蕭澀的意蘊。裡頭並無特定誰為主角,角色來來去去,也沒太多介紹,王婆、二裡半、趙
2022/11/28
7
《暴民法》—偽裝成政治哲學的風險管理學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73 作者Jason Brennan的著作中在台灣翻譯出版的除了本書之外,另一者即為《反民主》,尤其在近幾年的民粹主義討論中,更常見得到這些書籍的出現。雖然以如此批判的方式下了副標,但我著實地認為這本書是值得閱
2022/10/08
8
查看更多
《世界之鑰》:在冷戰二元對立國際政治現實框架外看見自己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2025/02/02
3
批《別教出混蛋》:科學雞湯一碗四百八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2024/08/01
4
《扭曲的正義》—一份對司法體制的起訴書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2023/12/22
5
讀《她》—第三人稱的第三人稱
胡晴舫的書早被我買齊放在書櫃上,但他們從不生灰,因為就像上癮一般會一直地想去翻閱,但又總覺得許多書還沒看,太偏愛她的著作總是有點失衡,但難免地還是會手賤打開了第一頁於是接連翻到末尾。雖然總覺得想要每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閱讀一本她的著作,也趁隙在這之間去體會不同的文風與吸收不同的知識,但是裡頭的文字
2023/08/02
5
《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認識「他們」,讓「我們」更完整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90 說到手語,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幾多?除了電視上偶爾出現在螢幕一角的一位人士比手畫腳以外,似乎沒有彼此更多的了解。我們不知道那些手勢所表現的符號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那明白著的不是向「我們」傳達的訊息。這些訊息所
2023/04/04
3
《火口的二人》:災難,做愛,活著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69 《火口的二人》的故事除了以著作的方式呈現之外,也有電影的版本,而從著作到電影的轉化我認為是十分成功的,不過若是二者皆有觀讀將會更為完整。 電影中充斥著十分強烈的情慾張力,這也是觀影過後留下的深刻印象,相較
2023/03/01
8
1
《泅泳於死亡之海:母親桑塔格最後的歲月》:我們如何思考死亡?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說到桑塔格很難沒有人聽過,就像對文青提到村上春樹一般,這也是書名以「桑塔格」為名的緣由,即便在書裡頭作者 David Rieff 都以「蘇珊」稱呼他的母親。原先認為這會是種消費,畢竟所有人都認識
2023/02/12
6
《烏合之眾》:團結只有破壞力量大,文明卻將走向衰亡
致謝 微批 Paratext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author=121 勒龐(Gustave Le Bon)在一個世紀前的這本著作不只是對於群眾心理的分析,例如佛洛姆在《逃避自由》就曾對納粹支持者分析到這些失意的德意志群眾對於自由的捨棄,擁抱強人對於安全感的追索等。而在
2023/01/03
8
1
讀《生死場》—掙扎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37# 若未識得蕭紅,也會為裡頭描寫生死給震撼;而若識得她,則更為她坎坷掙扎的人生給驚駭,也更能體會出文字裡頭對生命蕭澀的意蘊。裡頭並無特定誰為主角,角色來來去去,也沒太多介紹,王婆、二裡半、趙
2022/11/28
7
《暴民法》—偽裝成政治哲學的風險管理學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73 作者Jason Brennan的著作中在台灣翻譯出版的除了本書之外,另一者即為《反民主》,尤其在近幾年的民粹主義討論中,更常見得到這些書籍的出現。雖然以如此批判的方式下了副標,但我著實地認為這本書是值得閱
2022/10/08
8
查看更多
文學
《極簡囯》
極簡囯
2025/04/16
2
1
《路殺》
見聞路殺、寫下見聞路殺,寫下見聞路殺再自我批判,其實都只是逃避,把恐懼寄託在文字上。但一切依舊,不會有任何改變,死亡還是死亡。
2024/09/06
4
《極簡囯》
極簡囯
2025/04/16
2
1
《路殺》
見聞路殺、寫下見聞路殺,寫下見聞路殺再自我批判,其實都只是逃避,把恐懼寄託在文字上。但一切依舊,不會有任何改變,死亡還是死亡。
2024/09/06
4
泛論
《攝影的矛盾》:宣稱與阻礙真實的暴力
或許,經由攝影術所產製出的各種成品,例如電影、電視、劇集、相片等等,其實都並不是真實?尤其,人類社會所充斥著的無數媒體,甚至可以說不可計數的媒體正是人類社會的今日,我們所生活其中的這被媒體所建構的世界,會否只不過是個巨大的群體全息投影(Hologram)?
