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鑰》:在冷戰二元對立國際政治現實框架外看見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803#(& picture credit;媒體與本文標題不同,特此註明)




我們如何看見自己?除了鏡子,只能經由他人。鏡中看到的自己,除了生理層面之外,自我形象仍是主觀的。然而,經由他者,我們才能突破主觀的限制,認識自己。當然,這並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客觀,甚而,這樣的客觀或許本就永不可及,尤其這也遠非重點,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主觀的「我」以外去看見「我」。




《世》正是如此的媒介。在時間上跨越了四個世紀,空間上也跨越了半個地球,在台灣與波蘭之間,在過去與現在或許鮮爲人知的「歷史」,被匯集成浩繁的著作。雖說浩繁,但作者過往的寫作是以文學中的散文為主,對於文字的熟稔讓一本歷史著作可以被書中所稱的大眾史學更加大眾的語言給述說。這是重要的。因為我認為《世》是一本讓台灣人認識作為台灣人的「我」的文本。




內容所引用的資料自學術研究至臉書貼文,這些曾經發生的歷史或許甚至對於當時在事件中的人而言都不知曉兩國之間有如此多的溝通絲縷,而我們與其他的各國之間,或許也有如此多的交流往來,而這些事件能被集聚成爲知識,即係有賴於如此歷史研究將各種資訊搜集、勾稽、考證,進而書寫,方有可能。




其實在《世》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早至航海、殖民時期,甚至是今日的網路時代,內容的重點都是在各種資料所顯示的雙方互動中,「波蘭人怎麼看待我們?」。殖民繁盛的年代這是一個物資豐饒的島嶼,冷戰時期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前哨,今日則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潛在始戰點。於是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福爾摩沙不只是一個地理名稱,無論任何時期皆然,當一個自然事實(地理區域)被以語言(人工造物)給賦名,這個自然事實就不再是價值中立的了。




這也可以對應到書中考察了在波蘭有48個台灣或福爾摩沙的地點,這些地點之所以被定名如此多與其具有遙遠的特質有關,有些也同時具有亂或是窮的特質,並且,許多名稱的由來都源自冷戰時期的訊息使然。那時的波蘭是共產主義的陣營,相對的,台灣則是這個陣營的對立面,那麼在政治宣傳(propaganda)下就算看似無色的地理名稱,都必然地會被渲染上顏色。




各類事件在《世》中都有詳書,在此複述僅屬冗贅。這裡更想要去探討的是「為什麼我們要去知道別人怎麼看待我們?」這樣的問題。




這種認識自己的過程並不是哲學意義上的,而是政治現實意義上的。若從理論來審核現實,固然會得出各種結論,但這些結論未必是務實的。舉例而言,在法規範的設計上或許會有一種相較於現實更好的「應然」存在,但這現實若不可行,或許出於資源有限,或許出於與文化的扞格,那麼「實然」上這就未必是一個應然成立的應然了。




國際政治現實有如賽局,而賽局並不是單人遊戲,既然玩家是複數(甚至並不是兩人而已的遊戲),那麼就不可能忽視其他參與者的觀點。在不同觀點下,台灣是國家、是國號、是棋子、是(國內)地區,當然有種說法是不同觀點的衝撞下會淬鍊出真理。然而,如同前述,政治現實完全與所謂真理、所謂哲學毫無關係。與政治關涉的只有「權力(Power)」。




權力才是政治問題中唯一重要的事情,也因此這塊島嶼究竟「是」什麼,端視於那種觀點的權力最大而已,而與國家理論中什麼是國家這類問題的關聯性反而不那麼密切。權力的概念或能簡單定性為影響力,因此,顯而易見地軍事實力(武力)必然是種權力。然而,語言的解釋卻也是種權力,就如同前述在關於一塊存在於地球上的島嶼的定名上,就呈現出權力觀點間的歧異。據此,去談論、主張這塊島嶼的名字與意義,就不單單只是意氣之爭,而是存亡之戰。




台灣對於外國的想像普遍貧乏,說到外國通常指涉的都是白人、男性、藍眼珠,更具體來說就是美國人。也是在這種脈絡下,才會出現看到如此特質的異邦人,台灣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說英美語,同樣在這個脈絡下,也差別對待了不是如此特質的異邦人(例如「美語老師」與「外勞」的負面歧視對待)。既然對於「外國」的理解如此,那麼更延伸的國際政治亦相差不遠。不管是在過往的冷戰時期的美蘇陣營對立,又或者是在今日的美中陣營對立,都是以相當二元的方式在理解國際政治現實,然而這卻忽略了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也忽略了世界上的國家不只兩個,也忽略了所謂的國際一詞中的國就不可能只有二個(否則簡稱為二國政治即可)。




