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對金融市場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美國聯準會(Fed)因此在3月3日 宣布,緊急調降聯邦基金利率 2 碼至 1.0% 至 1.25% 區間,因應武漢肺炎的衝擊。
這是聯準會自 2008 年 12 月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在兩次利率會議之間採取行動。主席鮑爾說明:緊急降息是看到美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美國總統川普隨後推文表示,這還不夠!
FED意外降2碼,市場僅以「一日反彈」作為回應,但緊接著,2020年3月4日至3月12日,僅六個交易日,道瓊工業指數驚人地重挫了21.7%! (期間導致流動性疑慮,股、債、黃金、原油齊跌)
令市場跌破眼鏡的,2020年3月16日,聯準會有史以來首度「連續兩次」在兩次利率會議之間採取大規模降息行動:Fed 再度意外降息,而且一次大降 4 碼至 0%-0.25%,近乎零利率,並且宣布正式啟動高達 7000 億美元的量化寬鬆 (QE) 計畫。
美國總統川普更宣稱,美國疫情最嚴重可能會持續到 7 月或 8 月,美國可能正在走向經濟衰退。此番言論促使市場信心再度崩潰,標普500指數此時自歷史高點(2020/2/19)已跌近 30%,而道瓊工業指數單日暴跌逾 12%,終場跌將近 3000 點(道瓊指數自歷史高點已跌31.68%),為 1987 年黑色星期一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刷新史上第三大單日跌幅。
救火任務尚未落幕,3月23日聯準會召開本月第三度緊急會議,公布一系列前所未有積極市場干預措施,其中包含無限量的量化寬鬆 (無限QE),購債規模將不設上限。
另外更關鍵的作為是推出重磅殺手級新工具:PMCCF 與 SMCCP
根據《聯邦儲備法案》,聯準會是不能購買 ETF、公司債等資產,然而,兩項新工具 PMCCF 與 SMCCP 可給出企業現金「流動性危機」的一個緩衝解套。
聯準會與美國財政部合作,成立「特殊目的機構」(SPV),透過 PMCCF、SMCC 和先前宣布的「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將公司債納入其資產負債表,直接援助美國企業。兩大流動性新機制將於 2020 年 9 月 30 日截止使用。
截至3月23日,道瓊自歷史高點已下跌了38%,而S&P500也已下跌大約35%左右。
回顧了3月份的聯準會積極救市行動,本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快速回顧2007-2008年金融危機時,聯準會的降息以及QE歷程,並簡單搭配當時市場的概況(資料整理來源:以橋水基金Ray Dalio的《大債危機》為主)。
接著,讓我們進入主題
2007,下半年 (次貸風暴危機)
- 2007年9月18日,FED(美聯準會)降2碼到---> 4.75%。
(美國四年來的首次降息,緩解市場心理壓力帶動美股市大幅上漲)
- 10月31日,FED降1碼---> 4.5%
- 12月11日,FED降1碼---> 4.25%
小結:與2019年的三次(7、9、10月)緩慢漸進降息很像,繼續延長股市的派對
S&P500 2007年至2009年走勢圖 圖片來源:stockcharts
2008,上半年
- 1月22日,FED狂降3碼---> 3.5%
(意外緊急降息,為1980年以來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Fed此次的大幅意外降息反倒引發世界各市場的賣壓:「全球金融市場憂心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聯準會需應付更嚴重的恐慌⋯⋯來阻止股票市場因不理性而重挫。」
短評:股票因市場心理擔憂衰退因素先有賣壓,然而隨後向上反彈盤整約一個月,儘管降息幅度非常大,還是未能帶動股市收復先前所有失土。2月底,美股再度下探回到FED出手干預前的水準。
- 1月30日,FED同月會議期間再降2碼---> 3%
(美國國會也開始有了更積極的措施:參議院通過1600億美元的退稅提振計畫)
- 3月18日,FED再度大降3碼到---> 2.25%
(道瓊指數因 Fed 大幅降息因而飆漲 420 點,市場開始期望聯準會有望穩住信用危機,股市在投資人轉為樂觀心態推升下,創下五年來最大單日漲幅,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大漲 420 點。」
短評:市場擔憂不斷,次貸危機負面消息壟罩新聞版面,但在聯準會果決地連續性大幅降息(3個月之內降了8碼),以及擬定一連串的銀行紓困計畫之下,市場迎來一波強勢B波大反彈至5月底,只是事後來看危機仍未結束...半年後的雷曼破產將引爆市場) ( 此時市場心理仍呈現非常善變不穩定狀態...股市忽上忽下!)
- 4月30日,FED小降1碼,---> 2%
(FED積極地在7個月內,共7度調降利率,並暗示接下來將暫停進一步降息)
(短評:隨著大幅降息後,FED以及美國會拯救方案也陸續出籠,4至5月市展開強力反彈,雖然阻止了金融市場崩潰,但並未改善實體經濟的情勢。此時,市場也認定此為降息周期的最後一次降息,這個預期心理也已預先反映到股價上了。
事後來看,5月中旬是2008當年度的高點...