2025/07/15
3
《與德國學生對話的啟發:台灣的政治問題是語言問題》
語言與現實之間並不那麼理所當然的具有直接的指涉關係,這是至少最基本必須要被認識到的問題,在具有此前提認知的情形下,當我們把這樣的理解模型放置到台灣政治社會中的民族認同脈絡時,關於國家的問題,我們或許才能真正看到什麼才是最根源性的待解困難。
2025/05/28
5
4
《狗命》
好狗命,其實一點都不好。狗命,其實是苟命。不只狗,還有貓,雞牛鴨羊魚等等等等。問題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一切都能被化約為一個問題: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
2024/08/07
6
《外國、國外,與異格扎地:關於 J.K. 羅琳與台灣價值》
作為台灣人,我們可以只是台灣人,這樣就很好了。沒一定要比別人好,也沒有一定要比別人差。實際如是,理想,亦如是。
2024/08/02
4
1
《國會擴權即國會改革?沒有煙硝的內戰,法律外觀下的權力鬥爭》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2024/06/26
8
《為什麼我們需要長髮男?:關於偏見、良知與機運》
媒體消費素材如同社群各界曾為流行的JoJo立,擺出這樣的姿勢大多只為流量,卻可能沒有黃金精神(甚至沒看過作品也未必)。但當消費熱潮過了以後,社會改變了什麼?或者,我們將一切留待機率與命運來決定?
2024/06/10
10
《青鳥運動不會結束》
不過,臺灣的特殊處境在於民主的選舉卻是鑲嵌在目前地緣政治上的強權併吞意圖脈絡,使得這定期舉行的公民活動,次次都成為延命的死亡倒數。
2024/06/01
24
《我們可能沒有另一個十年》
然而,歷史並不會重複,因為能讓我們還能存有歷史概念的現狀,不過是純粹偶然,或說,必然的偶然。危機時刻不會有英雄,也不會剛好有悲劇燃起憤怒,更不會恰巧有個那麼類似的地方展演著暴力。
2024/05/20
7
1
《博恩的雙標與日常生活中的不正義》
於是,談什麼正義都太過奢侈,畢竟這種雙標就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小不正義,這些小小不正義正是隱藏在每個人言行中的潛在行為標準,而這區別對待的對象更是給強者更多的寬容,給弱者更多的嘲諷。試想,那些被當作笑話嘲笑的無法選擇自己命運的悲劇人生,有這麼多的話語權能讓自己的委屈聲音傳達到蓋過對他們的笑聲嗎?
2024/01/01
7
《博愛座不坐?女性主義、威權時代與其他》
在威權時代我們能知道的是,什麼都不要問,什麼都不用想,權威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無論這個權威是國家、師長、父母都一樣,囡仔人有耳無嘴就是如此的表彰。但時代已經不同了,脫離威權的民主時期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主體(subject)」,必須要自己思考、決定、負責,無法再不由分說地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從李昂與博
2023/09/22
12
3
查看更多
《攝影的矛盾》:宣稱與阻礙真實的暴力
或許,經由攝影術所產製出的各種成品,例如電影、電視、劇集、相片等等,其實都並不是真實?尤其,人類社會所充斥著的無數媒體,甚至可以說不可計數的媒體正是人類社會的今日,我們所生活其中的這被媒體所建構的世界,會否只不過是個巨大的群體全息投影(Hologram)?
