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陳令洋:綠豆糕棋盤稿紙+莒光日臺灣文史——林衡道口述/宋晶宜筆記《臺灣夜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件藏品】

1. 雖然說有圖不一定有真相,但這本書圖真的很多。

2. 「莒光日古蹟仙」+「三十年國中國文第一課作者」聯手鉅獻,不看可惜(?

3. 「你知道安平壺的由來嗎?吃檳榔的習慣是怎麼開始的?以前的人蓋房子有什麼規矩?童乩扶鸞是什麼人?劍潭和鄭成功有何關係?元旦為什麼不能吃稀飯?牛也要過『牛生日』?田頭田尾土地公是什麼意思?『哭路頭』的風俗是怎麼的?景美、公館、古亭這些地名有它的由來嗎?林投是人還是樹?愛玉冰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嗎?你懂風水嗎?何謂螞蟻穴?何謂蛤蟆穴?」——這段是我從序文裡頭摘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點興趣,這本書裡面都有答案。但還是查證一下比較好,因為這本書有點老。


小時候聽『天方夜譚』津津有味,如今聽『臺灣夜譚』也同樣入迷……

-噢!你是說李立群那個嗎?

-不是,你說的那個是臺灣怪譚。而且這段話也不是我說的,是宋晶宜說的。

-宋晶宜是誰?

-「啊好像棋盤似的我看倒有點像稿紙真像一塊塊綠豆糕……」

-停!我知道!衣料就是衣料,雅量的那個稿紙……不是啦,雅量的那個宋晶宜嗎?

——正是!

raw-image

  說起宋晶宜,三十年來在臺灣受過國中國文教(ㄊㄨˊ)育(ㄉㄨˊ)者,人人都可以背上兩句稿紙綠豆糕。但他除了國文課本名篇〈雅量〉之外,到底還寫過什麼文章、做過些什麼文化事業?恐怕沒幾個人說得出來。如果你國中國文有在上課的話,可能還是不會記得課本上有寫,他任職過《民生報》,後來還當到總編輯。

  所以,今天就來說一件他在任職《民生報》時期做過的事情。

  1979年1月起,《民生報》上開始連載「臺灣夜譚」專欄。這個專欄原先是直接邀請林衡道先生(1915-1997)撰寫,希望系統性地介紹臺灣的民俗風土——說起林衡道,相信在那個年代當過義務役的男性長輩們應該都不陌生,因為當時的林衡道經常在軍中的「莒光日」電視節目上向阿兵哥們講述臺灣古蹟,同時進行政治教育——1979年的林衡道,時任臺灣省文獻會(現在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委。由於當時的臺灣省文獻會位在臺中市東區,林衡道得經常往返奔波於臺北、臺中兩地,無法靜下來寫作。於是幾經商量之後,這個專欄決定由林衡道口述、宋晶宜進行文字紀錄。

raw-image

  但事情卻沒有想像中容易。宋晶宜原本預期他只要把錄音的內容文字化便可,殊不知林衡道不喜歡錄音機,他說那會打斷他的靈感,於是宋晶宜只好純以筆記的方式完成紀錄,再由林衡道本人親自修改。據說他的要求很嚴格,每篇文章務求有條不紊、詳實、完整;他們更一起針對這個專欄,設想讀者的角度,調整寫作方向,讓文章在嚴謹之餘,更顯生動有趣(簡直就是臺灣民俗版的「拾藏」計畫嘛)

