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的真正態度:三個公報透露了什麼?

美國對台灣的真正態度:三個公報透露了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美國對台灣的真正態度(到底有多在乎台灣,到底是不是真心想保護台灣),一直讓人猜測,難以捉摸。

以下我要講的這段歷史典故,道出了真相,也請中共方面派人來參考看看。

中美的三個聯合公報

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建立在三個公報與一個法,《台灣關係法》,後來又補上雷根總統的《六個保證》。最近,美國還推出了《台北法案》,關切台灣 (也就是中華民國) 的外交關係。

我現在要講的是那三個公報。第一個是1972年2月的「上海公報」,是尼克森要從越南撤軍,需要中共的協助,同時也表達了將來兩國之間要關係正常化。這個公報已經完成他的歷史任務。

尼克森與毛澤東的歷史性會面。

尼克森與毛澤東的歷史性會面。

第二個是1979年1月的「建交公報」,是卡特要為連任拚政績,拚個人聲望的。可惜,在石油危機的打擊下,他沒有成功連任。這個也已經完成他的歷史任務。

第三個是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報」,是最支持中華民國的雷根所簽的,主要內容就是美國對台灣的軍售的質與量將逐年降低。

來說一下這個公報的歷史背景,在歐洲大陸有一個國家出事了:波蘭。1982年波蘭軍事強人賈魯塞斯基將軍從參謀總長而國防部長,而內閣總理,最後當上波蘭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黨政軍大權一把抓,因為他有一個任務,就是要鎮壓團結工聯!(團結工聯的領導人華勒沙,後來有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波蘭是華沙公約組織的第一線,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峙,算是冷戰時代的前線。波蘭政局動盪,讓人聯想到蘇聯:1956年,蘇聯曾經鎮壓匈牙利, 1968年,蘇聯曾經鎮壓捷克,現在是1982年,合理推測蘇聯又要鎮壓波蘭。

雷根這個人是堅決反共的,他不願看到蘇聯又出兵鎮壓波蘭,所以,要蘇聯有兩線用兵的壓力,就打「中國牌」,要聯合中共,制約蘇共,叫做「聯中制蘇」。於是,打台灣屁股給中共看,簽了一個對台灣不利的八一七公報,宣稱要逐年降低對台灣的軍售。

我那時很納悶,雷根總統是反共的,這個絕對沒有問題,那怎麼會如此打擊台灣來討好中共呢?總之,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

10年後的1992年,老布希要競選連任,被柯林頓強力挑戰。然後,李登輝派宋楚瑜拿親筆信去德州見老布希,談了之後,老布希出來宣佈賣給台灣150架F-16 A/B款戰鬥機。中共抗議,說違背八一七公報。就我記憶所及,美國說這個公報約束的是製成品(finished products),如果是半成品運到台灣去組裝的就不在此限。我那時有個感覺,這個八一七公報會不會是玩假的呢?

37年後的去年,這個疑問才終於解開了!

2019年9月上旬,國家安全顧問波頓被川普炒魷魚。他在8月30日趕快做一件事,就是解密外交檔案,是下圖所示的雷根寫給當時的國務卿舒茲,與國防部長溫伯格的備忘錄。


raw-image

我看過這個備忘錄之後笑了:中共被雷根給忽悠了。

雷根在這個備忘錄裡解釋了他的政策思考,就是說這個對台軍售的逐年降低根本是有條件的!條件若不成立,結論自然就不成立。這個條件就是中共必須維持長期以來的承諾,就是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與中共之間的政治分歧。

然後雷根還補上一點,就是美國的基本國策,就是只要中共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有所上升,美國就應該增加對台灣的軍售,以提升台灣的防衛能力,來確保台海的軍事平衡。

這才是美國眼中真正的台灣政策!美國對台軍售的真正標準是維持海峽兩岸的軍力平衡,讓中共不能以武力來威脅台灣!簡單一點講,美國把台灣看作是他的勢力範圍。

也就是說, 817公報根本沒有超出美國原本的基本國策,所以是有簽也等於沒簽。經由雷根的解釋,我終於明白,雷根在817公報上沒有出賣台灣。

這一段歷史背後有什麼含義嗎?

美國要中共拿出大國的責任感,要懂得遵守國際條約與承諾的重要性,這不只是在台灣問題上的承諾,也包括在香港問題上的承諾。

如果中共不遵守國際條約,不履行他的承諾,那美國為什麼還要受限於與中共簽的三個聯合公報呢?所以,這三個聯合公報不是已經達成歷史任務,就是已經名存實亡。對美國來講,還真的是政策的道具而已。

從八一七公報背後的美中角力,我可以相信,台灣確實是美國心頭上的一塊肉。美國軍方把台灣看作是自己的地盤之一,給的是盟軍規格的待遇。


raw-image


如果中共在香港問題上違背當初的承諾,毀掉「一國兩制」,那麼美國將會問責中共,你講的話要我怎麼採信?我原本還寄望你能履行貿易協議,但是呢 ⋯⋯?最後,我還需要履行跟你簽的3個聯合公報與一個中國的承諾嗎?

