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汙染嗎01: 口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武漢肺炎從去年十一月(最新消息可以追溯到去年十一月底)到現在已經造成十多萬人確診,將近六千人死亡,我不是公衛專業(免強沾點邊啦),所以今天不是要討論中國前兩個月的隱匿、或是傳染曲線的分析。只是想藉這個機會,跟大家概論一下,氣懸膠跟口罩,還有口罩是怎麼過濾氣味跟顆粒物。那先來講講最近一直在討論的武漢肺炎氣旋膠傳染可能性。
首先什麼是氣膠,在維基百科與aerosol technology(氣膠教科書經典),大致定義如下,是指固體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其中顆粒物質則被稱作懸浮粒子,粒徑小於<1 μm;而這個大小是多少勒?給大家一個類比好了,人類的頭髮粗細大約在50–175μm。所以氣膠是非常小的東西,一般來說氣膠被移除的機制有兩個,一個就是重力,顆粒越大終端速度相對越大(同比重來說),另外一個是依照布朗運動(diffusion)來移除,這個時候顆粒越小移除機制會越明顯。我懶得去翻Seinfeld的大氣化學聖經,偷拿了張雷鳴老師文章中的一個圖,可以看到氣膠沈降速度大概在0.2–0.5μm的狀況下很難被移除,所以在空氣中滯留的時間會非常的長。
除了這兩個機制,在過濾顆粒物的時候(以口罩為例),還有有兩種不同的攔截作用,先回過頭來講講口罩的構造,不管你是用membrane(e.g. Teflon材質),或是使用纖維材質,口罩不是大部分人以為的薄薄一層,是有複合結構,所以氣流在流過的時候一定要轉向,就會額外有兩種不同的顆粒物攔截方式,一種是顆粒物因為大於孔徑直接被攔截,另一種是顆粒物太大turning velocity 太大沒辦法轉彎撞上你的口罩材質;這兩個機制都會慢慢在口罩上形成濾餅,進而縮小顆粒物孔徑,當然越用你的口罩就會越高的過濾效率。當然現在的外科口罩密封性不好,因為氣流要穿過孔隙物質時,壓差會增加,會選則壓差較低的途徑去跑,所以只有1/6–1/7的呼吸氣流會通過外科口罩。很多人說病毒的大小多少,口罩的孔徑多少,來直接對比病毒會不會穿越口罩其實錯很大,剛剛講了粒徑的問題,最後來講講顆粒物在大氣中的狀況,目前比較有科學基礎的說法是,飛沫中才有大量的病毒數,造成傳染得病,然後飛沫的顆粒蠻大的,大部分在1公尺內就會沉降。
我的專長是氣膠空氣污染等等不是公衛,不過還是建議大家多洗手,少出沒人多的地方,減少旅行,以安全渡過這個武漢肺癌危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33內容數
小黃在美國生活十幾年,累積累積一堆生活上,研究所修課,找工作,工作上相關的資訊,我盡我所能跟大家分享,也希望聽見大家的反饋,Little Yellow in USA (LYUSA)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iaoyan 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檢視youtube上面較常觀看的頻道,發現老天鵝新聞在討論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當然老天鵝的討論比較詼諧,但是這也顯示一般社會大眾認知到對於自然資源破壞的警訊.一般來說森林大火的主要原因為: 氣候乾燥,閃電,火山爆發,其他人為原因.而近年來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部分地區濕度下降,野火頻率升高,森林大
曾經,我也喜歡在緊張的時候在放鬆的時候享受吞雲吐霧的感覺,起床/吃飽/睡前/買飲料都來一根菸,在那個時候這個動作讓我放鬆,慢慢的享受煙草燃燒過後產生高溫的氣體及顆粒物進入我的口腔,呼吸道,肺泡帶來的輕微刺灼感,諷刺的是二十五歲之後的我致力於改善空氣品質。先說一個宏觀的概念,菸害對於空氣品質影響貢獻
現在人大部分聽到應該會馬上聯想到空氣污染,空污指標AQI。的確,這些聯想都是正確的,然而臭氧對於人類來說不是全無益處。這邊先討論一下平流層臭氧,或是教科書裡面常提到的“good ozone”。在高空的臭氧會吸收太陽產生紫外線,減少紫外線對地面人類的破壞(主要包含皮膚傷害)。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是
近年來台灣空氣污染的話題持續延燒,尤其是細微顆粒物的部分(PM2.5),遙想當年讀大學的時候對於PM2.5並不是那麼重視,大家還比較著重在總懸浮微粒的討論(Total Suspension Particles, TSP),台灣從2000年經過二十年空氣污染意識實著有很大的進步。顆粒物其實具有變化多
空氣污染是一個感覺很遠的名詞,但是卻是常伴身邊的隱形危機.根據科學研究顯示[1,2],2015到現今全球每年因空氣污染夭折人數約在450萬到880萬人
今天檢視youtube上面較常觀看的頻道,發現老天鵝新聞在討論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當然老天鵝的討論比較詼諧,但是這也顯示一般社會大眾認知到對於自然資源破壞的警訊.一般來說森林大火的主要原因為: 氣候乾燥,閃電,火山爆發,其他人為原因.而近年來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部分地區濕度下降,野火頻率升高,森林大
曾經,我也喜歡在緊張的時候在放鬆的時候享受吞雲吐霧的感覺,起床/吃飽/睡前/買飲料都來一根菸,在那個時候這個動作讓我放鬆,慢慢的享受煙草燃燒過後產生高溫的氣體及顆粒物進入我的口腔,呼吸道,肺泡帶來的輕微刺灼感,諷刺的是二十五歲之後的我致力於改善空氣品質。先說一個宏觀的概念,菸害對於空氣品質影響貢獻
現在人大部分聽到應該會馬上聯想到空氣污染,空污指標AQI。的確,這些聯想都是正確的,然而臭氧對於人類來說不是全無益處。這邊先討論一下平流層臭氧,或是教科書裡面常提到的“good ozone”。在高空的臭氧會吸收太陽產生紫外線,減少紫外線對地面人類的破壞(主要包含皮膚傷害)。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是
