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來解析』藍銅胜肽是皮膚再生的天然調節劑,這會是一篇無聊透頂的文章,建議看標題就好XD。
根據Pickart博士團隊研究顯示,藍銅胜肽存在於人的血漿、唾液和尿液中,會隨著人的年齡越大,其含量會慢慢下降。[1] 多年科學研究指出藍銅胜肽可以加速傷口癒合和皮膚修復,刺激膠原蛋白和糖胺聚醣的合成和分解。
在動物實驗中
藍銅胜肽被證實可以吸引一些免疫細胞和內皮細胞到損傷部位,加速皮膚、毛囊、胃腸道、骨組織和腳墊的傷口癒合。
在美容產品中
發現藍銅胜肽可以使鬆弛的皮膚恢復彈性,使皮膚緊緻且膚色均勻,減少皮膚的皺紋,減少陽光對皮膚造成的傷害和色素沈澱,並增加角化細胞的增殖。可直接或間接影響至少4,000個人類的基因,從內部將DNA重新設定(remodeling)到更健康的狀態。
本文將針對文獻上記載的藍銅胜肽在皮膚再生中的影響做探討
藍銅胜肽是什麼?
藍銅胜肽的氨基酸序列包含,GHK三種氨基酸構成的胜肽。
它自然產生在人體的血漿、唾液和尿液中。在人類20歲的血漿中,藍銅胜肽平均含量約為200 ng/mL(10-7M),但在60歲時下降到80 ng/mL。[1]
首次藍銅胜肽被分離
人類藍銅胜肽在1973年首先由Pickart分離,隨後的研究證實,藍銅胜肽具有加速傷口癒合和收縮,改善移植皮膚的攝取,並且還具有抗炎作用。[1,2]
左邊藍藍的粉,就是純化後粉抹狀的藍銅胜肽,會呈現藍色是由於結構中的銅離子。
藍銅胜肽在人類體內作用濃度
Borel和Maquart等人進一步研究發現,藍銅胜肽在無毒濃度(1-10 nanomolar)下可以刺激膠原蛋白和糖胺聚醣的合成和分解,可以調節金屬蛋白酶及其抑製劑(TIMP-1和TIMP-2)的活性,作為傷口癒合和皮膚重塑過程的主要調節劑。
藍銅胜肽同時可以刺激硫酸皮膚素,硫酸軟骨素和小蛋白多醣核心蛋白聚醣。
皮膚幹細胞影響
皮膚的再生取決於幹細胞的生存與增殖能力。
皮膚增生始於附著在基膜的角質,然後形成細胞的基底層,然後離開基底層,及最終的分化。幹細胞具有無限的自我更新能力; 然而,它們的增殖能力隨著年齡下降。在0.1-10 micromolar濃度的藍銅胜肽可以增加表皮幹細胞標誌物,例如 integrins和p63 在真皮皮膚的基底角質形成的細胞中表達,進而增加幹細胞增殖的潛力,因此恢復健康幹細胞的生成。
最近的一項研究已經證實,用藍銅胜肽對人類間質幹細胞/基質細胞的進行處理,應該是透過integrins細胞途徑,可產生促血管生成因子,像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
藍銅胜肽在皮膚修復中的角色
傷口癒合和皮膚修復的過程,包含了發炎反應、細胞增殖、細胞遷移以及真皮基質的重塑。過度的發炎可能會延緩癒合並且導致疤痕的形成。
在正常的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中,藍銅胜肽和其衍生分子,可以減少了TNF-α 誘導的促炎細胞因子IL-6 的分泌,但是使用酵母菌銅發酵物(OligolidesA Copper)卻沒有相同的效果。這證明藍銅胜肽可能可以做為非皮質類固醇類的治療炎性皮膚病的局部用藥。
底下這支影片是段對於最近三種胜肽醫療與美容應用的訪問,有興趣可以打開字幕來練習英文(誤),受訪者很帥(再誤),因為GHK-Cu,藍銅胜肽或較銅胜肽(copper peptides),從發現到現在也已經累積很多人體上的運用,我們對這個成分的認知越來越多,而確實在安全性是我們是信心大增,對於濃度得探討我們下一篇會提及一些醫療用的藍銅胜肽使用濃度,讓大家有個依據概念,坊間有太多讓您自己DIY的原料,絕對不是濃度越高越好。
覺得有用嗎? 喜歡的話,給我一點鼓勵吧 ~我再寫多多給你們看^^
<REF>
- Nat New Biol, 243 (124), 85-7 1973 May 16 Tripeptide in Human Serum Which Prolongs Survival of Normal Liver Cells and Stimulates Growth in Neoplastic Liver, L Pickart, M M Thaler PMID: 4349963
- The Human Tri-Peptide GHK and Tissue Remodeling Loren Pickart 1 Affiliations expand PMID: 18644225 DOI:10.1163/156856208784909435
- Acta Poloniae Pharmaceutica ñ Drug Research, Vol. 71 No. 6 pp. 954ñ958, 2014 ISSN 0001-6837 Polish Pharmaceutical Society
- GHK and DNA: Resetting the Human Genome to Health.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ume 2014, Article ID 151479, 10 pages. Loren Pickart, Jessica Michelle Vasquez-Soltero, and Anna Margo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