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閱讀心得】教育不是ABCD選擇題ー評《放學後才是關鍵!共學共遊,啟發孩子的未來大能力!》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同理可以是天性、同理可以是選擇、同理更可以是,在經過各種歷練之後,小王子星球上那朵,拚死拚活都讓人想要保護的玫瑰花。

孩子的「想要」可能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如果這是沒有「社會性別(gender)」的社會?

我們都認同要給「孩子想要的」但孩子的想要從何而來?

社會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而我們認為還純潔無垢的孩子,可能已經經由周遭人事物、媒體接收到一些僵化的資訊,於是他們的「想要」可能已經沾染上了社會的氣息,例如性別就是最好的例子。
書中提到「女生拍照比較會擺姿勢,男生都只會擺打鬥的pose」「女生專注賺錢,男生專注玩樂」「男老師示範換衛生棉惹得大家大笑」
如果這是一個沒有社會性別的社會,孩子還會做這樣的選擇嗎?
孩子的行為常常來自於模仿,看到媽媽擦指甲油、化妝;看到捷運廣告的模特兒穿得漂亮、頭髮捲成大波浪。
不知不覺之間,他們就把社會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吸收走了。
所以我希望能夠打造一個破除社會性別的課堂,在那裡女生可以玩剛彈、男生可以畫美甲、穿裙子;女生可以把腿開開、男生可以緊閉雙腿......等等。
甚至,更應該教育他們,要怎樣在顧慮對方心情下表達自己的好感、每個人獨有的身體界線在哪裡、「把馬子」這個詞哪裡有問題?
對於性別,我們知道得太少,也教得太少。當給他們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也許他們真正的「想要」就會浮現出來了。

「涼涼的春風微笑著」看場合就不是畫蛇添足—談文字「意境力」

在書中提到,有孩子造句寫「涼涼的春風」還加上「微笑著」被老師說是畫蛇添足。當然如果是在造樣造句時,必須按照標準文法。但我想我不會用「畫蛇添足」這個詞。
如果是我,我會讓他們知道在某些場合,例如學校的考試,文字必須在一定的侷限內完成。但同時也會告訴他:「你很有掌握文字的能力,搞不好你是未來的詩人」
日本除了俳句還有「川柳」,一樣是詩歌,最大的差別是川柳沒有嚴格的內文限制,幾乎可說想寫就寫,所以我常常看到許多有趣又富有想像力的川柳作品。
另外在這也引用詩人陳繁齊之作《怎麼說起》,詩中道「眼尾的謎題 已經聽見隔牆的花 開了又開」
這首詩把各種感官以「不普通」的方式呈現,但這就是文字之美。
文字作為承載思想的媒介,除了是溝通的工具外,他也像是一道沒有邊際的光譜,提供我們所謂的「意境」
而這些文字裡難以言說的「意境」全都來自創作者的聯想與靈感。應該要在孩子還小時,就利用他們與生俱來的靈感,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發揮「意境力」

老師非完人,但必須在不完美中求改變

在書中看到有位老師與學伴談到外勞,並以誘導方式引導學伴回答:「引進外勞會減少台灣勞工的工作機會」
我想那位老師可能不了解目前為了去汙名化,已改稱外勞為「移工」;他可能也不了解,沒有台灣人要做的3D工作(Dangerous,Difficult,Dirty)必須仰賴大量外籍勞動力。
老師並非完人,各有各的專長,我認為老師互相交流。就像你沒學過量子力學、他沒學過社會學,互相交流、互相長進,最終成長將會回饋在教學品質上。
知識與價值觀就像煙火,近看是會炸傷人的危險炸藥,但一點燃就會碰撞出炫麗的花火。

