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財目標是?〗
我跟W繼續聊到:「不過理財最重要的就是確認理財的目標!」
由於國人能接觸到的理財資訊大部分是銷售端的業務人員提供的,一般人只能知道理財的商品,可是卻不知道金融商品與人生各階段的結合。當我們有第一份收入進來時就進入了「賺錢、用錢、存錢、借錢、省錢、護錢」的循環當中。
一般人的理財目標,最初的設定,就是能夠領到比【定存】利率更好的收益。可是普遍的忽略了定存是幾乎完全無風險的,也就是說,扣除銀行、郵局的營運風險(本島上基本上不會有)與資金運用收益後,金融機構提供給你的最低保證利率。保証領得到,本金也不會虧蝕。
「沒錯,可是大部分的人不會滿意!」W說。
「的確是這樣!」
也應為是這樣,當人心貪婪的一面出來後,他們希望更快速地累積到財富,所以會挺而走險進入冒險的領域而忽略了理財目標、人生階段與風險之間的關聯。例如導致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的雷曼兄弟發行的次級房貸連動債,許多年長者為了追求超額報酬將大筆退休金投入高風險的計畫中,最後血本無歸,成了金融消費糾紛長年纏訟的大問題。
「我們最該做的是明確的指出目前人生階段的目標在哪?」我說。「舉例來說,H女士當前的目標應該設定在「護錢」,所以會使用到的金融商品就是【保險】與【信託】。」當目標與金融商品結合後,基本上我們就可以放心的理財。當理財目標確認了,再來才從理財工具中選擇符合成本考量的商品。
我繼續說:「理財的另外一個重點在於提供我們源源不絕的現金流(Cash Flow)。現金流的重要性不言可知,常常在報章雜誌中看到企業資金【斷鏈】,就是他們的現金流出了問題,錢供應不上,帳付不出去。對於家庭的理財也是一樣的道理,最近新聞報導新屋法拍數量越來越多,代表著許多房屋持有者因為房貸繳款不如預期(或其他原因)最後導致銀行強制執行,走上法院拍賣的結果。」
當年輕人踏入社會,進入職場後開始【賺錢】,領了薪水就會有第一筆現金流流入,隨著日常支出的【用錢】,每月固定的【存錢】,買車、買房的貸款【借錢】,都考驗著我們在財務管理上的能力。
唯一能夠創造出工作以外的現金流來源就是透過投資理財的方式。
「理財收入在初期本金累積較少的情況下流入的資金當然比較少,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時間,我曾經追蹤台灣50ETF十年下來的走勢(2008~2018),如果單筆投資一張基金(2008年價格是32元)十年創造了16350元的現金流入,而原始的本金增加46000多元,整體的報酬率是13.22%。」
W驚訝地看著我說:「這就是時間加上複利的效果!」
「沒錯,這還是單筆投資,如果是定期定額的累積,投資報酬率將會更加驚人。」我肯定的說。
人生中有三大理財目標「子女教育、購屋與退休」,當然也有許多短期的目標,只要進入到「賺錢、用錢、存錢、借錢、省錢、護錢」的循環裡,我們就開始了個人的理財規劃。
切記,尋找與理財目標相配合的金融商品,注意風險控管,避免人性的貪婪與害怕,積極地利用時間加上複利的效果才能開創出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