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小資女也能變身百萬富翁的真實故事——筱原欣子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小資女也能變身百萬富翁的真實故事——筱原欣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 テンプスタップby Persol公式

圖片來源: テンプスタップby Persol公式

談到事業成功、億萬富豪,是否想到的都是男性的形象呢?

2020年福布斯所公布的亞洲女首富排行中,有32位為中國人、6位印度人、4位韓國人,卻僅有2位日本人。其中,一位是經營房地產事業的森佳子,另一位是筱原欣子。


不知道艾兒莎到死掉前,會不會變成億萬富翁QQ~

好拉回歸正題,筱原欣子的前身為日本人力派遣公司Tempstaff的創辦人兼董事長,雖然她已在2016年退休,但是她的傳奇奮鬥故事,仍在日本商界廣為流傳。由於社會風氣,與世界平均相比,日本女性的就業率低,因此商場上能出名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關於日本女性破產機率高到炸掉的相關文章,可以看這兩篇--> 日本的「金智英困境」—女性無法忽視的老年貧困(上)(下))筱原欣子是如何白手起家,更將她的事業王國推到巔峰呢?

真正的成功,都從利他開始!

出生於1934年的筱原欣子,由於年幼喪父,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是擔任助產士的母親。從小看著為工作打拼的母親長大,讓筱原欣子立志要成為一名職業女性。20幾歲時經歷了婚姻失敗,到歐洲唸書又輾轉到澳洲工作的期間,發現海外許多公司盛行「派遣人力」,筱原欣子想到了在日本的社會風氣中,女性在婚後應以家庭為重,因此多半會辭掉原本的工作。

但等到孩子長大後,卻苦無機會重回職場。這些女性通常都擁有高學歷,就因為這些生活與兩性不對等的關係,對日本勞動市場根本是一大損失。因此她決定在1973年回到日本後,成立了Tempstaff,以派遣女性工作者為事業,而且公司的員工全是女性!她就是這樣在封閉的社會風氣中為廣大女性謀求生路

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激勵故事,一開始他們都只是一個簡單的善意與起心動念,因為他們的同理心夠多,尤其是真正白手起家,無背景的人,所以會更希望在完成自己夢想、賺錢、求生的同時,能做到利他的理想。通常這種理想、理念,一定會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那這樣看來,供需相應,成功也是順勢罷了。

——

追蹤艾兒莎FB,掌握更多職場心法 >>

跟著艾兒莎IG,分享生活、分享心聲 #窮忙世代的翻身準則 >>

訂閱艾兒莎YouTube頻道,繪聲繪影、經驗不藏私! >>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6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世界菁英教我的事:艾兒莎的私藏成功學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艾兒莎的沙龍
1.4K會員
268內容數
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要用盡一切方式,請年輕人,跟我一起出走。出走到那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體驗前所未聞的故事,實現前所未有的價值。這些出走後的世界,不只也美麗與震撼,也有殘忍不堪的現實。或許不會有純粹的正面或喜悅,但這段闖蕩,終將帶給我們的是無價又無可取代的資產。而生命到最後,比的就是資產不是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兒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次我看著賈伯斯(apple創辦人)、貝佐斯(Amazon創辦人)這些人的故事,都是因為他們能從無到有的開始自己的事業,就備受激發、心裡滿腔熱血的,好期待自己有天也這樣從0開始,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當我開始創業以後,發現很多創業家都看起來很”迷信“,公司行號一定要跟著拜拜、個人一定要去求發財金或是金雞母,更是很多創業者本身在無法下抉擇,或面對到一些跟以往不同的局面時,會選擇去問”老師“。但我卻慢慢發現,追求運氣,好像是種科學的作法,而不是迷信!
每個人身上都會不同的角色,而這些角色任務與發生場景都會帶來不同的需求。上篇我們從作為人都會有的需求層次來切入,可以知道每個人都有從自己的角色、與價值觀延伸出來的期待,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切入思考的需求。在行銷上,什麼樣的場景能夠引發人的共鳴,思考得越詳細,越能讓人帶入而引發缺乏感與認同感。
每次我看著賈伯斯(apple創辦人)、貝佐斯(Amazon創辦人)這些人的故事,都是因為他們能從無到有的開始自己的事業,就備受激發、心裡滿腔熱血的,好期待自己有天也這樣從0開始,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當我開始創業以後,發現很多創業家都看起來很”迷信“,公司行號一定要跟著拜拜、個人一定要去求發財金或是金雞母,更是很多創業者本身在無法下抉擇,或面對到一些跟以往不同的局面時,會選擇去問”老師“。但我卻慢慢發現,追求運氣,好像是種科學的作法,而不是迷信!
每個人身上都會不同的角色,而這些角色任務與發生場景都會帶來不同的需求。上篇我們從作為人都會有的需求層次來切入,可以知道每個人都有從自己的角色、與價值觀延伸出來的期待,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切入思考的需求。在行銷上,什麼樣的場景能夠引發人的共鳴,思考得越詳細,越能讓人帶入而引發缺乏感與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