PISA調查顯示:最怕失敗的台灣學生

2019年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公佈了學習成效相關的報告,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 ── 台灣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國家。
很多家長從小用身體語言、表情、口氣告訴小孩,你失敗過一次就是個魯蛇,這造就了書中于美人主持人提到的:「孩子無法接受別人贏」也像游乾桂心理學家提到的:「壓力迫使孩子從小就一定要贏,贏不了也得贏」
我們必須像書中的王文靜執行長一樣,告訴孩子:「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
我有個小學同學,他是訓導主任的孩子,有天他拿著95分的考卷大哭,說回去一定會被媽媽罵,那個畫面我至今仍歷歷在目。
假設他學騎腳踏車,跌倒破皮的傷會癒合,但一旦因此被責罵,心裡的恐懼可能永遠不會被療癒。
我們應該給孩子的絕對不是這種病態式的壓力,而是告訴他:「失敗幾次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有再站起來的勇氣」「如果你累了,就先休息充電,下次再繼續

原因就在杏仁核—用大腦科學談孩子的情緒管理

書中提到,要讓孩子不那麼愛生氣,需要「讓孩子體會彼此差異不同,甚至認知吵架是難免的」這是非常好的做法。
從大腦科學的角度切入,孩子一旦緊張、生氣、不安,腦內的杏仁核就會啟動,促使孩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反駁或逃跑。這是因為孩子的前額葉尚未成熟,無法幫助杏仁核冷靜下來的因素。
處理孩子情緒有三步驟「將孩子的情緒具體地講出來」→「讓孩子自己表達一遍」→「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例如:孩子打破碗很緊張,就可先說:「你現在是不是很不安,怕被懲罰呢?」接著請孩子自己說一次「對,我很不安害怕」最後一起與孩子找出解決的方法「那我不會罵你,我們一起把碎掉的碗收拾乾淨好嗎?」
藉由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冷靜,久而久之就會成了習慣,孩子的情緒穩定度也會因此提升。
我一直相信沒有「教不來的野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打、罵、恐嚇有效嗎?有,他們會學到恐懼跟說謊

藝人宥勝之前為了懲罰孩子,直接在孩子面前把孩子撕碎,引發軒然大波。我認為這是最不良的示範。
當孩子被打、罵、恐嚇,他們第一個接收到的就是恐懼,而這份恐懼,會讓他們下次犯錯時選擇說謊。
甚至,今天家長撕了孩子的玩具,孩子就知道「誰拳頭大誰就贏了」今天家長撕玩具,明天孩子會不會有樣學樣,撕掉他討厭的東西,甚至是人?
書中也提到:「打有效嗎?絕對有效。但是問題是後面的苦果,孩子會變成不打就無法主動學習」
我是一個家暴受害兒,同時小學曾經被打到直尺都斷掉、被老師連人帶書包摔出教室的孩子,於是我再也不敢去上學,躲在學校角落哭。
而當我將經歷分享在網路上,也有很多同樣經歷的網友,至今仍恨著當初打罵他們的家長或師長。
這些恨意很可能會跟著經驗者一輩子,所以我堅決反對任何可能會讓孩子恐懼的管教方式。
我們需要的不是鞭子,是嘴巴、是紙筆、是耐心,也是尊重孩子的身體、與信任孩子的心。

麥當勞有得來速,但教育不能「得來速外包」

在社會學研究當中有個現象叫做「外包的孝順」但沒想到現今連教育都能外包。
書中嚴長壽提到:「城市裡過得不錯的家長,常一不小心就請別人代替家長的工作,像是交給安親班跟菲傭」
也提到:「現在孩子功課都在安親班被加工完成,隔天交出一份完美的作業」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家長上班繁忙的事實,也只能請他們「盡量抽出時間」但另一個可以讓孩子不寫出加工作業的方式,除了不讓他去安親班外,重要的是「養成他們不怕失敗的性格」
一旦失敗不是撒旦,孩子就不需要緊握名為安親班、補習班的十字架

