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淺譯: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大師說,我現在為你們說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法。
「使汝等各得智慧」:使你們每一個人,都得到自己本有的智慧。
「志心諦聽」:你要專心來聽我講。
「吾為汝說」:我現在給你們大家講一講。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世界的人,天天口裏念這個「般若、般若、般若、般若」。
「不識自性般若」:不認識自己的本性般若,不認識自己本有的智慧。
「猶如說食不飽」: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你一天到晚念食譜,說這個東西好吃,那個也好吃;但是只念一念;念一念,不會飽的。
所以說「口但說空」:口裏說般若,說這個般若就是空。
「萬劫不得見性」:你盡做口頭禪,說說而已,不去實做,你就等到一萬個大劫,也不得見性,不能自己見到你本有的般若。
「終無有益」:這樣始終也不會對你有益處的。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這是梵語。在中國來說,摩訶,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這個法,必須要你心裏真能放下,真能把一切看破放下,什麼都空了才可以;不是口裏念念,一天到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口念,卻不實行,那是沒有用處。
「口念心不行」:你口裏念般若,心裏不照著般若的智慧去做事。就是你若見到自性的智慧,就不做糊塗事,就沒有無明了;你要是還有無明,那就是心不行。
「如幻如化」:就是虛妄幻化的。
「如露如電」:也就像露水和電光石火似的。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你口裏念,心裏也行般若;口念心行,就是依照般若去做。這就能見到自性是佛,自己本性本來就是佛。
「離性無別佛」:自性是真佛,若離開自性,就沒有其他的佛。所以我們在佛教裏講,人人都可以作佛,只要你修行;你不修行,可不能成佛。修行什麼呢?就修行你自性,不是向外馳求,不是到外邊去找;你自己迴光返照,反求諸己,你在自己本身那個地方找。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浅译: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六祖大师说,我现在为你们说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
「使汝等各得智慧」:使你们每一个人,都得到自己本有的智慧。
「志心谛听」:你要专心来听我讲。
「吾为汝说」:我现在给你们大家讲一讲。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世界的人,天天口里念这个「般若、般若、般若、般若」。
「不识自性般若」:不认识自己的本性般若,不认识自己本有的智慧。
「犹如说食不饱」: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你一天到晚念食谱,说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也好吃;但是只念一念;念一念,不会饱的。
所以说「口但说空」:口里说般若,说这个般若就是空。
「万劫不得见性」:你尽做口头禅,说说而已,不去实做,你就等到一万个大劫,也不得见性,不能自己见到你本有的般若。
「终无有益」:这样始终也不会对你有益处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这是梵语。在中国来说,摩诃,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这个法,必须要你心里真能放下,真能把一切看破放下,什么都空了才可以;不是口里念念,一天到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口念,却不实行,那是没有用处。
「口念心不行」:你口里念般若,心里不照着般若的智慧去做事。就是你若见到自性的智慧,就不做糊涂事,就没有无明了;你要是还有无明,那就是心不行。
「如幻如化」:就是虚妄幻化的。
「如露如电」:也就像露水和电光石火似的。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你口里念,心里也行般若;口念心行,就是依照般若去做。这就能见到自性是佛,自己本性本来就是佛。
「离性无别佛」:自性是真佛,若离开自性,就没有其他的佛。所以我们在佛教里讲,人人都可以作佛,只要你修行;你不修行,可不能成佛。修行什么呢?就修行你自性,不是向外驰求,不是到外边去找;你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你在自己本身那个地方找。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