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媒體老喜歡用「策展是一種顯學」之類的方式來形容各式展覽蓬勃發展的狀態,使得有時不論展覽大小,策展角色的鮮明程度反而蓋過了展覽內容本身,反倒是有時不是看展覽本身,而是去看是哪個策展團隊在這回新規劃的展覽裡又有什麼新的亮點來引人目光。就好像是廚師料理冠軍秀一樣,看誰能把相同的食材料理出一桌的豐盛美味,其展演的成分好似多於展品的本身。
青森〈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的「場域限定」作品,外牆壁畫是英國藝術家Paul Morrison以蘋果樹為主題的線條風景畫,另一面則是奈良美智在2012年畫上的「夜露死苦ガール(女孩)」(YOROSHIKU GIRL)。
不過如果要讓展覽相關產業發展能愈臻成熟,長期固定的展覽空間也相當重要,尤其現今各縣市政府都積極發展在地的美術館,彷彿認為有了美術館建築,文化和美學也能隨之而來。(干安內?)以日本來說,像是〈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和〈金澤21世紀美術館〉都是融合了當地特色與市民交流且具「場域限定」(Site-specific)裝置藝術的展覽空間,很受歡迎;2020年四月重新整修再開的〈弘前煉瓦倉庫美術館〉,也都是強調場域限定的美術館,足具在地特色。
這些美術館在日本有一說法是偏屬「第三世代美術館」,是建築師磯崎新為了定義自身設計的〈奈義町現代美術館〉而將美術館空間分成三個世代,這類的展覽空間多是為半永久性的展品來訂製空間,讓作品能有最佳呈現並有獨有性。相對「第一世代」則指向法國〈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以展出過去王公貴族收藏品為主的展覽空間,並多以宮殿等歷史建物空間逕成為美術館;接著像是〈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Museum of Modern Art)以白盒子形式的展示場域,有可動式的牆面靈活因應各種企劃型的展覽,則可屬於「第二世代美術館」。此外,重視「人」為導向的第四世代展覽空間也正在日本形塑當中。
回到不能出國的現在.台北,也有別於大型美術館的特色展覽空間很值得探訪。
像在市民大道上建設公司背景、關心城市與空間議題的〈
忠泰美術館〉往往都有鮮明的展覽主題與良好的展覽品質,他們的新展覽「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才剛展開,探討城市之中可見與不可見、多重現象和人們的生命故事。
像在和平東路上2012年啟用的〈
MoNTUE 北師美術館〉,是以臺北教育大學作為美術館的基地與後盾,內部空間由日本建築師豐田啟介設計,窗外鄰接和平東路和架高的捷運木柵線,是介於白盒子與對城市、市民半開放的展覽空間,二、三樓是挑高空間與落地窗是一大特色,24小時上演著不斷變化的城市景片,持續漸變的天色與流動的人車,相當符合「場域限定」的特質;也因為多是非封閉性的空間,較適合作為當代藝術、雕塑裝置的展示為主;而在地下一樓也靈活切割出黑盒子場域增加空間的豐富度。
在一月份才剛結束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更是發揮其強大的策展力,集結了散落各處的臺灣早期前輩藝術家所創造的美好作品,剛好在不能出國期間,讓我們重新發現、再挖掘曾經屬於這塊土地所孕育的臺灣美術。若能結合周邊商品的開發將是讓這五臟俱全的校園美術館連結當代。
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展,
集結了散落各處的臺灣早期前輩藝術家所創造的美好作品。
另外一個,非山高水深之境地猶如藝文水塘般的〈
朋丁〉,是間處在中山北路巷弄內的藝術書店.藝廊.咖啡店也有出版品,有日本藝術書店的氣質,有品味的國外藝術選書,並是挖掘、展示新銳藝術家作品的展覽空間,也飄散著咖啡香。雖然是間老房子,卻不斷接納新的藝術與讀者,醞釀新氣象,而創作氣息,亦可謂為場地限定。而在台北其實還可以擁有更多中小型的展覽空間,利用小而美、小而精緻的展覽與空間,俾能持續孕育與催生創作新血的誕生。
〈朋丁〉,是間處在中山北路巷弄內的藝術書店.藝廊.咖啡店也有出版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