其實美國與中共建交,本來就有一個前提,也就是美國的基本國策,就是中共必須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如果中共違背這個承諾,那美國完全可以切斷與中共的外交關係。

avatar-img
吳嘉隆的沙龍
3.4K會員
943內容數
吳嘉隆的經濟與投資思考——培養更全面的投資思維,行情會有波動,只有你的獨立思考能力會不斷累積下去。帶你從零開始,一步步學習「像經濟學者一樣思考」的秘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嘉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積電能配合美國的國家安全需要,美國反而更會照顧台灣。將來,是美軍直接介入,犧牲流血,在所不惜,台灣這一點配合,只是小意思。
美國毫不手軟,中共也有與美國展開軍事衝突的心理準備,只是台灣夾在美中角力當中,不是大國,卻被迫要搞懂大國的遊戲,要能像大國那樣上桌博弈。這正是大國勢力範圍交界處的小國的命運:你逃不掉了!
我不是都說了嗎,過剩產能的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油價還沒有跌完,結果呢,現在跌破20美元,跌破18美元,跌破15美元,下一個關卡當然是要挑戰10美元了。 如果油價的走跌是長期性的,那麼替代能源還有吸引力嗎? 電動車還有吸引力嗎? 其實,低油價一旦變成新常態,那會不會演變成通縮,這是大問題:
美國與日本政府打算提供補助,針對的是企業將製造業生產線撤出中國的搬遷費用。貿易戰透過關稅已經促成企業撤出中國,這個叫軟脫鉤,現在補助搬遷費用,可以稱之為硬脫鉤。其實,問題不會停在產業鍊的脫鉤而已,而是會發展成全方位脫鉤,包括科技脫鉤與金融脫鉤,然後在全方位脫鉤的基礎上,進行「去中國化」,包括在國際組
QE不會帶來通膨,如果有的話,反而是會帶來通縮,為什麼呢?因為擴張信用跑去擴張產能了: 在中國大陸的話是擴張鋼鐵業的產能,在美國的話是擴張頁岩油的產能,這些領域的價格都是下跌的,因為產能過剩。 QE的結果是帶來產能過剩,沒想到吧?! 在產能過剩的經濟環境下,請問你要怎麼通膨呢? 至少要先把產能過剩
投資學並不是都一樣的,適用於散戶的投資學與適用於行家的投資學不會完全一樣的。 舉一個例子好了,「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是講給散戶聽的。「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堅固的籃子裡」,這是講給行家聽的,講後面這句話的人是巴菲特。 類似的道理,適用於日本的總體經濟學與適用於美國的總體經濟學,是
台積電能配合美國的國家安全需要,美國反而更會照顧台灣。將來,是美軍直接介入,犧牲流血,在所不惜,台灣這一點配合,只是小意思。
美國毫不手軟,中共也有與美國展開軍事衝突的心理準備,只是台灣夾在美中角力當中,不是大國,卻被迫要搞懂大國的遊戲,要能像大國那樣上桌博弈。這正是大國勢力範圍交界處的小國的命運:你逃不掉了!
我不是都說了嗎,過剩產能的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油價還沒有跌完,結果呢,現在跌破20美元,跌破18美元,跌破15美元,下一個關卡當然是要挑戰10美元了。 如果油價的走跌是長期性的,那麼替代能源還有吸引力嗎? 電動車還有吸引力嗎? 其實,低油價一旦變成新常態,那會不會演變成通縮,這是大問題:
美國與日本政府打算提供補助,針對的是企業將製造業生產線撤出中國的搬遷費用。貿易戰透過關稅已經促成企業撤出中國,這個叫軟脫鉤,現在補助搬遷費用,可以稱之為硬脫鉤。其實,問題不會停在產業鍊的脫鉤而已,而是會發展成全方位脫鉤,包括科技脫鉤與金融脫鉤,然後在全方位脫鉤的基礎上,進行「去中國化」,包括在國際組
QE不會帶來通膨,如果有的話,反而是會帶來通縮,為什麼呢?因為擴張信用跑去擴張產能了: 在中國大陸的話是擴張鋼鐵業的產能,在美國的話是擴張頁岩油的產能,這些領域的價格都是下跌的,因為產能過剩。 QE的結果是帶來產能過剩,沒想到吧?! 在產能過剩的經濟環境下,請問你要怎麼通膨呢? 至少要先把產能過剩
投資學並不是都一樣的,適用於散戶的投資學與適用於行家的投資學不會完全一樣的。 舉一個例子好了,「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是講給散戶聽的。「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堅固的籃子裡」,這是講給行家聽的,講後面這句話的人是巴菲特。 類似的道理,適用於日本的總體經濟學與適用於美國的總體經濟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