  林衡道認為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好。原本宣稱自己忙碌的他,從這個計畫開始之後,反倒表現得積極異常。宋晶宜平均一週得去拜訪他兩到三次,即使遇到國定假日、週末、休假他都不肯休息,依然事先敲定訪問時間。就這樣,他們只花了兩個月不到,就完成了原本預期十萬字的目標,並隨即在《民生報》陸續刊載了約半年的時間。內容無所不包,舉凡臺灣各地的傳統生活風俗、傳說掌故、特產名勝等必須花費大量心力調查搜羅的冷知識,在他們的敘述下,都像是信手拈來、娓娓道出。而專欄的文章也在一年後(1980年7月)由眾文圖書公司集結出版,更在書前以九十多頁的篇幅,排列了兩百多張照片,作為文章內容的佐證。當然,作為政府文獻部門的首長,林衡道的民俗論述自然符合當時政府的立場。《臺灣夜譚》一書中經常透過明示、暗示,強調臺灣文化直接受到大陸影響,兩岸文化不可分割,而這也是他在當時從事各種臺灣文化推廣時的一貫宣稱。

raw-image

  林衡道並非嚴謹定義下的歷史學者(他自己也堅決反對被稱作歷史學者)。他早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經濟科,後來受到日本民俗學泰斗柳田國男的影響,才投入民俗方面的研究。林衡道出身板橋林家,父親是也曾任職過臺灣省文獻會主委的林熊祥,但家學淵源卻未必全是他知識追求的助力,他對記者說過:「我父親最看不起民俗調查,他說做學問就是要治經史,他罵我和調查客家山歌的王金連,是文獻會最不爭氣的兩個人。[1]」但他依然長時間投入臺灣鄉土田野調查。1952年進入臺灣省文獻會後,陸續編寫過《臺灣歷史百講》、《臺灣寺廟大全》、《臺灣公路史蹟名勝之導遊》、《臺灣勝蹟採訪冊》等數十部著作。1970年代起,他經常在「臺灣史蹟源流會」的主辦或協辦下,參訪、介紹臺灣各地古蹟,他的知識與史觀才開始直接對台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近年來常針對時事發言的警政名人葉毓蘭,早年就因這層淵源跟著林衡道先生,遍訪過臺灣各地的古蹟名勝,才認識到「臺灣和大陸血濃於水的關連」[2]。

  就在「臺灣夜譚」這個專欄推出的前後,宋晶宜正開始於《民生報》上寫作大量的藝術文化報導;而林衡道正開始投入「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訂定工作,日後也將開啟一連串古蹟維護運動,成為臺灣「文化恐怖份子」[3]的先驅。所以在此之後,宋晶宜還採訪過林衡道,寫過幾篇倡議立法保護文化資產的報導。

  這是多久之前的事情呢?提供大家一個時間座標。《臺灣夜譚》出版8年後,宋晶宜才會出版一本書叫《看星斗的夜晚》(1988),那本書裡的〈雅量〉才會在隔年被政大的董金裕教授選入國立編譯館的課本中,成為你我都愛嘴個幾句的典故。

  比典故還早的事兒,你看多久。

 

[1] 〈林衡道 為古蹟請命˙聲嘶力不竭 向年齡挑戰˙臨老做學問〉,《民生報》07文化新聞版,1982.04.30。
[2] 邱秀堂,〈懷思感念臺灣古蹟仙 林衡道教授〉,《人間福報》電子版2016.01.31,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8630
[3] 典出中華臺北市長柯文哲2015年11月對文資團體的批評。


★作家小傳

林衡道(1915-1997),生於日本雜司谷(今東京都),風土民俗學者。林衡道8歲回臺灣,就讀臺北樺山小學(今臺北市政府),後再去日本。1974年擔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調查、研究臺灣的古蹟,因而被人尊為「古蹟仙」。