2025/07/15
3
《與德國學生對話的啟發:台灣的政治問題是語言問題》
語言與現實之間並不那麼理所當然的具有直接的指涉關係,這是至少最基本必須要被認識到的問題,在具有此前提認知的情形下,當我們把這樣的理解模型放置到台灣政治社會中的民族認同脈絡時,關於國家的問題,我們或許才能真正看到什麼才是最根源性的待解困難。
2025/05/28
5
4
《狗命》
好狗命,其實一點都不好。狗命,其實是苟命。不只狗,還有貓,雞牛鴨羊魚等等等等。問題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一切都能被化約為一個問題: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
2024/08/07
6
《外國、國外,與異格扎地:關於 J.K. 羅琳與台灣價值》
作為台灣人,我們可以只是台灣人,這樣就很好了。沒一定要比別人好,也沒有一定要比別人差。實際如是,理想,亦如是。
2024/08/02
4
1
《國會擴權即國會改革?沒有煙硝的內戰,法律外觀下的權力鬥爭》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2024/06/26
8
《為什麼我們需要長髮男?:關於偏見、良知與機運》
媒體消費素材如同社群各界曾為流行的JoJo立,擺出這樣的姿勢大多只為流量,卻可能沒有黃金精神(甚至沒看過作品也未必)。但當消費熱潮過了以後,社會改變了什麼?或者,我們將一切留待機率與命運來決定?
2024/06/10
10
《青鳥運動不會結束》
不過,臺灣的特殊處境在於民主的選舉卻是鑲嵌在目前地緣政治上的強權併吞意圖脈絡,使得這定期舉行的公民活動,次次都成為延命的死亡倒數。
2024/06/01
24
《我們可能沒有另一個十年》
然而,歷史並不會重複,因為能讓我們還能存有歷史概念的現狀,不過是純粹偶然,或說,必然的偶然。危機時刻不會有英雄,也不會剛好有悲劇燃起憤怒,更不會恰巧有個那麼類似的地方展演著暴力。
2024/05/20
7
1
《博恩的雙標與日常生活中的不正義》
於是,談什麼正義都太過奢侈,畢竟這種雙標就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小不正義,這些小小不正義正是隱藏在每個人言行中的潛在行為標準,而這區別對待的對象更是給強者更多的寬容,給弱者更多的嘲諷。試想,那些被當作笑話嘲笑的無法選擇自己命運的悲劇人生,有這麼多的話語權能讓自己的委屈聲音傳達到蓋過對他們的笑聲嗎?
2024/01/01
7
《博愛座不坐?女性主義、威權時代與其他》
在威權時代我們能知道的是,什麼都不要問,什麼都不用想,權威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無論這個權威是國家、師長、父母都一樣,囡仔人有耳無嘴就是如此的表彰。但時代已經不同了,脫離威權的民主時期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主體(subject)」,必須要自己思考、決定、負責,無法再不由分說地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從李昂與博
2023/09/22
12
3
查看更多
影評
《罪人》:象徵、反基督與弱弱相殘
這是一個弱弱相殘的故事,Sammie 之所以是罪人,僅係因定罪者有此權力(Power)而已。然而,《罪》從(被指稱的)罪人視野述說故事,不僅電影作品本身即係對該權力之反抗,也是呈現給作為觀者的我們罪人的視界。
2025/07/29
2
《物流人生》:資本社會的荒謬、異化與孤獨
如此瑣碎,如此不值得一提,甚至沒有什麼喜怒哀樂可言,鏡頭語言是價值中立的,或說,這是一個寫實的虛構故事。或許是跟不同的人互動,或許是發生了小不幸,又或者是終於要發薪水了可以犒賞自己,這些大同小異的每日,突顯出的正是如同神話中薛西佛斯的日常:推著巨石,巨石滾下山,隔日再推,再滾,一切一再重複。
2025/07/09
3
《道熙啊》:二元化世界中的二元化限制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2025/03/26
2
《再見機器人》:以服從為代價方能換取的感動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2025/01/24
3
3
