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

含有「新冠」共 10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話說上回我們聊到,AI“智慧”目前有#特定領域限定的發展趨勢,在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遙遙領先。而最新《科學》美國史丹佛大學的一項對近600人研究(2025年2月20日) 開發了一個用於免疫診斷的機器學習的架構( Mal-ID),可以解釋人類血液樣本中B細胞和T細胞受體(BCR和TCR)的可變序列。
Thumbnail
#紀錄一下小想法: 2026年底前,會看到AI取代又貴又費時、費人工的 #新冠PCR 和 #新冠血清檢測 ?
付費限定
新冠疫情“後”(WHO都說新冠疫情尚未結束),全球與新冠共存的代價就是,身體的免疫力大幅遞減,遇上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成為擊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不論是西方醫學的長新冠問題,或是古有言之所謂的「留下病根」或「百病叢生」。。。
Thumbnail
小a文中的圖真的很傳神!『東躲西藏~』 大S的消息真令人遺憾…
付費限定
近期《柳葉刀區域健康–美洲》於2024年11月的研究 ,針對年輕的海軍陸戰隊員(中位數年齡18歲),理論上風險最低的族群,完整疫苗、生活規律、運動量完整的這些新冠確診後的遺症的臨床和功能評估。
Thumbnail
謝謝小a分享畫作及科普!我覺得,是大家已經習慣了新冠?!而且對於長新冠也不自知或無可奈何?!
付費限定
2025年美國東部時間1月2日上午9:00,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發布了一篇文章,標題為「5年後的新冠:從許多人忘記的大流行中吸取教訓」,文中指出,世衛組織流行病學家Maria Van Kerkhove說: “我現在生活的世界,...每個人都表現得好像這場大流行病沒有真正發生過一樣"
Thumbnail
謝謝小a分享!原來今年是45的平方年啊!! (這留言是不是也忽視了新冠?😆😆
距離新冠疫情已經過去數年,感染症狀也漸漸流感化,不再有人對確診感到恐慌。 疫情開始數個月內,臨床試驗如火如荼進行,除了大家熟知的疫苗,其中最受矚目的研究,莫過於利用奎寧治療新冠。當時政府也投入資源確保奎寧原料充足,然而近期該論文卻遭到撤回.
Thumbnail
看到 @莊小昕的教室,學生們因天冷門窗緊閉,希望滴風不露。。。為了鼓勵大家,即使再寒冷的冬天也能 #開個小窗防新冠 ,立馬把 《幫新冠作孽的CO2一文》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導致了新冠病毒穩定性的顯著增加,再度打開提供大家閱讀。
Thumbnail
密室殺人事件😏
左流右新是指同時施打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以獲得雙重保護。根據疾管署的資訊,該方法不會增加身體負擔,也不影響疫苗效果。此外,針對近期接種的健康疑慮,專家表示同時接種是安全可行的選擇。本文將深入探討這項接種方式的詳細資訊、相關風險以及實際接種經驗,以幫助讀者作出知情的健康決策。
Thumbnail
感恩帥哥分享,您福大沒有事的,一定平安健康😌
付費限定
繼上個月更新了長新冠的四篇鬼故事,重點放在新冠和心血管疾病I、II與兒童與青少年。這周的2024年9月23、24日,秋意正濃的科學界又端出了剛出爐的二篇秋風瑟瑟的長新冠動盪餘波。這是關於長期存在的認知缺陷和網路世界過動症藥物搜尋激增的故事,再次驗證了新冠的持久影響,陰魂不散。。。
Thumbnail
謝謝小a分享!真心希望台灣會好些!!🙏🙏🙏
家母96歲了,身體還好,可以自己吃飯,可以寫字,可以認出子女。 今年6月,弟弟從美國回來看家母。他可能在飛機上感染新冠,去看家母時,也沒戴口罩,結果家母也感染了新冠。 家母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一星期。出院後,身體就變差。無法自己吃飯,要外傭餵食,不能寫字,老年癡呆症變嚴重。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陪伴96歲的母親回診的過程,分享了醫院看診中的等待與焦慮。探討了母親的健康狀況及家族成員的不同意見,反映出年長者就醫的種種挑戰,以及對於未來居家醫療的希望。這篇文章不僅描述了回診的細節,還回顧了母親的過去與堅強,讓人反思人生與家庭的重要性。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