林衡道創作文類包括論述、小說、傳記及兒童文學。題材以歷史、民俗為主,獻身於臺灣史蹟研究,致力於民俗文化的尋根工作,也被譽為「臺灣史料百科」、「臺灣活字典」。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陳令洋 清大臺文所碩士,興趣是詩與書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藏頭鵝〉/曾江山 ●〈四季〉/蘇晏德 ●〈菜脯味〉/柳青亮 ●〈想bē通ê情路〉/陳俐雯 ●〈淡水河〉/蔡雲雀 ●〈救護台語〉/王壬辰 ●〈葉仔〉/杜信龍 ●〈細蕊花〉/魏素湄 ●〈詩起造ê厝〉/黃靜惠 ●〈懷念〉/曾煥灶 囡仔詩 ●〈氣味〉/洪錦田 台灣人寫真 心內話 生活ê藝術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藏頭鵝〉/曾江山 ●〈四季〉/蘇晏德 ●〈菜脯味〉/柳青亮 ●〈想bē通ê情路〉/陳俐雯 ●〈淡水河〉/蔡雲雀 ●〈救護台語〉/王壬辰 ●〈葉仔〉/杜信龍 ●〈細蕊花〉/魏素湄 ●〈詩起造ê厝〉/黃靜惠 ●〈懷念〉/曾煥灶 囡仔詩 ●〈氣味〉/洪錦田 台灣人寫真 心內話 生活ê藝術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台文青年 ●〈月娘〉/陳柏均 ●〈夕陽〉/郭誌遠 ●〈同學〉/陳品昇 ●〈冊〉/郭瑢妡 ●〈Im-ga̍k-huē〉/高嘉徽 囡仔詩 ●〈阿弟仔乖 / 拍pho̍k仔〉/楊振裕 ●〈西瓜 / 跤球 / 冬瓜〉/陳美圓 心內話 台灣人寫真 演講稿 逐家來phò-tāu Lán來講看māi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台文青年 ●〈月娘〉/陳柏均 ●〈夕陽〉/郭誌遠 ●〈同學〉/陳品昇 ●〈冊〉/郭瑢妡 ●〈Im-ga̍k-huē〉/高嘉徽 囡仔詩 ●〈阿弟仔乖 / 拍pho̍k仔〉/楊振裕 ●〈西瓜 / 跤球 / 冬瓜〉/陳美圓 心內話 台灣人寫真 演講稿 逐家來phò-tāu Lán來講看māi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暗時iáu有日頭〉/林益彰 ●〈Guán 囡仔ê媽媽〉/劉瑞發 ●〈車站〉/黃明瑄 ●〈蹛院五周年有感〉/王壬辰 ●〈台毒〉/李淑貞 ●〈內心ê期待〉/蔡雲雀 ●〈三牲〉/顏安廷 ●〈水仙〉/曾民華 ●〈Hiān-tai 10 Gōng〉/Ngô͘ Ka-bêng 台灣人寫真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暗時iáu有日頭〉/林益彰 ●〈Guán 囡仔ê媽媽〉/劉瑞發 ●〈車站〉/黃明瑄 ●〈蹛院五周年有感〉/王壬辰 ●〈台毒〉/李淑貞 ●〈內心ê期待〉/蔡雲雀 ●〈三牲〉/顏安廷 ●〈水仙〉/曾民華 ●〈Hiān-tai 10 Gōng〉/Ngô͘ Ka-bêng 台灣人寫真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台灣寶島〉/蘇聖詠 ●〈食kah膨sai-sai,安平bat劍獅〉/陳俐雯 ●〈風中ê蠟燭〉/蔡雲雀 ●〈我知影〉/李淑貞 ●〈烏色玫瑰花〉/林益彰 ●〈口白〉/杜信龍 囡仔詩 ●〈稻子黃黃黃/阿媽ê菜園仔內〉/楊振裕 囡仔寫看māi 台文青年 逐家來phò-tāu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台灣寶島〉/蘇聖詠 ●〈食kah膨sai-sai,安平bat劍獅〉/陳俐雯 ●〈風中ê蠟燭〉/蔡雲雀 ●〈我知影〉/李淑貞 ●〈烏色玫瑰花〉/林益彰 ●〈口白〉/杜信龍 囡仔詩 ●〈稻子黃黃黃/阿媽ê菜園仔內〉/楊振裕 囡仔寫看māi 台文青年 逐家來phò-tāu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無日頭ê日子〉/周惠晟 ●〈2018福爾摩沙天秤座〉/崎仔頭赤子 ●〈數字〉/郭文玄 ●〈影跡〉/李淑貞 台灣人寫真 ●〈「忠黨愛國」ê受難者〉/林俊育 ●〈筍仔跤ê糖霜丸(二)〉/許珮旻 台語sa攏有講座 ●〈台語tī歷史研究ê必要性——tuì台灣史講起〉/邱宴藜 台灣漫感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無日頭ê日子〉/周惠晟 ●〈2018福爾摩沙天秤座〉/崎仔頭赤子 ●〈數字〉/郭文玄 ●〈影跡〉/李淑貞 台灣人寫真 ●〈「忠黨愛國」ê受難者〉/林俊育 ●〈筍仔跤ê糖霜丸(二)〉/許珮旻 台語sa攏有講座 ●〈台語tī歷史研究ê必要性——tuì台灣史講起〉/邱宴藜 台灣漫感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烏甕串(o͘-àng-chhǹg)〉/郭禹秀 ●〈龜leh hah-hì〉/郭文卿 ●〈茶鈷ê人生〉/林益彰 ●〈失眠〉/陳政亮 ●〈鐵枝路尾——記念二二八〉/杜信龍 心內話 台文博覽會 Tâi-bûn Expo ●活動相片 台灣人寫真 ●〈我上沉重ê角色〉/賴謙德 演講稿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烏甕串(o͘-àng-chhǹg)〉/郭禹秀 ●〈龜leh hah-hì〉/郭文卿 ●〈茶鈷ê人生〉/林益彰 ●〈失眠〉/陳政亮 ●〈鐵枝路尾——記念二二八〉/杜信龍 心內話 台文博覽會 Tâi-bûn Expo ●活動相片 台灣人寫真 ●〈我上沉重ê角色〉/賴謙德 演講稿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岸〉/李天群 ●〈老友〉/陳政亮 ●〈誤會〉/柯柏榮 ●〈道路——寫hōo台獨前輩宗像隆幸〉/蔡秀菊 ●〈阿爸、阿母〉/黃靜惠 ●〈上帝ê金手指——記2020 ê日環蝕〉/陳惠雅 台文青年 台語行讀 台灣人寫真 ●〈Ace(上)〉/Lîm Bêng-seng 台語sa 攏有講座
Thumbnail
做伙來唸詩 ●〈岸〉/李天群 ●〈老友〉/陳政亮 ●〈誤會〉/柯柏榮 ●〈道路——寫hōo台獨前輩宗像隆幸〉/蔡秀菊 ●〈阿爸、阿母〉/黃靜惠 ●〈上帝ê金手指——記2020 ê日環蝕〉/陳惠雅 台文青年 台語行讀 台灣人寫真 ●〈Ace(上)〉/Lîm Bêng-seng 台語sa 攏有講座
Thumbnail
建成圓環內,一個阿伯在熙來攘往的人潮中穿梭自如,來到這一家時常光顧的小店,點了一盤蚵仔煎,不計形象地大啖起來。 ──這是六○年代的庶民日常。 這個「日常」,在台灣人看來稀鬆平常,但如果我跟你說,故事主角是一位以英語寫作縱橫美國文壇數十年之久,享譽海外的作家林語堂,是不是有一種怪異的違和感呢?
Thumbnail
建成圓環內,一個阿伯在熙來攘往的人潮中穿梭自如,來到這一家時常光顧的小店,點了一盤蚵仔煎,不計形象地大啖起來。 ──這是六○年代的庶民日常。 這個「日常」,在台灣人看來稀鬆平常,但如果我跟你說,故事主角是一位以英語寫作縱橫美國文壇數十年之久,享譽海外的作家林語堂,是不是有一種怪異的違和感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