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鬼才聊電影【 藍色恐懼 】極其精彩的心理驚悚片

2020/07/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藍色恐懼》是日本導演今敏所執導的第一部動畫電影,劇情根據竹內義和的小說《Perfect Blue:完全變態》所改編,於1998年2月28日在日本首映。
以下無雷:
在進場前,我其實不太了解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只知道《藍色恐懼》在影迷圈頗負盛名,許多好萊塢電影都受到其影響,如今終於有機會在戲院正式觀賞這部大作。
故事設定採用了日本盛行許久的偶像文化,講述一位偶像明星霧越未麻為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在經紀公司的建議下轉型成為演員,卻因此面臨許多可怕的事情,各種現實和精神上的衝擊,逐漸撕裂未麻的自我認知。
整部電影的節奏非常優異,我幾乎沒有出戲的時刻,一連串的危機讓觀眾喘不過氣,抽象和懸疑的敘事剪接並未讓人厭煩,而是更加好奇背後的真相。
我很佩服編劇所安排的各種小巧思和謎底解答,合理但意外,重看第二遍才會發現,原來故事的真相早已暗示,只是我們並未過多聯想,也想不到。
《藍色恐懼》還有另一個非常用心的地方,就是音樂和音效的處理。不論是劇中人物唱的歌曲,或是配樂和音效,都能緊抓觀眾的思緒,起到情緒烘托和引導的作用,特別是有一場戲的處理,完全解釋了為什麼這部片被列為十八禁。
如果你對這部片沒有太多概念,我建議是直接進戲院看,功課做越少越好,盡量避免暴雷,讓自己的初次觀影體驗是完整的,然後再細細思考劇情的安排。
以下有雷討論,建議先看過電影。
《藍色恐懼》有一個議題我覺得很值得談談,就是純潔處女的迷思。以偶像出道的未麻被包裝成聖女一般的形象,天真浪漫純情可愛,她在螢幕前不屬於任何人,卻也默許屬於每一位粉絲,自然形成一個凝聚力極強的團體,同時也是一條具有經濟效益的關係鏈,各取所需。
當人見人愛的偶像在螢幕前脫去光環,展露出另一種面貌,或做出「人物設定」以外的事情,與當初的清純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粉絲心中的私藏乖女孩便瞬間成為眾人眼中的「性感尤物」,成了人人皆可觸及的凡物。
處女的形象破滅後,便是凶狠凌厲的道德汙辱,諸如蕩婦、賤貨、婊子等形容詞毫不留情地蔓延開來,那巨大的心理壓力會徹底壓垮一個人。即便是現在的社會,我們仍對一些風格開放、勇於探索性主題的女子抱持負面觀感,以低級的言語加以形容。
《藍色恐懼》描述了男性視角下的女偶像所面臨的改變困境,主角霧越未麻嘗試轉換身分,但她的心理建設尚未準備好,又受到粉絲的呼喚和壓迫,她的「人物設定」產生錯亂。
電影開頭就透過舞台和私下生活的畫面切換,向觀眾呈現出多元面向的未麻,她不只是舞台上的歌手,也是真實活在這個世界裡的平凡人,我們看待她的角度不會流於包裝宣傳的形象,進而幫助我們理解後續的故事,這樣的安排充滿巧思也有助於敘事。
未麻的經紀人留美雖然製造了這所有的悲劇,但她本身也是男性視角下的受害者。她將自己視為偶像未麻的分身,她分裂出來的人格就是偶像未麻。
身為一個被人關注的明星是很幸福的事情,舞台上有掌聲,舞台下有粉絲追捧,一切是如此美好。這份價值是建立在市場考量和形象包裝,是為了滿足特定群體而產生,一旦背離,生存價值便不復存在。
例如對岸火紅的「飯圈文化」,透過電視節目的包裝塑造,成功銷售出一個又一個的男神女神,而這些明星在當紅的時候,行為舉止、言行談吐必須盡可能符合迷弟迷妹們的期待,他們的形象若是在高點轉型或破滅,粉絲傷心憂鬱還算小事,自殘自殺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曾經想成為偶像的留美從未消失,只是寄託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而被寄託的未麻在她心中甚至不算是人,只是夢境中的小木偶。
想要被關注,想要被理解,想要被愛,這都是很直觀的需求,正是如此,才有些人選擇走進螢幕,但這份想被看見的熱切,卻因為各種商業考量而被挪用到其他的地方,甚至連當事人都會迷惘,究竟這樣的舞台,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
留美是一個很可憐的悲劇,狂熱粉絲也是。
《藍色恐懼》透過多段故事將整件事情串起,既有電視劇的劇情,也有未麻的真實生活,還有未麻和留美的幻想,每一段都能帶到下一段,劇情彷彿有進展卻又像是停滯了。
在故事後段的蒙太奇剪接中,我突然有點能理解精神疾病的痛苦,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對自己感到迷惘卻又無能為力,每天醒來都是一種折磨。
最後的追逐戰,導演也順勢揭露了留美就是偶像未麻的設定,也合理說明了之前的一些片段中,例如未麻跑去殺攝影師等情節,想成是留美的視角就說得通了。透過片中布景,例如海報擺設、魚缸裡的魚是否活著,都能判斷眼前的未麻究竟是誰,這都是很有趣的設定。
我會找時間二刷這部片,趁現在上映,盡可能多看幾次。
52會員
127內容數
分享我對電影的看法、分析、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