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露得清洗面乳-合成蠟-塑膠微粒」..."合成蠟"會是下一個"未審先判"受害者嗎?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日(2/17)蘋果日報《露得清洗面乳用合成蠟含塑膠微粒,環保署發函業者禁用》報導──但想提醒的是:成分標示INCI=Synthetic Wax(合成蠟),不完全代表"=塑膠(PE)"...
在我國「法規:自2018.07.01起不得販賣含塑膠微粒的化妝品及個人清潔用品」的今天──未曾想知名大廠牌「洗面乳-柔珠」竟遭爆料還在用"塑膠微粒"?──節錄新聞如下:
《蘋果》請環保署檢驗洗面乳,踢爆知名品牌露得清(Neutrogena)一款「淨化活力洗面乳」,其成分合成蠟竟含有塑膠微粒;環保署近期將發文所有清潔用品業者,要求含合成蠟的產品都須更換配方。(來源)
仔細閱讀內文,可以發現:主要癥結在「對於"合成蠟(Synthetic Wax)"是否屬塑膠微粒?無明確解釋(定義)」──洗面乳中所用柔珠(材質)之"聚合物-分子量"大小認知,有落差──多小=視為"合成蠟"or多大=視為"塑膠微粒"?沒人畫出標線。
因此,並未對"露得清洗面乳"開罰!

MSMF觀點:

就此新聞事件,提出3點見解:
(1)成分標示INCI=Synthetic Wax(合成蠟),不完全代表就是"塑膠"成分,也可能是其他碳氫化合物。(參→COSING: SYNTHETIC WAX)
所謂「合成蠟」──重點在「合成」兩字,指:人為加工製成的"蠟質(成分)"──來源有「費托合成(Fischer–Tropsch process)」製造:各式"分子量大小、軟硬度、融點高低......等"「品質穩定一致」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 即烴類),例如:各種不同型號/屬性的"石蠟(paraffin wax)"。
另外,聚乙烯分子(polyethylene, 即常見的PE塑膠)在分子量"低"的狀態下,也能展現類似"蠟"的特性──所以"低分子量PE及其衍生物"也是合成蠟的來源之一。
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INCI=Synthetic Wax(合成蠟)」──可能需要再進一步問:它是"PE塑膠"or"石蠟"材質or"塑膠+石蠟的混合型"等?──這樣才能真正斷定:洗面乳所用之柔珠,是不是違法-使用塑膠微粒?
僅從"包裝上-成分標示(INCI)"──其實難以判斷!
(題外話:包含常見的橄欖乳化蠟、合成蜜蠟、合成棕櫚蠟、氫化荷荷芭油......等,其實都得經人為加工製成──就意義上來說,皆可算是"合成蠟"範疇。)
(2)承上,理論上"露得清-洗面乳"的製造廠,應該會有充分資訊知道:所用柔珠(原料)的材質是什麼?
只要查一下MSDS或其它相關文件(不同原料商的習慣不一樣),就能了解所用"柔珠顆粒-原料"的「組成(Composition)」是否為"PE塑膠(材質)"?──應該能提前避開"嫌疑犯"才是──尤其在"化妝品"這個非常「消費者(市場)導向」的行業,難道沒人(行銷/業務/研發?)對此提出疑慮嗎?(例如,網路上隨便找到的"合成蠟-MSDS"例子,參第3部分"組成"就有寫明。)
另外與此案例,比較無直接密切關聯的......
(3)很多類似"踢爆XXX"的爆料文──常常只驗「有沒有?」的"定性分析",而不談「劑量」的影響──實質上「=無意義」。
由於「化妝品不得含塑膠微粒」已是明文規定──等於「不能驗出」──所以這次"洗面乳-塑膠微粒"的合格與否?就依政府公告之標準檢驗方法「NIEA M907.00B」作"定性分析"即可。
然而,這樣的檢驗「有沒有-某成分?」的定性分析──其中有個經常被忽略的"要素"存在,即「檢測-靈敏度/偵測極限」──就像:檢驗"重金屬(含量)"項目,在A機台能偵測到"ppm"(即百萬分之一)等級;B機台卻能更靈敏測至"ppb"(即十億分之一)等級──所以當某產品:在A機台檢驗→沒有重金屬(=產品OK);但換被拿到B機台測試時→卻驗出有重金屬反應(=產品NG)。
那麼,問題來了:該產品,到底算──好、還是不好呢?
因此,僅單看"某-定性分析"報告「有or沒有-含XXX成分?」的結果,就判定一產品的「生or死」,其實有失公允──不談其所得"數據"本身,就可能隱含的"靈敏度"瑕疵──實質上:真要XXX成分,引起皮膚→某種狀態的改變、或某問題的發生?實際「接觸劑量」的影響,才是關鍵!不然「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 BTX)」也很毒,會死人的──為何不見"醫學美容界"指責+禁用──就是因為控制了"使用的劑量"。
最後,此「合成蠟含塑膠微粒」新聞事件的後續發酵狀況──是否也會變得跟"某些防腐劑(e.g. Methylparaben, Chlorphenesin等)"一樣,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遭市場拋棄、所厭惡?絕對不能出現於產品配方中,想都別想!──完全不管在"合法(安全)用量"下,能為其他面向帶來更高的效益。
反正「未審先判」──其一臉看起來"兇悍/壞人"模樣,那麼肯定會做壞事(?)──管它實際如何?就是要禁止!
