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思維|關於理財的基本概念(下)

2021/10/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家好,我台股小書僮啦。
繼續把下集寫完就算告個段落了。在〈關於理財的基本概念(上)〉說到理財著重於正向的現金流向與收支分配,是講理財偏重的點,正式進入怎麼規劃、管理與分配收支之前,也先將具有重要性的項目都先處理完畢(預算的總額上限概念、先理債再理財、建構保險防護網),亦即要分配收入前,須將風險控制到可接受範圍,若債務過鉅,光打工給銀行就飽了,或者發生意外導致有大筆醫療支出或債務,光繳錢給受賠償人跟醫院就飽了,都是沒財可理。
比重的分配多寡,取決於理財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上面所列前篇內容是在建立前提條件概念與處理減少後顧之憂。但為什麼要減少後顧之憂、減少後顧之憂的目的是什麼、不管有沒有後顧之憂會怎樣?
這些問題牽涉到「理財與投資的目標」,在〈關於投資邏輯與架構的建立〉一文的首要問題便是投資的目標是什麼,投資是理財的一環,這問題在理財也會出現,換言之,我們理財的目標是什麼?
理財是為了賺大錢、發大財、財富自由,這些答案都對但都廢話,因為沒有人理財與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賠錢、為了過貧窮日子、為了破產,但多少錢叫賺大錢發大財、要花多久時間來執行達成,是十年後資產3000萬就叫賺大錢財富自由,還是資產超過1000萬但能自由選擇想做的而不需苦惱生活費的生活才叫財富自由,這種需將目標具體確定何時、多少、如何執行卻常常無所謂,好像講個幹話就算有目標一樣。
記得本書僮小時候想買電動,會去先看電動多少錢,算自己零用錢有多少,算每天需存多少,扣掉飯錢還要存多久,「買電動要多少錢」便是小時候理財的目標,而自己零用錢有多少、每月可再領多少,則是計算資產與收入,扣掉飯錢還要存多久才能買,則是執行理財規劃的雛形。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有類似經驗,但長大後信用卡開刷就突然喪失理財觀,著實讓人匪夷所思。建議開始煞有其事的要理財前,先回想理財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確立具體目標有助於分配的規劃與管理,當定好目標、具有預算總額上限概念等前提觀念後,如何分配比重就能從下面兩項思考:
  1. 預防後顧之憂的項目應分配多少比重其他項目應分配多少比重?
  2. 為何要配置這個比重數額?
收支規劃的分配管理
在〈關於理財與投資的概念混淆〉一文裡,舉月領22k的租屋受薪族為例,每月扣掉房租8000只剩14K,若還要月存8K那每月就只剩6K,文末留下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存8K而不是存5K」,這便是前面所提為何要配置這比重數額。
為什麼是8K而不是5K,這個收入的分配比重數額多寡的問題,取決於每個人的投資具體目標及年齡。通常較有聽過的分配法,不外乎333法則(生活3:投資3:儲蓄3)、4321、631、532等不同比重分配的方式。
適用哪一種比重,應視投資具體目標及年齡而定,更實際的問題則是收入,以社會新鮮人為例,剛出社會起薪低領個22K,若是離鄉租屋族房租8K,餐費跟交通費還沒列入,光房租就36%了,要他333無疑是強人所難,這時當然還是要做分配,但就不能死抱著333,應視具體情況選擇631或532(生活6、儲蓄或壓低債務3、保險1;生活5、壓低債務3、儲蓄及保險2)。此外,比重分配應依不同年齡及階段調整,新婚買房的比重當然不會跟租屋的相同,單身肥宅也不會跟兩大一小的家庭一樣。
基本上分類會以用途來分,如:
  1. 生活開支類(餐費、交通費、手機費、房租、日用品雜支)
  2. 投資儲蓄類(定存、儲蓄險、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
  3. 債務類(房貸、學貸,或應優先壓低的壞債,如信貸、卡債等)
  4. 保險類(單純保障的保險)
無論歸為哪類,因為各類比重都有預算總額上限的管制,所以就要去想項目的花費金額到底合不合理,像是每天是不是一定要喝星巴克、是不是一定要五十嵐、手機費是不是一定要用到1399、交通費是不是一定要搭UBER,每個項目都應釐清是「必要還是想要」、是「 消費還是浪費」,減少想要及浪費,才能達到理財的效果
另外,儲蓄應採取提撥目標基金的方式較能啟動心理帳戶執行,例如存100萬元買房基金,每月要存多少比例,透過「目標基金進度表」監督執行狀況,有具體方向及方式能慢慢看見執行狀況逐步完成,會遠比沒有目標傻傻存,一個月不知道要存幾塊有存就好的模式來的有效率。
緊急預備金與帳戶分流
開始執行分配前,應先有緊急預備金,以免動輒有意外開銷或突發狀況,導致理財計畫趕不上變化,緊急預備金以月收入或月最低必要支出額為基數,乘以3至6個月較安全。(即準備一筆約3到6個月月薪的預留款,以免突然有緊急狀況要調動現金拿不出來)。
若每月收支有高低起伏,應建立「水庫的概念」用以調節大小月差,若本月較旺賺得多,多賺的部分應提撥遇留給下個月可能是小月的情況使用,水庫與緊急預備金能合併運用,亦即緊急預備金是水庫的最低水位,不能低於這水位,而大月多提撥與小月提領的則為水庫高低調節。
收支以用途分類後,更重要的是系統化運作,利用心理帳戶的慣性將每筆錢分別投入不同帳戶,以帳戶分流各帳戶專款專用的方式來讓確保執行效率。
以月薪35K還在繳學貸的租屋上班族為例,若為先求壓低負債比而採532模式(生活5負債3儲蓄與保費提撥2),則至少會有三個帳戶在運作(消費帳戶、清償帳戶、儲蓄帳戶)。每月領薪後,將收入分流至生活消費帳戶17.5K(含房租8K、餐費交通費手機費9.5K)、清償帳戶10.5K、儲蓄及保險費提撥帳戶7K。透過帳戶分流便可清楚知道各帳戶執行情況,有無爆預算、混用等。
結語:系統化運作與量化控管
以量化管控,方能對金流與配置有具體明確的瞭解,從而充分掌握理財執行狀況。
  1. 分配收支比重,因此會用「收支預算分配表」當管理依據;
  2. 項目分流管理,但常忘記哪個帳戶要幹嘛的會有「帳戶流向圖」;
  3. 分配後有保險與儲蓄,保險應建立「保單檢查表」自我進行保單健檢以免亂買無用保單,儲蓄則應建立「目標基金進度表」追蹤儲蓄目標執行成效;
  4. 資產開始累積而有投資,則可設「資產分配表」管理總財產的各資產比重,有利掌握股現比、股債比、國內外資產比等,也有利追蹤控管或再平衡。
建構理財系統確實很難,因此能好好理財的人總是不多,甚至錯誤認為把錢通通交給理專、把錢全投入股市或期貨就叫理財,本書僮甚至看過那種看到男朋友、老公帳戶有錢就認為應該把錢交給他管的,但真知道怎麼管嗎?恐怕不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濕王講股
濕王講股
濕王講股,由濕王與台股小書僮組成,濕王因常在網路吟詩得名,小書僮經金融海嘯洗禮後鑽研價值投資。在記錄讀書心得與建立自己交易聖盃的過程中,讓更多投資同好一起閱讀與驗證檢討。 FB:https://www.facebook.com/kingofpoetatstock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