《Civil War》—自然狀態、倫理衝突與真實的追尋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2024/12/09
3
含有成人內容
《鋼琴教師》:符號、反情慾、「我」
有被稱為情慾電影的《鋼》,卻正好詮釋《鋼》的正對面;《鋼》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
2024/11/30
《自衛的藝術》:一則黑色喜劇的解構,關於性別、存在與符號
據此,大師中的大師是否存在,已無重要性可言。純粹實力鬥爭下的存在者所寫下的斷代史,都是所有人的通史,後見之明的回溯將能重估一切價值,所謂的客觀歷史,本身不過是權力的覆寫而已。
2024/09/21
2
《可憐的東西》:批判性觀看表面女/性解放故事
2024/07/23
8
1
《死亡處女》:真相、轉型正義與共生
真相的獲得並沒有任何的利弊可言,多了真相對於寶琳娜而言並不會增加任何利益、減少弊害,寶琳娜就如同許多民主化社會所處理的轉型正義議題一般,亦即,真相的追尋並非為了任何實際的利益,卻只因為真相本身所具有道德重量而如此汲汲營營。
2024/06/22
4
《Perfect Days》:對於過去的思鄉病
其實生命都一樣,死亡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件。有一天我們都會開始懷念,懷念當下被認為無聊卻在將來成為寶物的東西。懷念那些舊日時光。懷舊,是為Nostalgia,思鄉病。然而,過去是過去式,也是回不去的故鄉。Perfect days。
2024/06/18
6
查看更多
《罪人》:象徵、反基督與弱弱相殘
這是一個弱弱相殘的故事,Sammie 之所以是罪人,僅係因定罪者有此權力(Power)而已。然而,《罪》從(被指稱的)罪人視野述說故事,不僅電影作品本身即係對該權力之反抗,也是呈現給作為觀者的我們罪人的視界。
2025/07/29
2
《物流人生》:資本社會的荒謬、異化與孤獨
如此瑣碎,如此不值得一提,甚至沒有什麼喜怒哀樂可言,鏡頭語言是價值中立的,或說,這是一個寫實的虛構故事。或許是跟不同的人互動,或許是發生了小不幸,又或者是終於要發薪水了可以犒賞自己,這些大同小異的每日,突顯出的正是如同神話中薛西佛斯的日常:推著巨石,巨石滾下山,隔日再推,再滾,一切一再重複。
2025/07/09
3
《道熙啊》:二元化世界中的二元化限制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2025/03/26
2
《再見機器人》:以服從為代價方能換取的感動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2025/01/24
3
3
《Civil War》—自然狀態、倫理衝突與真實的追尋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2024/12/09
3
含有成人內容
《鋼琴教師》:符號、反情慾、「我」
有被稱為情慾電影的《鋼》,卻正好詮釋《鋼》的正對面;《鋼》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
2024/11/30
《自衛的藝術》:一則黑色喜劇的解構,關於性別、存在與符號
據此,大師中的大師是否存在,已無重要性可言。純粹實力鬥爭下的存在者所寫下的斷代史,都是所有人的通史,後見之明的回溯將能重估一切價值,所謂的客觀歷史,本身不過是權力的覆寫而已。
2024/09/21
2
《可憐的東西》:批判性觀看表面女/性解放故事
2024/07/23
8
1
《死亡處女》:真相、轉型正義與共生
真相的獲得並沒有任何的利弊可言,多了真相對於寶琳娜而言並不會增加任何利益、減少弊害,寶琳娜就如同許多民主化社會所處理的轉型正義議題一般,亦即,真相的追尋並非為了任何實際的利益,卻只因為真相本身所具有道德重量而如此汲汲營營。
2024/06/22
4
《Perfect Days》:對於過去的思鄉病
其實生命都一樣,死亡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件。有一天我們都會開始懷念,懷念當下被認為無聊卻在將來成為寶物的東西。懷念那些舊日時光。懷舊,是為Nostalgia,思鄉病。然而,過去是過去式,也是回不去的故鄉。Perfect days。
2024/06/18
6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