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文化快遞 07|城市裡,台灣茶味道發現!】

2020/07/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的生活隨著逐步解封而日漸回歸正軌,最值得開心的莫過於我們再度回到有文化陪伴的生活。
〈Tea Wave 茶香流動〉入口
位在大稻埕的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裡,年度展覽〈Tea Wave 茶香流動〉展也開始展開。我約了展覽策展人之一的顧瑋陪同看展,顧瑋長期以來就一直專注於食材的研究,特別是屬於台灣在地的風味食物,並用她擅長的理科研究精神拆解分析。這回她與兩位好友:展覽設計的劉真容與食物編輯馮忠恬擔任共通策展人,用流動的茶香帶領我們發現台灣茶,原來,這是關於「味道」的展覽,展場分為八區,一步步建構起我們對於台灣茶的味道知覺。
進入展場第一個區塊可看到懸掛的滴漏滴在地上發熱的鐵板,蒸發出新鮮茶葉剛採下時的香氣,這帶著新鮮刺激的氣味,意味著採收後的茶葉正將展開一段失水氧化與發酵而生的風味旅程。透過製茶程序的差異,造就出茶多酚氧化程度而有的不同香氣、茶湯顏色及茶種。桌面一字排開八杯由淺綠至深紅的漸層茶湯,從未發酵的碧螺春、輕發酵的高山茶到全發酵的紅玉紅茶,排列出味譜也是色譜。
桌面一字排開八杯由淺綠至深紅的漸層茶湯。
旁邊的螺旋花房,是第二個滴漏裝置,滴下的液體蒸散後,可以聞到淡淡花香,正是透過製茶程序在產生花香時中止發酵而保留這樣的風味,是不用薰上花香就有的包種茶香,在這個展間中看到的是茶人製程大公開。
包種茶的製程大公開!
我覺得製茶人的嗅覺之所以重要,就像是選品人的眼光要好一樣,他們可以精準地藉由萎凋、靜置與攪拌過程,感受到雜味去除了、花香出來了,以及果香生成了等,來決定以炒菁來中止發酵而成為定調的茶香。在這個彩虹展間裡讓大家去嗅聞不同階段散發出的六種香氣。
下個區域懸掛著好比「台茶風味輪」的「台茶感官圖譜」,這除了羅列好比風味輪的「風味」外(風味輪常作為飲品杯測時溝通味道的圖表,以視覺、字詞、顏色來幫助人們更易於形容、記憶與溝通),更多了「口感」與「滋味」。這裡告訴我們,茶香是來自氧化與褐化反應所造就不同的「風味」,圖譜還大膽加入由味蕾能感受到酸甜苦鹹鮮的「滋味」,及包含醇厚與澀味的口腔內「口感」,這樣的圖譜正助於我們理解與討論有關台灣茶的味道及形成,甚至對應到自身所喜歡的茶種。
台茶感官圖譜
我問顧瑋,台灣茶與其他地方茶的最大差別為何?她說因為台灣茶的生產規模較小,多是家庭式或個人式製茶,不似印度多以大茶產大量製作,規格味道都相當一致,台灣製茶每家的手路都不盡相同,各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味道選擇與做法,因此變數多也複雜,也造就台灣茶在香氣類型上相對豐富。
這也呼應到前方展區最後一個區塊呈現出茶農將乾燥完的「毛茶」給茶行,再透過茶行以揀枝、焙火、風選與陳年等精製茶的過程來調整氣味以產生自己的香氣風味,而這也正是〈新芳春茶行〉在80多年前的現址進行的作業。相信看完這個展覽後,下回喝茶,就不只喝茶止渴,更多是細細品味了。
顧瑋導覽的過程,最後也收錄在廣播〈遇見設計〉的節目中,歡迎透過「網頁版」或是「Podcasts」收聽。(還可以邊看展邊聽哈!)展覽至11/15,週一休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長期觀察日本設計,2006年起出版個人全創作書籍《設計東京》系列,現為作家、書籍與視覺設計師,亦為設計講堂規劃講師。2013年起參與廣播節目「遇見設計」錄製迄今。文字、設計作品見於兩岸三地。現為東喜設計負責人,東喜鋪主理人,自許為連結好玩事物的主理人。 www.tomicwu.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