那些學校跟家沒有接住的「8+9」與「問題孩子」

要解決問題孩子,就必須從家長下手。
我國中就讀的班級風評不太好,班上也有跟黑道混一起的、帶瑞士刀跟菸來上學的、整天放話要叫竹聯幫來打人的、在課堂上直接交換毒品買賣資訊的......。
但當你仔細去探究他們的家庭,會發現家長不是酗酒就是賭博、不是低收入戶就是家暴、單親、家裡堆滿了垃圾,就像他們的人生堆滿了不該堆的負面壓力。
問題孩子之所以會有「問題」是因為他們在家中找不到歸屬,需要歸屬感。所以他們學同儕抽菸求認同、加入陣頭結交朋友讓自己感覺不孤獨。
有「問題」的絕對不是孩子本身,我們該做的不是訓斥,而是從根源開始,將纏繞的問題一條一條解開。
問題孩子就像洋蔥,你越剝越流淚,因為你會知道它的辛辣,是為了保護最裡層柔軟的心。

並非所有事都能「長大就懂」尤其關乎愛

在書中孩子談到家長偏心的困擾時,老師的回答是「等你長大就懂」,我想這並非一個非常理想的答案。
要建立孩子與家長的羈絆,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我是被愛著的,永遠不會被拋棄」一但有了這樣的安全感,家長擔心的孩子說謊、偷做壞事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因為一旦知道自己被愛,愛就會成為導正行為最大的推手。而一旦小孩感覺被冷落、偏心的情緒沒有被解決,最終可能會演變成為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愛的價值,進而自我否定。
所以關乎表達愛情,不論是用言語說我愛你、用擁抱、用行為都好,讓孩子被滿滿的愛淹沒是必要的。
「長大就懂」的回答,就像不給盆栽澆水,而「我永遠愛你,絕對不會拋棄你」才能讓埋在土裡的那個種子,慢慢長出枝枒,最終開出艷麗的花朵。

同情並非同理—談同理心的養成

如果要我解釋同情與同理的差別,我會說同情是「那個人好可憐」而同理是「那個人好可憐,我想知道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書中提到「體貼=同理心」這樣解釋當然沒問題,但更可以加入社會學「階級複製」「結構」等概念告訴孩子,很多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能為」帶他們用比較全觀的視角去看待街友、移工、身心障礙者等等。
假設有位街友躺在我們面前,我會問孩子:「假設他的爸爸是醫生,媽媽是大學老師,他現在躺在這裡的機會,會不會變少?」
我實際跟街友講過話聊過天、也接觸過很多精神病患的朋友,我想讓孩子知道,很多人不是不願意站起來,而是他的雙腿斷了,需要時間癒合。
而當孩子理解,他就更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且不以異樣眼光看待他們。當然我也會教導他們,幫助人需要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比如說書中老師帶小孩,一人出一塊給街友,就是很棒的機會教育。
這樣持續下去,最終會形成一個善的循環,如書中老師告訴孩子的:「有了能力後,還能幫助到需要的陌生人,更是件榮耀的事」
同理可以是天性、同理可以是選擇、同理更可以是在經過各種歷練之後,小王子星球上那朵,拚死拚活都讓人想要保護的玫瑰花。

這秒的進步,下秒成保守—教育要與時俱進

李偉文理事長在書中寫道:「教育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用過去的經驗教育孩子的未來」也有寫到:「以前自然習得的能力不適用於現在孩子」
在以前農業社會的年代,孩子看著爸媽耕田,邊看邊學,學如何抓蚱蜢、用竹竿做釣魚竿……。這些都是模仿而來進而內化的經驗。
但現代的工作型態,根本不可能回到以前教導孩子的方式。尤其就如同我標題所說的,這秒的進步,下秒可能就成保守。就像以前誰能想得到,在2020的台灣,同志已經可以結婚了呢?
以動物來舉例,以前的貓跟鸚鵡都有在外狩獵的本能,但時代變了,當他們變成家寵,我們就不能以「他們有野性」隨意棄養。
所以現時的教育需要導師不斷接收新知,並且以極快的速度運用在教育上。例如「情緒勒索」「冒牌者症候群」都是近年才出現的新穎知識,而身為老師,必須馬上接收內化。
時代一直在變,我們必須直接面對時代的洪流,才不會變成人稱的「活化石」

不上第八節跟暑輔寒輔的孩子,臉上會多出什麼?

