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點以上我的操作策略

2019/11/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扣除一次全球性股災(2018/10-2019/01)讓大盤跌到萬點以下,台股已經在萬點以上維持兩年多了(2017/05-2019/11)。
這段期間我的買股策略是什麼呢?
2017年中開始台股上萬點,我也不是神,我也是不敢那麼高點存股,畢竟存股買進時機也是很重要的。直到2018年底遇到股災下跌到萬點以下,也以為是上到萬點之後跌回萬點以下的"必然現象",那時候也沒特別注意要去買股。直到2019上半年股市又上萬點之後,開始思考萬點以上是不是變成一種常態。經過計算殖利率,這時候也開始逢低買了一些金融股。
那時候買的金融股主要是買一些低價小型股(10-20元附近的股票)
時間繼續走下去來到2019年中,準備發股利,這時候台股也是萬點以上(大約是10,000-10,500點之間來回震盪)。當中歷經幾次接近萬點,國安基金啟動護盤。這些現象讓我認為台股近期萬點已經是地板不是天花板,所以開始啟動買股計畫。
此時經融股股價上升殖利率下降,而金融股龍頭國泰金和富邦金反而因為壽險業IFRS 17條款所以股價下跌到40左右,所以我買這兩隻落難的金融股。另外我也買了電子通路(文曄、大聯大、崇越電,豐藝)和NB產業(廣達仁寶英業達)。
以上都是2019年中我在除權息前做的事情,大盤指數大約是10500點。
除權息之後,今年我想要實驗"活化資產"這件事情,所以我向銀行股票質押借款,借錢買了台積電。因為台積電從2019年開始改成季配,加上產業技術領先,所以除權息之後我就開始陸續買入,股價也很幸運的一路攀升到300元附近的價位。
回顧今年2019年的操作,我自認為主要有幾點變化:
1.買產業不買個股。萬點以上確實是高點,但是高點會多久,我們不知道。買單一股票風險高那我們就買產業。我以前幾乎不買金融和電子股,今年觀察計算之後發現,其實金融股電子股殖利率都不錯。台灣是電子製造大國,如果台灣持續在世界擔任這個角色,那台灣的相關供應鏈,NB製造業,不管怎樣變來變去都是在這個池子裏面。這道理就像投資台灣電信產業,就把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遠傳這三家都買下來一樣,不管人怎麼跑,都在這幾家跑來跑去。買產業龍頭,不管這些公司之間生意怎麼搶,我都是股東都賺的到錢。依照此邏輯所以我開始買產業不買個股。
2.買入台積電: 台灣在電子業有做東西有技術成份的就兩間,一間是聯發科,另一間就是台積電。買入台積電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台積電改成季配,之二是因為我在實驗股票質押,質押借款的錢撥下來之後台股已經除權息完,要買股等配息要等到明年了。台積電以前我都沒買,原因是因為殖利率很低。直到我今年接觸美股之後,才驚覺原來以前台積電殖利率低是正常的現象(原因請見這篇),是我對於全球市場眼光太短淺。所以今年開始積極買入台積電。
綜合以上,萬點以上我有買,目前成績看起來是正向的。賺到了除權息的殖利率5%,然後帳面順利填權完成。
高檔存股,簡單說就是你認為台股可以萬點以上多久。用圖表來說明:
假設殖利率5%,灰色線條就是你的持股成本。每年領5%股利成本每年下降。
假設橘色是大盤的指數,從100每年2.5%下跌,跌10年變成80。
這圖表代表,如果大盤指數每年跌幅小於5%,那你的股票長期持有就是會賺錢的。
十年後台股大盤會到6000點嗎?或許再未來10年還會經歷一次股災一次掉到6000點,天知道。
我們能做的就是分配好你的資金,定期投入,身上放一兩年的生活預備金,依照紀律操作,如此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74會員
389內容數
我喜歡從生活中學習、體驗各種事物並記錄下來我的心得和感想,有點像是寫日記。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驗各種人生的歷練之後,我會回去追蹤並更新我當年寫的文章。看著過去的自己,我覺得這樣很有趣。 "喬飛的生活日誌"最早於2007年在網路建立,歷經過多次blog的搬家,最後2019年落腳於VOCU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