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奏出整段琴憶,吉他手一生的感情債
電影原名:Carmine Street Guitars

彈吉他除了泡妞還有什麼功能?我們對在鎂光燈下吉他手彈出那陣陣音色總有迷戀,但最讓這些台上吉他手愛不釋手的恐怕不是美酒與女人,而是手上那把呼應他歌手與手指奏樂的吉他。簡單且樸實的美國記錄電影《製琴師與他的琴人》,描述位於格林威治村多年歷史的吉他店「卡爾邁街吉他」製琴師老闆瑞克凱利,與他的女學徒辛蒂胡蕾,短短約五天的簡短記錄片。不僅記錄出一代音樂人的回憶,也勾起木吉他與吉他手間那說不出的默契,都環繞再一層層的木紋與樂曲裡。而堅持以手工製做吉他的製琴師瑞克凱利,是如何開始他的琴藝生涯?而隨著週遭越來越多商店因都更離去,讓瑞克留在這裡的原因又為何呢?

在這要求效率、金錢與網路資訊的年代,影片中老闆瑞克凱利的吉他店,可能完全跟時代脫節,除了用傳統的方式製琴外,也未有網路商店和折扣等等,但因為手藝之故,卻有許多樂團的吉他手慕名而來,從選材到製作毫不馬虎,甚至用吉他的木頭說出關於當地許許多多老建築的歷史,這是在製琴師在吉他手彈奏的琴音之外,另外一種文化的記憶,當過去的建築與街景不在之後,這些過往幻化成一把把獨一無二的吉他,讓歷史繼續換個樣子傳承下去。

《製琴師與他的琴人》拍攝方式不像一般紀錄片訪談形式,而是透過導演跟拍五天關於老闆瑞克凱利與學徒辛蒂胡蕾開店的狀況,還有跟顧客們的對談所構成的影片。故整體來說很像一部劇情電影,中間穿插許多各樂團吉他手試彈試唱的吉他之音,更是令觀眾陶醉在電影的音色之中,形成一段段讓人難忘的插曲,而當老闆與來訪的樂團吉他手們侃侃而談關於各自對吉他的看法,與踏上音樂與製琴道路之時,總在話語中不免有更多故事讓人想追究下去。
電影內也有不少出色的女吉他手,還有在店內學習的學徒辛蒂胡蕾跟老闆之間的一段往事和踏上製琴道路的契機。對於女性懂不懂吉他?或是能否製做出一把吉他,學徒辛蒂也很常被一些男顧客質疑,但透過電影中觀眾可以看見辛蒂製做吉他的技藝和藝術品味,並且和女吉他手間的交流,與老闆的默契都可以看見辛蒂做為一位製琴師對於這份工作的愛和執著,會用性別質疑在吉他上彈奏和製作的,無疑是種自我優越的傲慢。

電影展現出一段復古的情懷,和一個地方製琴師對於當地文化的傳承透過自我工藝來表達,保留這段感情傳遞給各個吉他手,而每位吉他手則接過這段歷史記憶中誕生的的吉他,又用自我的音色層層堆加上,讓每把手工琴都有著最特殊與無二的情感和聲音線。《製琴師與他的琴人》不只敘述一段記憶和文化、也帶出了一種生活方式,老派有時固執卻有用?也許在科技與效率的生活中,慢下來停看聽,才能觸動到那最深層,不是商店背景音樂竄流,而是真正的心目音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