笑容,對,就是笑容。
書中嚴長壽提到:「台灣教育失敗的原因是過度的功利主義,七節課上完又上第八節,這是完全沒道理的」
不上第八節跟課輔的時間,可以帶孩子體驗生活、到處遊玩,這不是家長怠惰,反而是「把孩子的時間還給他們」
如同游乾桂心理學家書中提到的「高人玩世」跟「玩出學問」「高明的人是用加法,用玩讓生命充滿色彩」
少上第八節不會讓孩子未來窮困潦倒,但可能會變成他一輩子的回憶,成為他挫折時想起來會笑的珍貴寶物。
家長總是很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但不先給孩子「想跑的意願」他們怎麼會踏出雙腳呢?

把「飼料雞」變成「放山雞」

陳慧娟講師將填鴨式教育下的孩子形容成「飼料雞」人家餵什麼他就吃什麼。
所以我們的孩子上課不會舉手、有問題不敢當場問只敢下課私下找老師、甚至老師出錯也沒人敢糾正,這些都是我學習過程中的日常景象。
為什麼這些孩子不敢發言?因為他們害怕被老師討厭、被扣分,於是他們一個個失去了語言,連咕咕咕都叫不出來。
該怎麼把「飼料雞」變成「放山雞」呢?我認為環境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勇敢發問的勇氣,下一階段才是討論如何面對考試。
我的高中老師規定每堂課一定要有人舉手發言,不論是發問還是回答問題。並且發言時要起立、用全班都聽得見的音量大聲說話。
於是久而久之,我發現我們跟其他班的同學不一樣了,我們敢問敢學、充滿活力,而只有在孩子充滿活力時,才是開始構思考試戰略的時刻。
關於考試戰略,于美人主持人提到:「如果代數太難,那就加強三角函數。但現在家長都不會這樣協助孩子」
我認為這是很理想的方式,不強迫孩子學習他真的學不來的東西,轉向加強他拿手的部分增加自信。
鼓勵他們拿到一張考卷不是埋頭就寫,而是先大略看過一遍,心底對老師出題風格及自己大概能得到幾分有個底再細心作答。並且在檢討考卷時,確認自己的準備跟得到的結果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再與老師、家長,一同改變策略。

大地媽媽、大地爸爸如何對抗人工自然

樊春雪教授在書中說:「我童年最好的老師是嘉南平原」而我童年最好的老師,就是宜蘭。
當時,我們會吸花蜜、摘花辦用糖醃成小點心、到冬山河附近摘桑葚、觀察毛毛蟲......。但當我來到了台北,我發現自然變「人工」了。
在我上學必經之路有排行道樹,他們總是每天被移來移去,一下移來樹根、一下移來完整的樹,就像古時後宮選妃一樣,今天看不順眼,明天就把你打入冷宮。
這不是我們想給孩子的自然。
粘峻熊創辦人說:「1970年代的孩子之所以比較快樂,是因為能親近土地田野」他也說:「老樹、森林、沙地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盆栽、柏油路、水泥」
那我們該如何在都市中跟人工自然對抗?
書中有位老師們帶孩子去的台大校園生態池就是很棒的選擇,我自己也很建議去台北植物園,甚至是就近的公園,都能是觀察的地方,並且可能會有新發現。
例如該位老師就跟學伴找到一片看似荒蕪的空地,但仔細一看才發現居然有福壽螺與小嫩芽,可能是將來的「新濕地」只要認真觀察,還是可能找到小小的迷你植物園。
在台北,自然豐富度可能無法跟其他地方比,但我認為這也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可以帶孩子思考為什麼台北的樹這麼少?都被砍掉了嗎?砍掉之後拿去做什麼?這些消失的樹會不會是你我現在用的衛生紙?進而延伸到環境永續的議題,提醒孩子要愛護資源。
如果有機會帶他們去較遠的地方旅遊,也可以請他們比較兩邊的綠化程度差異性,並探討差異的原因,又可以延伸出更多議題。
我想,即便關在水泥叢林裡,還是有機會親近我們的大地媽媽、大地爸爸。

