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淺釋1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淺譯: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各位有知識的人,你們應該要知道,不了悟,雖然就是佛,也變成了眾生。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你在一念這麼短暫的時間,要是豁然開悟了,眾生就是佛。
這也就是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你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念念佛;你一念迷,一念是眾生,念念迷,念念是眾生。
怎麼叫覺悟呢?覺悟情、欲,究竟有什麼好處?情、欲是傷害自己身體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傷害自己生命最重要的問題;也是令你愚癡的最重要的問題。
你一念欲心,就一念愚;你念念有這種情欲心,念念就愚癡。所謂:「業盡情空是真佛,業重情迷是眾生。」
沒有旁的地方,就是把染污的念頭放下,那就是清淨的念。那麼染污的念是什麼呢?就是這種欲念。再說得清楚一點,就是淫欲的念。
這個淫欲念,又要分清楚了:你以身去實行淫欲念,這是身業的不清淨;你在口裏頭盡講綺語,盡講這些問題,這是口業不清淨;你在心裏總想這種不清淨的淫欲事,這是意業不清淨。所以這身口意三業,你都要不犯,這就離成佛不遠。
一般的人,背覺合塵。合什麼塵?就是合這種不清淨的塵。塵,是以染污為義。你一落到有這種的情欲,就有染污;你離開情欲,染污才離開。所以背塵,就合覺;你背覺,就合塵。你若染污,就不得清淨;不得清淨,就不成佛。
你要清淨,就不要染污;你若一染污,就是眾生,這很清楚的。所以這才說:一念迷,就是一念眾生,念念迷,就是念念眾生;一念悟,就是一念的佛,念念悟,就是念念的佛。你看!這很容易的嘛!一點都不費事。
可是,還要有一點助緣才可以。怎麼樣要有助緣呢?你說:「我要清淨。」那麼最要緊的,不要有自私心。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清淨;清淨,也變成不清淨了。
你若沒有自私心,一切都不是為我自己,就會清淨。因為你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沒有我見,這就是悟。所以才說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有的人說:「喔!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錯,雖說眾生是佛,但是你要悟了。你若不悟,說是佛,那還是就像前邊經上說的,一個普通老百姓自稱國王;這若教國王知道,一定把你抓去放到監獄裏。
為什麼呢?你要造反!他說:哦!我這個國王在這兒做著國王,你為什麼又要做國王?「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國家也沒有兩個皇帝。豈有此理,你也要做皇帝!所以一定要把這個皇帝打倒了。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故知,就是所以才知道;知道什麼呢?知道萬法原來是在自己心裏生出來的。
你既然知道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你為什麼不在自心裏修行呢?你自心只要去染污念、去塵,就見著真如本性。
頓見就是立刻就見,不要等著,說:Wait a minute!Wait a minute!(等一等)不要Wait a minute!立刻就見到了。見著個什麼?見著真如本性囉!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浅译: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各位有知识的人,你们应该要知道,不了悟,虽然就是佛,也变成了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你在一念这么短暂的时间,要是豁然开悟了,众生就是佛。
这也就是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你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一念觉,一念佛,念念觉,念念佛;你一念迷,一念是众生,念念迷,念念是众生。
怎么叫觉悟呢?觉悟情、欲,究竟有什么好处?情、欲是伤害自己身体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伤害自己生命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令你愚痴的最重要的问题。
你一念欲心,就一念愚;你念念有这种情欲心,念念就愚痴。所谓:「 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众生。」
没有旁的地方,就是把染污的念头放下,那就是清净的念。那么染污的念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欲念。再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淫欲的念。
这个淫欲念,又要分清楚了:你以身去实行淫欲念,这是身业的不清净;你在口里头尽讲绮语,尽讲这些问题,这是口业不清净;你在心里总想这种不清净的淫欲事,这是意业不清净。所以这身口意三业,你都要不犯,这就离成佛不远。
一般的人,背觉合尘。合什么尘?就是合这种不清净的尘。尘,是以染污为义。你一落到有这种的情欲,就有染污;你离开情欲,染污才离开。所以背尘,就合觉;你背觉,就合尘。你若染污,就不得清净;不得清净,就不成佛。
你要清净,就不要染污;你若一染污,就是众生,这很清楚的。所以这才说: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一念悟,就是一念的佛,念念悟,就是念念的佛。你看!这很容易的嘛!一点都不费事。
可是,还要有一点助缘才可以。怎么样要有助缘呢?你说:「我要清净。」那么最要紧的,不要有自私心。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清净;清净,也变成不清净了。
你若没有自私心,一切都不是为我自己,就会清净。因为你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没有我见,这就是悟。所以才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有的人说:「喔!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错,虽说众生是佛,但是你要悟了。你若不悟,说是佛,那还是就像前边经上说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自称国王;这若教国王知道,一定把你抓去放到监狱里。
为什么呢?你要造反!他说:哦!我这个国王在这儿做着国王,你为什么又要做国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也没有两个皇帝。岂有此理,你也要做皇帝!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皇帝打倒了。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故知,就是所以才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万法原来是在自己心里生出来的。
你既然知道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你为什么不在自心里修行呢?你自心只要去染污念、去尘,就见着真如本性。
顿见就是立刻就见,不要等着,说:Wait a minute!Wait a minute!(等一等)不要Wait a minute!立刻就见到了。见着个什么?见着真如本性啰!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兩則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東部一位師兄分享   我有一位親戚家中經營工廠,在西部也有不少房產,生活不虞匱乏。但是,近期她乳癌擴散,做化療後人虛弱不少,原本是事業戰場上的女強人,瞬間人變得溫和許多。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以下為近期生活中的發現的禪機與大家分享和共勉:   故事一   近期剛好有機緣,與師兄姐們一同去務農,上山採桂竹筍,平時看見的桂竹筍,大多是別人已經處理好的成品,這次親自體驗採桂竹筍,真的是人生頭一遭。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孩子本身與佛有緣,為了讓他未來對佛教有所貢獻,從小就要磨鍊,不要凡事幫他照顧周全,不要養成嬌生慣養的個性,而是要引導他去處理和解決問題。」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兩則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東部一位師兄分享   我有一位親戚家中經營工廠,在西部也有不少房產,生活不虞匱乏。但是,近期她乳癌擴散,做化療後人虛弱不少,原本是事業戰場上的女強人,瞬間人變得溫和許多。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以下為近期生活中的發現的禪機與大家分享和共勉:   故事一   近期剛好有機緣,與師兄姐們一同去務農,上山採桂竹筍,平時看見的桂竹筍,大多是別人已經處理好的成品,這次親自體驗採桂竹筍,真的是人生頭一遭。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孩子本身與佛有緣,為了讓他未來對佛教有所貢獻,從小就要磨鍊,不要凡事幫他照顧周全,不要養成嬌生慣養的個性,而是要引導他去處理和解決問題。」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