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露得清洗面乳-合成蠟-塑膠微粒」..."合成蠟"會是下一個"未審先判"受害者嗎?

2019/02/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日(2/17)蘋果日報《露得清洗面乳用合成蠟含塑膠微粒,環保署發函業者禁用》報導──但想提醒的是:成分標示INCI=Synthetic Wax(合成蠟),不完全代表"=塑膠(PE)"...
在我國「法規:自2018.07.01起不得販賣含塑膠微粒的化妝品及個人清潔用品」的今天──未曾想知名大廠牌「洗面乳-柔珠」竟遭爆料還在用"塑膠微粒"?──節錄新聞如下:
《蘋果》請環保署檢驗洗面乳,踢爆知名品牌露得清(Neutrogena)一款「淨化活力洗面乳」,其成分合成蠟竟含有塑膠微粒;環保署近期將發文所有清潔用品業者,要求含合成蠟的產品都須更換配方。(來源)
仔細閱讀內文,可以發現:主要癥結在「對於"合成蠟(Synthetic Wax)"是否屬塑膠微粒?無明確解釋(定義)」──洗面乳中所用柔珠(材質)之"聚合物-分子量"大小認知,有落差──多小=視為"合成蠟"or多大=視為"塑膠微粒"?沒人畫出標線。
因此,並未對"露得清洗面乳"開罰!

MSMF觀點:

就此新聞事件,提出3點見解:
(1)成分標示INCI=Synthetic Wax(合成蠟),不完全代表就是"塑膠"成分,也可能是其他碳氫化合物。(參→COSING: SYNTHETIC WAX)
所謂「合成蠟」──重點在「合成」兩字,指:人為加工製成的"蠟質(成分)"──來源有「費托合成(Fischer–Tropsch process)」製造:各式"分子量大小、軟硬度、融點高低......等"「品質穩定一致」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 即烴類),例如:各種不同型號/屬性的"石蠟(paraffin wax)"。
另外,聚乙烯分子(polyethylene, 即常見的PE塑膠)在分子量"低"的狀態下,也能展現類似"蠟"的特性──所以"低分子量PE及其衍生物"也是合成蠟的來源之一。
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INCI=Synthetic Wax(合成蠟)」──可能需要再進一步問:它是"PE塑膠"or"石蠟"材質or"塑膠+石蠟的混合型"等?──這樣才能真正斷定:洗面乳所用之柔珠,是不是違法-使用塑膠微粒?
僅從"包裝上-成分標示(INCI)"──其實難以判斷!
(題外話:包含常見的橄欖乳化蠟、合成蜜蠟、合成棕櫚蠟、氫化荷荷芭油......等,其實都得經人為加工製成──就意義上來說,皆可算是"合成蠟"範疇。)
(2)承上,理論上"露得清-洗面乳"的製造廠,應該會有充分資訊知道:所用柔珠(原料)的材質是什麼?
只要查一下MSDS或其它相關文件(不同原料商的習慣不一樣),就能了解所用"柔珠顆粒-原料"的「組成(Composition)」是否為"PE塑膠(材質)"?──應該能提前避開"嫌疑犯"才是──尤其在"化妝品"這個非常「消費者(市場)導向」的行業,難道沒人(行銷/業務/研發?)對此提出疑慮嗎?(例如,網路上隨便找到的"合成蠟-MSDS"例子,參第3部分"組成"就有寫明。)
另外與此案例,比較無直接密切關聯的......
(3)很多類似"踢爆XXX"的爆料文──常常只驗「有沒有?」的"定性分析",而不談「劑量」的影響──實質上「=無意義」。
由於「化妝品不得含塑膠微粒」已是明文規定──等於「不能驗出」──所以這次"洗面乳-塑膠微粒"的合格與否?就依政府公告之標準檢驗方法「NIEA M907.00B」作"定性分析"即可。
然而,這樣的檢驗「有沒有-某成分?」的定性分析──其中有個經常被忽略的"要素"存在,即「檢測-靈敏度/偵測極限」──就像:檢驗"重金屬(含量)"項目,在A機台能偵測到"ppm"(即百萬分之一)等級;B機台卻能更靈敏測至"ppb"(即十億分之一)等級──所以當某產品:在A機台檢驗→沒有重金屬(=產品OK);但換被拿到B機台測試時→卻驗出有重金屬反應(=產品NG)。
那麼,問題來了:該產品,到底算──好、還是不好呢?
因此,僅單看"某-定性分析"報告「有or沒有-含XXX成分?」的結果,就判定一產品的「生or死」,其實有失公允──不談其所得"數據"本身,就可能隱含的"靈敏度"瑕疵──實質上:真要XXX成分,引起皮膚→某種狀態的改變、或某問題的發生?實際「接觸劑量」的影響,才是關鍵!不然「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 BTX)」也很毒,會死人的──為何不見"醫學美容界"指責+禁用──就是因為控制了"使用的劑量"。
最後,此「合成蠟含塑膠微粒」新聞事件的後續發酵狀況──是否也會變得跟"某些防腐劑(e.g. Methylparaben, Chlorphenesin等)"一樣,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遭市場拋棄、所厭惡?絕對不能出現於產品配方中,想都別想!──完全不管在"合法(安全)用量"下,能為其他面向帶來更高的效益。
反正「未審先判」──其一臉看起來"兇悍/壞人"模樣,那麼肯定會做壞事(?)──管它實際如何?就是要禁止!
或許不久的將來(悲觀一點):「Synthetic Wax(合成蠟)」也會因為外界對它的"壞印象"──而「被消失」在"成分標示"欄內、「被消失」在"配方表"序列中。
就讓我們繼續觀察吧......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173會員
365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