讓孩子體驗真實而非「辦家家酒」

小時候,我們絕對拿過「玩具鈔」「玩具錢幣」用「玩具廚房」煮「玩具菜」
但書中提到,老師拿到一千塊後,將真鈔平分給四個孩子,讓他們藉由拿真鈔培養理財觀、也成功開設了「小孩の琴夢」這家餐廳、去天母創意市集擺攤、甚至讓孩子真的開伙做料理......等等。我非常欣賞這樣的教育方式。
在小時候,當我們拿到玩具鈔時,我們是很清楚「大人是大人,我們是我們」的。但經由讓他們體驗真實,我相信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也能藉由讓他們接觸現實的體驗,提前體驗到「原來我以後需要〇〇的技能」
等他們下一次遇到某些突發狀況,我想他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我來!因為我的童年不是只在辦家家酒」

cosplay(コスプレ)不是大人的專利

cosplay(コスプレ)在日文中指的是扮演成動漫裡的角色,藉以表達對角色的愛的行為。
而在書中,我也看到老師們給孩子很多角色扮演的機會。例如辦瘋狂拍賣會、手創市場、扮美食節目主持人、走星光大道......。我非常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
藉由讓他們扮演,可以隨時讓孩子保有新鮮感,也能在扮演的過程中,大概得知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探索自己的喜好。
並且可以讓孩子對各行各業有基礎了解,在認知到工作很辛苦的同時,也能認知到工作是能給人帶來成就感的重要來源。
今天扮太空飛行員、明天扮護理師,說不準過了十幾二十年,就真的有人像巴斯光年一樣上太空「飛向宇宙,浩瀚無垠」了呢。

從黑手到總統—給孩子職業無限的可能性

書中提到:「其實放棄高學歷也沒有什麼不好,許多人因此及早踏上想要的路而成功非凡」
台成清交各只有一所,如果大家都想當高材生,誰來幫我們蓋房子呢?
小朋友在被問到:「將來想要當什麼」時,答案也是有總統、賽車手......等,五花八門。而在帶孩子探索的過程中,我認為書中老師帶孩子去實地參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職業模擬就是非常理想的作法。
除了體驗外,也要告訴孩子,職業是沒有貴賤的,職業的價值也並非以薪水計算,而是你覺得自己有多少價值,那你就有多少價值。
現在的社會還是對職業的想像太貧乏了,我們很少看到女黑手、男護理師、女總統也是近年才誕生。
我們無法控制社會僵化的現況,但至少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除了不能做非法的職業之外:「只要你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

在鄰居彼此不道早安的時代,幫孩子找回與人的連結

我們自己有多久沒有跟街坊鄰居道過早安了呢?我想我們跟鄰居的距離有多遠,孩子也就有多遠。
書中一開始就提到,黃創辦人一開始帶女兒共遊時,女兒還是不快樂,因為「沒有伴」
粘峻熊創辦人也提到:「1970年代的孩子因為有混齡玩伴,所以特別快樂」
要怎樣讓孩子有伴,我認為就是靠「搭話的勇氣」跟「走」只要有心,即便你在等公車,都可以跟旁邊的人搭話聊天。或著像書中一樣帶孩子去傳統市場,體驗跟老闆殺價、閒聊、或老闆送蔥的人情味。
而當我們帶孩子四地與人接觸,學習應對進退。孩子的社會行為就會自然養成了,例如書中提到:「哥哥姊姊帶弟弟妹妹玩,自然而然養成摩擦、領導、溝通等社會能力」
我也希望能靠這樣的行為,讓孩子自己內化吸收人際關係處理法,這比把禮儀課本丟給他們還要有效太多太多了。
因為,就像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裡面提到的一樣:
「一乘一,乘一萬次它還是一,但是只要多了零點一,乘七次就會大於二了」