在政府以及聯準會展開一連串地行動,也阻止不了經濟指標出現大幅衰退的警訊,6月25日「消費信心指數」降至16年來的新低。
2008,下半年 (雷曼兄弟破產引爆金融海嘯危機)
危機進入全新的階段,油價下跌也反映了全球經濟成長趨弱的事實,以及失業救濟金請領人數意外大幅增加。
9月15日,雷曼兄弟聲請破產,美股票市場大挫5%,緊接著9月16日,FED立即通過850億美元的紓困計畫,堪稱央行史上對民間企業最激進的干預。
9月26日,〈橋水每日評論〉說道:每天都有很多事故發生,所以實在難以選擇要評論哪一項,但透過林林總總的每日新聞動態,我們清楚看到一個大方向,市場正處於去槓桿的雪崩階段。
同時,各國央行疲於奔命地忙著提供緊急貸款給受到極度驚嚇的機構。
製造業指數大幅降低,9月份流失了將近16萬個就業機會,為五年來最糟的一天。FED開始暗示繼續降息。
搭配時間點再次視覺化想像當年的走勢。圖片來源:stockcharts
- 10月8日,FED降息2碼(意外降息)---> 1.5%
(儘管FED先前就已暗示將降息,但在10月一開始,壞消息不斷傳出的這段期間,市場每天承受沉重的賣壓。)
光10月1日至10月10日間,標普500指數就下跌了22%,股市連日下跌,沒有一天上漲。而10月9日當天,股票重挫7.6%,成交量創下歷史新高,但那一天完全沒有任何重要到足以讓股票如此大跌的消息。
10月13日市場傳出聯準會將緊急與世界各國央行聯手一份積極的援助方案,投資人信心大振,標普500數單日大漲11.6%,是1939年以來最大的單日漲幅。
此時,失業救濟金請領人數正大幅度增加超出預估數。
(短評:2008年10月份的波段下殺跌幅大約為30%,接著展開一波漲幅約20%的反彈。但11月份又來一波下殺將近25%的跌幅,市場暴漲暴跌、詭譎多變,無法預測...
那麼,來回顧...2020年3月因「新冠狀病毒疫情」全球流行加上「國際原油價格大戰」,3月15日美國聯準會宣布「直接降息四碼至零利率+QE」,接著3月16日,美股市場以恐慌情緒作為回應,美股四大指數暴跌逾 12%~16%左右,道瓊指數終場跌幾乎 3000 點,為 1987 年黑色星期一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道瓊指數從2020/2/12歷史高點至3/16跌幅已來到-31.68%,標普500自歷史高點至3/16跌幅則為-29.53%)
- 10月29日,FED同月再降2碼到---> 1%
2008年最後這幾個月的經濟衰退速度,遠比悲觀的觀察家所擔心的更快,美國正一步步走向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甚至走向大未知。
短評:2020年的武漢肺炎疫情感覺上有異曲同工之處,疫情在3月所擴散的速度遠遠大過於多數的觀察家,雖然普遍認為第二季夏天會有所好轉,目前影響經濟程度的狀況需等到4月份的數據來進一步觀察。但須留意股票市場價格有可能已經預先反映經濟基本面了,觀察未來是否出現利空但不繼續下跌。
- 11月25日,FED宣布QE1
標普500指數於11月19日重挫6.7%,此時已經離2007年10月的高峰水準,下跌已經52%了...
美國新增失業救濟金請領人數創16年的新高。
FED終於在此時宣布施行第一輪的量化寬鬆計畫(QE1)。
不可避免地,中央一定會選擇印鈔票,而這個方案的選擇也是一樣,一但開始印鈔票,情勢就會出現戲劇性地轉變...
11月21日至11月28日展開一波反彈,七天道瓊上漲17%,而標普500更是強漲19%。
- 12月16日,FED再大降3碼,並正式啟動QE1-->0.25%
短評:雖然FED貨幣政策以及美國政府的財政救市雙管齊下,但市場恐慌情緒仍尚未消散,美股於2009年1月初先迎來波段的反彈高點(從11月低點波段反彈幅度約20%)之後,接著又再繼續下殺至3月份,此次波段跌幅大約26%。
總結:
若回顧整個2008年的美股走勢圖,雖然整張圖看起來似乎很明顯就是向下趨勢,而期間也出現好幾次顯著的強勁反彈,每一次反彈都有人主張底部可能已經形成。在投資領域,知道何時不要太有自信、何時不要押注跟何時該押注一樣同等重要!
讀者可從中去細細觀察:2008年的景氣衰退期中,每一次的Fed救市行動以及政府財政政策,空頭市場出現的波段跌幅以及反彈漲幅,幅度都是相當驚人的。
若對照2020年3月份,美國川普政府以及聯準會的積極行動(彷彿是08年一整年的壓縮板),你一定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相似來自於相似)之處,至於是那些蛛絲馬跡,每個人看到的角度都不一樣,就留給大家去細細品嘗了。
在無法預測、變化萬千的空頭修正波中,您是否擬定好自己的投資計劃,來面對有詭譎多變、多種變化球路的「市場投手」了呢?
近期美股重新站回到5日均線,似乎有跡象顯示開始在走B波反彈了,但未來的大C波修正、急速下坡加上連續髮夾彎賽道才是真正考驗每一位投資人的時刻。
股神‧巴菲特說:
只有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記得,大空頭來襲,如何保住大部分的資產是我們首要的課題,未來才有底氣重新進入市場,共勉之。
《大債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