當然,政治現實正是權力現實,因此用棋局來理解是一種最素樸有力的框架。但框架從來就不是單一的,就如同今日的框架形成若非在昨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轟炸了珍珠港使得美國參戰至戰後成為世界霸權(及其後的衰退),今日的世界秩序也將不如其所是。但人類的懶惰經常地讓人將當下逆溯回過去,以此正當化當下(民族國家的民族史亦是如此)。同理,我們也理所當然地持續應用著冷戰的框架在看待國際政治現實,然而,這卻仍然無法掩蓋戰後所存在迄今的二元國際政治現實對立框架,實際卻並非普世、歷來皆然,即便這是一個重要的框架。




這裡所說的並不是主張要突破這個框架、以其他框架取代這個框架,卻是指出我們的框架其實不只一個的這個事實。《世》的內容正是以非冷戰二元對立國際政治現實框架下所生成的著作,畢竟台灣是個小國,相較於兩大國間(美中)波蘭也顯得微小。但是,只要國家作為國家,個體的任何舉動都會影響到全體。簡言之,或許世界的局勢就像西洋棋一般是兩個玩家在擺弄各個棋子,但採用其他的遊戲例如跳棋(有多個玩家,雖然也有許多棋子)來理解如此的國際現實,或許不僅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實際上,即便在冷戰時期,存在於波蘭(共產主義)與台灣(資本主義)間非官方的互動、檯面下的互動,從來也沒有少過,《世》中即有諸多此類的資料。




說到波蘭,對台灣人而言或許最為有印象的是「波波」,甚至在我個人2023年至波蘭旅遊時,因為對於「東歐」有著既有的想像(偏見),甚至當時還十分害怕遇到搶劫。當然,在經歷半個月的走訪後才發現原先的理解其實是誤解,或說波波的議題也不過是台灣的政策下所形成對於波蘭的污名化。(關於這趟旅程也寫成了一篇文章《獨來獨往波蘭:十六天在華沙與克拉科夫》,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482beaefd89780001027e91)相對的,波蘭是怎麼看待台灣,例如書中提到的「叛省」、「叛島」或是「好的中國」,或許就不是我們能苛責的了。畢竟,相較於波蘭有確切的國家定位,台灣對外甚至還是以 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或是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自居。




當然,迄今已有許多現實是無法倒流,過往造就了我們現今的生存處境:一個在強權對壘下的邊陲島嶼。但今日的我們的所作所為,仍將繼續影響、創造未來的我們的生存處境。若說在資訊越是充足的情形下所做出的行動越是適當,那麼去認識其他國家的人如何看待我們就是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政治的權力遊戲本就是攸關生死,縱使表面上看來乾淨,裏下仍是存有著無盡的血污,因此,對於我島作為一個小國而言,更是如履薄冰,一個失足或許就再沒有下一步。基此,《世》是一個我們去認識他們(我們以外的人)怎麼認識我們的來源,而這等認識之所以有其必要性(也就是為什麼要知道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即係因為我們希望能在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讓每一步都還有下一步,也讓我們能免於因為一直有著下一步,就誤會於亡國感是為虛妄的倖存者偏差。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結合於鄭南榕所言,《世》所揭示出關於國際政治現實的層面,讓我們知道我們不僅必須對著自己說,也必須對著世界說:




「雖然,我島是為小國,但是,我島可為好國。」













raw-image


內容總結
世界之鑰
5
/5
avatar-img
83會員
388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1/5別教出混蛋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胡晴舫的書早被我買齊放在書櫃上,但他們從不生灰,因為就像上癮一般會一直地想去翻閱,但又總覺得許多書還沒看,太偏愛她的著作總是有點失衡,但難免地還是會手賤打開了第一頁於是接連翻到末尾。雖然總覺得想要每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閱讀一本她的著作,也趁隙在這之間去體會不同的文風與吸收不同的知識,但是裡頭的文字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90 說到手語,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幾多?除了電視上偶爾出現在螢幕一角的一位人士比手畫腳以外,似乎沒有彼此更多的了解。我們不知道那些手勢所表現的符號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那明白著的不是向「我們」傳達的訊息。這些訊息所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69 《火口的二人》的故事除了以著作的方式呈現之外,也有電影的版本,而從著作到電影的轉化我認為是十分成功的,不過若是二者皆有觀讀將會更為完整。 電影中充斥著十分強烈的情慾張力,這也是觀影過後留下的深刻印象,相較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說到桑塔格很難沒有人聽過,就像對文青提到村上春樹一般,這也是書名以「桑塔格」為名的緣由,即便在書裡頭作者 David Rieff 都以「蘇珊」稱呼他的母親。原先認為這會是種消費,畢竟所有人都認識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1/5別教出混蛋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胡晴舫的書早被我買齊放在書櫃上,但他們從不生灰,因為就像上癮一般會一直地想去翻閱,但又總覺得許多書還沒看,太偏愛她的著作總是有點失衡,但難免地還是會手賤打開了第一頁於是接連翻到末尾。雖然總覺得想要每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閱讀一本她的著作,也趁隙在這之間去體會不同的文風與吸收不同的知識,但是裡頭的文字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90 說到手語,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幾多?除了電視上偶爾出現在螢幕一角的一位人士比手畫腳以外,似乎沒有彼此更多的了解。我們不知道那些手勢所表現的符號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那明白著的不是向「我們」傳達的訊息。這些訊息所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369 《火口的二人》的故事除了以著作的方式呈現之外,也有電影的版本,而從著作到電影的轉化我認為是十分成功的,不過若是二者皆有觀讀將會更為完整。 電影中充斥著十分強烈的情慾張力,這也是觀影過後留下的深刻印象,相較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說到桑塔格很難沒有人聽過,就像對文青提到村上春樹一般,這也是書名以「桑塔格」為名的緣由,即便在書裡頭作者 David Rieff 都以「蘇珊」稱呼他的母親。原先認為這會是種消費,畢竟所有人都認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陳文茜  2024 時報出版 分類:散文  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拿到的版本是裸背線裝,非常美麗,排版也是前所未見的舒適,因為字體很大(笑),但其實這本書談及的問題跟舒適簡直扯不上邊。 又一次,接觸國際議題時總是強烈感受到自己的無知,但比起這個,我比較擔心自己漠不關心,所以即使欠缺對國際新聞、情勢的認識,我還是會關心,也告誡
Thumbnail
《時勢》書評,用總經角度白話分析日本、韓國、歐盟、英國、中東、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解一個國家為何會發展到現在這樣。講的很白話又有大量資料、圖表佐證,適合當歷史+經濟的入門書。書看完後再搭配影片更有感,五星好評小 Lin yyds。
Thumbnail
《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 本書談論的東西很多,談中國、談記者、談美中外交關係、談媒體角色、談記者個人生涯,談很多很多,但更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談的是「時間」。 以最簡單又最直觀的時序發展來看,這本書完整地走完一個中國現代史。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大概是受到時局動盪的影響,最近還滿想閱讀一些軍事的書籍,增進自己的軍事基本知識。 在網路上看到《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一書,可以說打動我的心。大概是感受到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日益壯大,不僅是從國際新聞上讀來的干涉野心,從媒體識讀層面也能感受到大外宣的龐大野心。
Thumbnail
這雖然是本薄冊,詩意的語言講述一段沈重的歷史事件,腦中自然地匯聚出一幕又一幕畫面。搭配非常適切的書名,是一本我認為愈看愈有意思的小書。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陳文茜  2024 時報出版 分類:散文  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拿到的版本是裸背線裝,非常美麗,排版也是前所未見的舒適,因為字體很大(笑),但其實這本書談及的問題跟舒適簡直扯不上邊。 又一次,接觸國際議題時總是強烈感受到自己的無知,但比起這個,我比較擔心自己漠不關心,所以即使欠缺對國際新聞、情勢的認識,我還是會關心,也告誡
Thumbnail
《時勢》書評,用總經角度白話分析日本、韓國、歐盟、英國、中東、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解一個國家為何會發展到現在這樣。講的很白話又有大量資料、圖表佐證,適合當歷史+經濟的入門書。書看完後再搭配影片更有感,五星好評小 Lin yyds。
Thumbnail
《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 本書談論的東西很多,談中國、談記者、談美中外交關係、談媒體角色、談記者個人生涯,談很多很多,但更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談的是「時間」。 以最簡單又最直觀的時序發展來看,這本書完整地走完一個中國現代史。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大概是受到時局動盪的影響,最近還滿想閱讀一些軍事的書籍,增進自己的軍事基本知識。 在網路上看到《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一書,可以說打動我的心。大概是感受到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日益壯大,不僅是從國際新聞上讀來的干涉野心,從媒體識讀層面也能感受到大外宣的龐大野心。
Thumbnail
這雖然是本薄冊,詩意的語言講述一段沈重的歷史事件,腦中自然地匯聚出一幕又一幕畫面。搭配非常適切的書名,是一本我認為愈看愈有意思的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