天龍外的世界—教育孩子偏鄉教育的困境

而現在的政策就像在補漁網一樣,東加分西加分,並沒有真正解決到貧富差距與地區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在大學《食農社會學》上曾經學過,花蓮跟台北的營養午餐預算就差了至少10塊。
我們可以做什麼讓孩子了解這些?
例如可以撥放照片、紀錄片,給他們看台北與其他地方升學率的差別,並探討原因、或在寒暑假去五天四夜旅遊時,實地走訪偏遠地區的國小,讓他們觀察學生數、師資、硬軟體設備有沒有差別。
書中也提到把原住民居住地區附近的國中小變成夏令營、體驗營,這也是很好的做法。
從台北到花蓮,距離有上百公里,但只要有心,距離可以歸零。這也呼應書中老師所說:「旅行不只是為了看見美好,也是為了看見世界角落」

眼、耳、鼻、舌、身都是老師—訓練觀察與感受

在心理諮商裡頭有兩個自我放鬆的方法:「正念」與「身體掃描」一樣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感官上。
例如你現在坐在椅子上,就要體會椅墊的觸感軟軟的、手把的觸感粗粗的、吹過來的風有草的味道......等等。
書中提到生活本身就是教材,而我認為除此之外,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教材,可以帶入心理諮商的概念去讓孩子探索觀察力與感受力,進而獲得平靜。
我以前學校的諮商師曾經說過:「只有身體不會背叛你,你肚子痛了它沒有一句怨言、你熬夜它也跟著你熬夜、你吃垃圾食物它也不會出聲阻止你」
身體與感官是我們不離不棄的夥伴、也是老師,孩子一旦有了這樣的概念,就會懂得保護自己、不傷害他人。

讓美感藝術融入日常生活

在書中老師運用街舞、戲劇、歌仔戲、繪畫、藝術鑑賞等方式讓孩子接觸藝術。
這讓我想到台南。台南是一個把美與藝術融入城市的縣市,你看得到配色鮮豔的燈籠高掛、到處都是具有歷史感的老房子、寺廟十分雄偉,一梁一柱都是藝術、到處有藝術街跟裝飾藝術。
而反觀我家所在的新北市,雜亂的招牌、七彩刺眼的LED燈,被笑稱「中華民國美學」的各種建築......。
在台灣美感藝術教育不足一直是很大的問題,所以近期有人深感不能再這樣下去,發起了《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等活動,開始動起來。
我希望能把美感培養融入教育之中,例如首先可以教他們顏色,從簡單的顏色到色光三原色(RGB)與色料三原色(CMY)、對比色等,接著帶孩子思考現今都市市容,問孩子覺得好看嗎?如果你喜歡,有什麼理由?如果你不喜歡,怎麼改比較美觀?最後就可以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孩子理想的市容。
藝術跟美沒有絕對答案,但孩子的「藝術力」「美力」必須有處可去。

不會用黏地滾輪的「知識大頭,生活白癡」

書內前言提到的「知識大頭,生活白癡」就是我本人,我一直到上大學打工才接觸到黏地滾輪,一開始我還不知道它可以撕掉替換,以為只能用一次就要整個換新。這也像金惟純創辦人提到的:「孩子像活在罐頭裡」
要改變這樣的生活白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摸」讓孩子什麼都摸過一遍,不論是小東西還是家中家具,都讓他們摸過一輪。
例如我家的沙發若要將發沙套拆下,需要拆下六角螺絲起子再將骨架摺疊,這時就是非常好的教育機會,可以教孩子螺絲跟螺絲起子的類型與用法、認識沙發骨架是怎樣構成的?為什麼能折疊?洗好的發沙套要怎樣才能裝得整齊?這些都是生活情境教育的好機會。
一旦他們摸了,就會產生興趣,這時順著他們的興趣走,引導他們發想問題、解決問題,就是很理想的機會教育。