近年來台灣空氣污染的話題持續延燒,尤其是細微顆粒物的部分(PM2.5),遙想當年讀大學的時候對於PM2.5並不是那麼重視,大家還比較著重在總懸浮微粒的討論(Total Suspension Particles, TSP),台灣從2000年經過二十年空氣污染意識實著有很大的進步。顆粒物其實具有變化多
空氣污染是一個感覺很遠的名詞,但是卻是常伴身邊的隱形危機.根據科學研究顯示[1,2],2015到現今全球每年因空氣污染夭折人數約在450萬到880萬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近年來,空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PM2.5 等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防霾紗窗作為一種新興的防護措施,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網路上也出現了不少關於防霾紗窗缺點的討論,讓許多人心存疑慮。 本文將深入探討防霾紗窗的常見缺點,並結合 PTT、Mobile01 等論壇上的網友熱議問題,為您提供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口罩令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於2024/05/19解除口罩令! 由於新冠病毒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高風險族群進出醫療機構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保障自身健康。
Thumbnail
近期《自然通訊》研究表明,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導致了新冠病毒穩定性的顯著增加(例如 800 ppm),這種影響比過去研究指出的相對濕度變化所觀察到的影響更為明顯。結果顯示,二氧化碳成為延長空氣中存在的新冠病毒壽命的主要因素。 通過測量新冠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以飛沫霧化時保持傳染性的能力,英國。。。
Thumbnail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會讓人生病的病毒與細菌。而2020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屬於病毒的一種,究竟病毒是甚麼?與細菌又有甚麼不同?今天一次告訴你!
Thumbnail
看到朋友在臉書分享負離子口罩,開啟芳療師媽媽體驗負離子健康衣物的神奇之旅,這根神奇的纖維,能有效預防霧霾傷害身體,並且能阻隔電磁波,是最吸引芳療師媽媽目光的兩個重點!而且戴口罩還能順便做臉部保養!!真是太適合懶人如我了😄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揭開長新冠腦霧之迷霧 II: 小膠的背叛 一文, 補充新圖冊。近期科學認定的長新冠腦霧罪魁禍首是突觸被破壞、被過度修剪。而這柄剪刀...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近年來,空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PM2.5 等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防霾紗窗作為一種新興的防護措施,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網路上也出現了不少關於防霾紗窗缺點的討論,讓許多人心存疑慮。 本文將深入探討防霾紗窗的常見缺點,並結合 PTT、Mobile01 等論壇上的網友熱議問題,為您提供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口罩令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於2024/05/19解除口罩令! 由於新冠病毒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高風險族群進出醫療機構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保障自身健康。
Thumbnail
近期《自然通訊》研究表明,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導致了新冠病毒穩定性的顯著增加(例如 800 ppm),這種影響比過去研究指出的相對濕度變化所觀察到的影響更為明顯。結果顯示,二氧化碳成為延長空氣中存在的新冠病毒壽命的主要因素。 通過測量新冠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以飛沫霧化時保持傳染性的能力,英國。。。
Thumbnail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會讓人生病的病毒與細菌。而2020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屬於病毒的一種,究竟病毒是甚麼?與細菌又有甚麼不同?今天一次告訴你!
Thumbnail
看到朋友在臉書分享負離子口罩,開啟芳療師媽媽體驗負離子健康衣物的神奇之旅,這根神奇的纖維,能有效預防霧霾傷害身體,並且能阻隔電磁波,是最吸引芳療師媽媽目光的兩個重點!而且戴口罩還能順便做臉部保養!!真是太適合懶人如我了😄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揭開長新冠腦霧之迷霧 II: 小膠的背叛 一文, 補充新圖冊。近期科學認定的長新冠腦霧罪魁禍首是突觸被破壞、被過度修剪。而這柄剪刀...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