或許不久的將來(悲觀一點):「Synthetic Wax(合成蠟)」也會因為外界對它的"壞印象"──而「被消失」在"成分標示"欄內、「被消失」在"配方表"序列中。
就讓我們繼續觀察吧......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179會員
370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當霸凌事件佔據新聞版面的此時,導師寫給當事班級同學的一封信 你先要是個人,才是學生!先學會「做人」,再來「做學問」。 一個人品格的養成是家庭,在外的表現就是彰顯你這個人的家教。 很多行為我已經糾正多次,可惜你們不以為意。 曾經發現同學相互打巴掌,實在無法接受。 相信愛著你們的父母一定也無法接受,當下制止,並告知雙方父母,明白表達要有分寸,但是同學
avatar
闆娘隨便唸
2024-06-10
《王子公主學》41 從新聞事件解析明星的愛情節奏 (限制級篇)人生中只要曾經出現過一位「有力另一半」的「加持」,是可直接逆轉整個人生軌跡,甚至造福家人、後代。
avatar
後沙發
2024-04-21
令我聯想到“負重一萬斤長大”的新聞事件前陣子,由於某位黃姓男藝人引起了軒然大波,讓大眾開始高度關注所謂的戀童癖事件,各家新聞媒體陸續發佈該位男藝人醜聞,同時間,就連許多過去與其親近的女藝人都紛紛表態,大力譴責這種行為是如何如何地不可取。 黃姓男藝人的案例,顯然只是冰山一角。 經由他作為突破口,順藤摸瓜查下去,那些曝光的&未曝
Thumbnail
avatar
린/凜(筆名:155cm/九畹蘭)
2024-04-21
《王子公主學》40 從新聞事件解析明星的愛情節奏( 普通級篇)對時間、環境的掌控性低,導致因自身魅力度高,吸引到源源不絕的性對象,卻不易談戀愛,沒空跟餘力跟對方互動、培養感情、交流心思,要是對方不理解這些細節,會解讀為明星不用心,直接終止曖昧動作。
avatar
後沙發
2024-04-08
AI新聞大事記:2023年重要事件回顧2023年是AI領域的重大突破和變革之年。讓我們回顧過去一年中發生的重要事件,從領先的AI公司和新興技術,到AI倫理和隱私問題,再到AI在醫學研究中的突破。 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和新興技術 1.人工智能行業的競爭導向:2023年成立了人工智能行業公司(如Google、微軟、IBM等)之間的激烈競爭
Thumbnail
avatar
AI導遊|傑森王
2023-09-07
《航站情緣》真實版韓國重現之我見及觀影心得週末,電視播出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2004年依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航站情緣》電影,讓我聯想到近日發生在韓國仁川機場的又一真實版《航站情緣》。 韓國朝鮮日報日前報導,有五名為躲避徵兵而逃至韓國的俄羅斯人已在仁川機場住了幾個月的時間,進退兩難。 電影的結局是圓滿的,真實韓國版的結局尚在未定之天。
Thumbnail
avatar
Ms.7(宓思槭)
2023-02-17
看新聞事件,別先陷入人格毀滅戰#百靈果 在最新上架的一集 #踢爆台灣中心醜聞與政府的踢皮球,#吳品瑜 在節目上爆料 #海德堡台語中心 的性騷擾事件、以及 #僑委會、#駐德外館如何互踢皮球、拖延案件,令受害者求助無門。 #爆料行為合情合理 #單方面說法是否公允 #爆料先做人格毀滅
Thumbnail
avatar
戴爾大叔
2022-06-10
山難搜救之"漢堡新聞事件"2013年一場山難搜救任務傳出受困山友不要吃肉粽要吃漢堡的爭議新聞事件,剛好吉米就是搜救員之一...
Thumbnail
avatar
黑手吉米
2022-04-26
師生溝通:從中一中音樂課新聞事件(2022年3月)談起這次的中一中學生音樂課報告的新聞吵得沸沸揚揚,在一堆護航學生的討論聲中,難得出現了一篇「逆風」的評論,作者不僅是個心理醫生,還是中一中的校友,相關內容連結如下: 原始影片https://fb.watch/bIUXpgw36s/ 心理醫生回應 中一中學生接受訪問
Thumbnail
avatar
Grace
2022-03-13
在新聞事件中教育自己的小孩面對衝突每個社會事件都是學習的範本,我們可以永遠不要遇到,但要有所防範。 人的一生中會不會和別人有所衝突?會不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會不會遇到所謂突如其來的意外?其實我說這些都是廢話,可是這些東西學校會教嗎?會討論嗎?我上學時,沒有人告訴討論如何面對衝突。和同學之間的衝突該如何處理?該沉默?該反擊還是該如何面對
avatar
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