「懶人包」的逆襲,資訊爆炸下的教育

書中提到這是個資訊爆炸的年代。
大家沒看過也聽過懶人包,但我們應該想想,這些懶人包未來要是傳到孩子身上,那該怎麼辦?
在這個資訊爆炸、眾說紛紜的年代,我們應該教孩子「媒體識讀」也許這對他們來說還有點困難,但可以從最基礎的「觀察網站」「蒐集資料」開始教起。
例如教孩子如何分辨內容農場時,可以讓他們看看內容農場與獨立傳媒的網站設計、文章編排、文章標題有何不同?等他們發現內容農場的標題常常用「XX萬人都驚呆了」等聳動字眼後,這就是開始的第一步。
接著,可以開始帶他們蒐集資料,找這些網站的創辦人是誰?你覺得他有公信力嗎?為什麼?一步一步地累積孩子對這些爆量資訊的「停看聽」警覺心。
我相信只要埋下這顆種子,未來他們不論是面對媒體報導、甚至是同儕的「聽說怎樣怎樣」都能聰明地先與這些資訊拉開安全距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6會員
    45內容數
    寫我的病、我的傷、我那些還沒癒合、還在流膿的傷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心得/我只是好好生活,工作竟然變順了采實文化 今日一樣是介紹新書的一天。:) 「別人眼中是菁英,自己卻沒成就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年輕且事業有成,住在紐約的高級住宅區,過著手拎名牌包、腳踩名牌鞋的生活。生活看似美滿,自己對此卻沒有絲毫熱忱,她在30歲多歲時因健康出狀況,才毅然決定:找尋和諧工作與生活品質並注重心靈層面三者兼顧
    Thumbnail
    avatar
    書閣
    2021-02-10
    閱讀心得/不撐傘的螞蟻們台灣角川/出版 是本很引人入勝的作品,內編輯了六個不同的故事。雖然因為個人關係分了兩天才看完,但每一篇帶來的感受皆是非常一致的:萬千世界擁有萬千種柔情。 故事裡的主角們各懷有不同的溫柔,面對世界的殘酷,回應的是反擊也好、順服也好,皆是赤裸的接招,事發前毫無防備。我們就像書名一樣皆是「不撐傘的螞蟻們」
    Thumbnail
    avatar
    書閣
    2021-02-10
    閱讀心得/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早安財經/出版 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發想,啟發出一套能讓自己變的更充實、更快樂的企劃,也希望能將幸福感傳遞給他人。 她提出可以製作一份「12守則表」分12個月執行,不用訂定太難的目標(不好高騖遠) ,也不用全面改變生活,只要轉念思考,長久累積也有驚人成效的。 作者的老公也提出質疑,既沒憂鬱症也沒不
    Thumbnail
    avatar
    書閣
    2021-02-10
    閱讀心得/大學不迷茫今周刊/出版 這是一本寫給大學生的書,但看完後我覺得即使是國高中生也可先閱讀,多替未來做好準備。 此書分為五大章節,有聊到:大學生的迷茫(ex:選擇升學還是就業)、在大學學什麼(ex:做什麼樣的選擇)、大學沒教的事(ex:演講與寫作)、個人的成長、人際關係及與家長的相處…等,很多面向都有涉獵到。或許
    Thumbnail
    avatar
    書閣
    2021-02-03
    閱讀心得/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本事文化/出版 作者為心理學家,提出了101種慣性思考的陷阱,人們往往以為自己是最理性客觀的,但事實上很多觀念的判斷皆出現了偏誤,還不自知的繼續自己的方式,101種裡面還真的被講中了好幾種呢,真是慚愧呀。 以下小提幾種警惕的“招式”,整本看完能讓我們在生活上見招拆招更順暢。 1.面額效應:「即使是相
    Thumbnail
    avatar
    書閣
    2021-01-31
    閱讀心得/都是大腦搞的鬼時報出版 有時大腦會讓我們誤判情事,就像前陣子大家糾結的網路照片一樣,那件洋裝到底是藍色還是金色? 作者的說明都淺顯易懂,本書也能很快閱讀完畢,得到一些有趣的知識及結論,看完會滿愉快的。 例如下次可以注意看看,與人交談傾聽時,是不是都習慣用右耳呢,右耳根子比較軟,在右邊說話往往談事成功率比較高呢,可
    Thumbnail
    avatar
    書閣
    2021-01-31
    這不是戀愛喜劇,而是鬧劇──《這不是推理,只是青春戀愛喜劇》初次閱讀心得書名:《這不是推理,只是青春戀愛喜劇》 作者:木几 出版社:尖端 售價:220元
    avatar
    懵夢
    2020-09-25